王俊 朱九龙
[提要] 为了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首先,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国内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其次,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最后,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并指出今后研究方向。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5日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合关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有相互关联企业联结而形成的集合体。截至目前,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取得较多研究成果,国外学者主要运用外部经济理论、产业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及竞争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仇保兴(1999)运用生态学概念研究产业集群,张仁寿(1999)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研究,王辑慈(2001)认为影响产业集群现象的因素主要包括区位、组织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较多的研究,取得较多研究成果,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已形成环渤海产业集聚区、长三角产业集聚区、珠三角产业集聚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为支撑的五大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创新、解决就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研究体系,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的基础性产业,其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产业上具有紧密关系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区域经济组织形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其战略性产业,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笔者通过对国内外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应用状况进行归纳总结,探讨该领域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不足之处及发展趋势。
二、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一)理论研究。国际上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始于经济学家马歇尔(1920),他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规模经济问题,他认为产业集聚的原因是企業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并把经济规模划分为内部和外部经济规模,提出随着知识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产业集群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随后,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马歇尔理论进一步完善,认为市场共享、专业创造和技术外溢是马歇尔产业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要素。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韦伯从区位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聚与否取决于企业集聚能否带来好处与企业投入成本费用高低的对比。他认为产业集群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劳动力的流动、市场开放程度及成本支出高低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市场因素是影响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他将产业集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低级阶段,主要表现是企业自发性的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企业空间位置上的集聚;第二个阶段为组织完善的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大企业在某一地点的集中带动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从而显示地方规模经济优势。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从最小费用化、资源角度研究产业集群,并未考虑影响产业集群的制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没有考虑产业集群的机理及形成过程。从地理区位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还有Christaller、Hoover、Isard等。Christaller以商业集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关于商业集聚中心的网络等级序列,将研究领域从工业延伸到商业领域,扩大产业集群的研究范畴,并以此提出城市空间分布和结构的中心地理论;Hoover运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理论研究涉及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问题;Isard在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础之上,运用费用线理论阐述了产业集聚的指向问题。继韦伯等古典经济学家之后,现代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将空间问题引入经济学,并建立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其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该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拓展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不均衡发展理论的依据之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侧重于推动型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研究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增长极理论对这种集聚效应的研究开始强调企业间物质和技术联系以实现产业创新,这进一步丰富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理论。保德·威尔将增长极效应划分为里昂惕夫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两种类型,里昂惕夫乘数效应是指现有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其他企业产生乘数效应进而促进产业系统成倍增长;极化效应是指由供需关系引起的域外活动所产生的效应,认为只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将某种推动型产业植入某地区后,将会产生推动型产业集群,这两种效应将共同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3、竞争优势理论。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始于迈克尔·波特,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引用产业集群概念,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不是体现在比较优势上而是产业集群,并分析了高度本土化的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一般发生在特定地理区域,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企业在区位上的联结性,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费用,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另外,波特教授通过对产业集群竞争性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具有提高群内企业效率、促进创新等作用,并提出经典的“钻石模型”理论来分析影响产业集群竞争性的因素。波特教授还研究了政府在产业集群竞争中的作用,倡导让企业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干预,应积极寻找除政府之外的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并探索措施加以解决。但其竞争优势理论也受到部分学者的批评,学者Dunning认为其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的因素简单地划分为四个因素,忽视了跨国活动对产业集群竞争性的影响。虽然其理论颇受争议,但是其竞争优势理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波特教授还特别强调运用动态的观念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性。波特教授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之后,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不断延伸产业集群的研究范畴和理论,也成为国家战略制定和各级政府进行产业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4、集群创新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经济的形成需要不断创新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区域创新环境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及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动态的創新力,企业、机构、政府等实体在特定环境下集群更容易实现知识共享、技术创新,进而形成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对于集群创新的概念国内外尚未形成共识及成系统的理论,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对集群创新理论进行阐释。熊彼特首先给出“创新集群”概念;波特(1998)从技术创新能力视角探讨集群竞争优势,认为集群实体能够从认识创新机会、获取创新资源等方面促进创新,Baptista实证研究验证了波特教授的观点;Rothwell、Padmore等学者研究集群企业的创新过程、影响集群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等;Freeman、Nelson等学者研究集群创新与国家竞争的关系,认为不同国家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集群创新能力也有所不同,提出把集群创新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波特教授还重点关注企业内部创新问题,认为集群创新能够提高群内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并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中心;Brennan构建了集群创新的钻石模型结构,认为集群创新主要因素为主导企业、供应商、客户、技术及人力资源等要素。
(二)实践应用情况。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国际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比较到位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国外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实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政府与市场作用并存的产业集群政策原则。从国外产业集群战略实践经验来看,国外产业集群政策主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自由调节的思路。政府主导的思路认为在集群发展过程中首先由政府向企业、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等相关机构发起对话,然后才发展其相应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典型的示例是日本筑波科学城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市场调节主导的发展思路是集群的发展主要由市场决定,政府不能过多干预或者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思路强调培育有活力的市场机制以及弥补市场失灵,参与政策制定的不是政府而是企业等相关机构,如意大利的传统产业集群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2、有侧重地实施产业集群政策。产业集群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政策有效的组合。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集群政策有不同的侧重,成功实施的政策主要有:为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投资和计划,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促进集群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中介机构发展,实现信息的无缝衔接,进而提高集群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鼓励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减轻税负,典型的就是意大利实施的区域产业政策建立起来的园区化产业集群。
3、制定完善的政策,促进集群企业健康发展。例如,美国为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完善的科技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及区域发展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英国为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策、科技园园区集群政策和中小企业集群政策;意大利制定了创新集群政策等。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支持政策和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或调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三、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正处于不断完善和深入研究中,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回顾与总结可以为我国学术界及实务界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一)理论研究。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王辑慈在北京举行的工业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题为《正在形成的中国新产业区:开发区现象》一文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此后,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兴起。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不断焕发活力,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出现“块状经济”,北京中关村等地区还出现专业化分工现象,这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此时,一些学者开始引入西方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并结合各个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拓展了产业集群理论范围,王辑慈从创新和网络视角出发,研究认为具有创新型的组织形式能够最有效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强调产业区应建立具有将企业灵活性和网络稳定性相结合的新型组织,营造创新环境,走新型区域发展道路;魏守华等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具有发挥区域分工和整合资源的双重优势,并提出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所进行的研究也是建立在西方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之上延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范畴,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区域经济系统、产业集中度测定、中小企业集群等方面,目前还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成果,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研究并不多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赵曦以装备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为基础,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划分为企业竞争力、集聚竞争力及环境竞争力,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认为政府在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素君等认为产业集群化效应所释放的集群效应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源泉,并运用区位熵法对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程度不断提高。虽然区位优势不明显,但是产业集群已粗具雏形,并提出加强政策支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等举措发挥河北省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以不断提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王新安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进行研究,指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强产业集群建设、重视研发投入、培养高端人才等建议来提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国内综合竞争力;田刚元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进行研究,得出山东省与其他省份相比较弱,但依然存在提升空间,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企业行为等举措提高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刘丁有等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偏离-份额Esteban拓展模型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认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四大行业在全国省区间同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在全国省区间同行业中竞争优势弱,提出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进而提高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郭坤认为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其依然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产能过剩等劣势,提出通过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必须以资本优势盘活核心竞争力;周志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产业经济实力、配套能力、开拓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指标体系,测度长三角苏、浙、沪三地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三地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进而提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增强集群发展水平及培育龙头企业等三项措施。
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层面对竞争力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也说明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地域上竞争力的不平衡性。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还未形成公认的评价体系,而且所选用的方法及模型考虑的因素较多,数据的准确性及选取指标的可操作性有待考究。为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地方实际运用动态思想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从实际出发,并考虑影响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动态因素,建立起理论完善、模型适当、结果可靠的研究体系,使研究结果能够为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产业集群集中度测算研究。目前,用于产业集中度测算的方法还包括产业集中度、H指数、基尼系数、区位熵、HK(哈莱-克依)指数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主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操作性。虽然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进行测量,但是足以说明产业集中的测量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赵忠华等利用区位熵和产业集中度两个指标,运用集聚度分析理论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了遼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现状、特点,指出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邵云飞等选取2003~2006年装备制造业相关数据,利用区位熵法对成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中度进行测量,得出其总体产业集群优势较低,并且产业结构不合理,提出要加强成都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加大研发投入,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张明亲等运用区位熵法测度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认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中度高低不一,提出对于集中度较高的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强化集群意识,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王章豹等运用基尼系数、市场集中度、区位熵等几种比较权威的产业集聚程度测算方法,以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以全国30个省份为样本,测度和考察了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集聚水平及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市场集中度情况,结论认为东部地区集聚水平高,产业集中度高,西部地区集聚水平低,说明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和地区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有关。
3、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装备制造业资源禀赋、生产能力、创新水平等表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对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路径研究要因地制宜。陈琳琳(2016)等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困境,构建工业基地指标识别体系,分析其演化特征,探讨了东北工业基地资源型、成熟型、衰退型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演化路径,并针对三种不同的路径提出不同的应对对策;王婷婷(2016)等运用微笑曲线理论,探讨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从降低成本、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赵红(2013)等从价值、企业、供需、产品及知识五个维度分析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产品及企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并注重对政策的把握等方面提升其发展路径;霍春辉(2008)通过研究创新型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并从创新网络建设、合理布局产业集群区、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我国应走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道路,进而提升其竞争力。
(二)实践应用情况。国内对于产业集群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一直热度很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我国已从刚开始的模仿阶段正不断向自主创新阶段迈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环渤海和长三角为中心的核心产业集聚圈、以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以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产业集群格局,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群发展模式。综合我国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实践经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州模式”是指以上海为依托,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外资,建立配套服务,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苏州模式”中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通过划分特定区域,提供优惠政策,进而吸引外资,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进而推进工业化进程;“温州模式”是市场主导下形成的具有专业化分工、关联性较强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作用下,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为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在市场主导作用下,主要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通,培养专业化集群市场。
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成果述评
(一)国内外现有研究不足之处。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理论及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较多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对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虽起步较早,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既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又有管理学家、地理学家等,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学术研究视角,对集群的概念进行阐述,形成较多的研究观点,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这将对未来的学者研究、政策的实践者带来困惑。
2、尚未形成完善的集群发展理论体系,缺乏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框架。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但国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大都基于区域经济理论视角,从地方区域经济视角出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理念。
3、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量化研究方面存在较多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对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水平的测定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计算体系和标准,理论和实践上有待完善。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1、运用大系统的研究思想,构建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发展的理论模型,加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及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的研究。
2、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产业集群度进行测定,运用静态和动态的研究思想,建立起理论完善、方法适当、指标科学的研究体系。
3、坚持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和地方产业经济政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与制度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
[3]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Christaller.常正文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理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Hoover E M.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New York:Mcgraw-Hill,1948.
[6]ISARD A.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a general theory relating to industrial location,market areas,land use,trade,urban structur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56.
[7]王緝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Baptista R.Geographical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diffus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1.
[9]Rothwell,Roy.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2.23.
[10]Padmore.Tim,Schuctze.Hans,Gibson,Hervey.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enterprise-centered view.Research Policy[J].February,1998.26.
[11]Porter,M.P.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15.
[12]Brennan.The effect of location on the performe on high technology films[J].Financial Management,2000.3.
[13]魏守华,王辑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
[14]赵曦.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7.
[15]王素君,王银戌.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14.5.
[16]王新安,尹纪洋.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国内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西安财经学报,2016.8.
[17]田刚元.山东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1.7.
[18]刘丁有,刘菊芹,马婷婷.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评价[J].开发研究,2016.3.
[19]郭坤.“一带一路”背景下京津冀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
[20]周志春.苏、浙、沪三地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比较[J].企业经济,2009.1.
[21]赵忠华,胡运权.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4.
[22]黎丽,邵云飞.产业集群集中度测量研究——以成都装备制造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23]张明亲,刘冬颖,谢立仁.基于产业集群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演化轨迹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
[24]王章豹,郝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5]陈琳琳,金凤君,洪辉.东北地区工业基地演化路径研究[J].地理科学,2016.9.
[26]王婷婷,程巍.不同微笑曲线视角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