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2017-05-11 00:14邓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邓霞

[提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内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以创新驱动为目标的竞争阶段。北碚区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依托重庆的科教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北碚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1日

一、引言

随着2015年中国GDP实现6.9%的增长,以及近5年来呈现下行的走势,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未来较长时期内,经济增速会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长动力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015年北碚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30.34亿元,2013年、2014年、2015年增速分别为10.0%、11.0%、11.1%,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3.7、4.2个百分点,经济总体呈现下行趋势,符合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此情形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二、北碚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

(一)重庆市政府和北碚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自经济发展以来,重庆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2009年,发布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现了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措施创新;2011年,制定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了五个创新并举,探索出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路径;2015年,颁布了《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以创新驱动为主题,制定了行动计划。2013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成立并落户北碚区;2014年,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奖。一系列措施均表明重庆市致力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北碚区在此背景下,于2015年出台了《北碚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并建立了“北碚科技服务大平台”,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创新驱动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投资驱动模式弊病渐显。在过去十年间,区政府大力地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大企业推进、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投资驱动模式。企业利用投资获得的利润继续用于扩大再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使得投资驱动模式的弊病日益凸显。首先,地方投资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严重;其次,快速工业化和大规模资本积累会导致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加大,环境破坏严重;最后,由于过度投资,部分重要的工业产品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北碚区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致使这些行业产品价格降低。

(三)经济基础稳健。2015年北碚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94.9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8.23%,同比上年增长11.0%,投资驱动效应明显,人均GDP为5.53万元,即8,516.2美元。按发达国家的定义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就属于发达国家。按照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进入经济加速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人均GDP需要达到3,000美元,而创新是实现经济加速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目前,北碚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经济形态具有创新特征。按照信息化、工业化、知识化发展进程划分的经济形态演进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工业经济前期、工业经济中期第一阶段、工业经济中期第二阶段、工业经济后期及知识经济阶段,如表1所示。(表1)

截至2015年,北碚区处于工业经济中期第二阶段,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依次为3.4∶65.2∶31.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8%、72.0%、27.2%,表明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中,装备制造业、仪器仪表、生物制药、液晶面板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中,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服务产业开始兴起;第一产业中,科技技术创新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作用明显,效率提升。北碚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32%,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初步凸显,意味着北碚区开始向工业经济中期第二阶段形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过渡。

(五)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形成。2014年,北碚区政府推动80多家工业企业与中科重庆研究院、重庆材料研究院、西南大学等开展横向技术合作近200项,在工业设计、汽车制造、关键材料、环境测试等领域取得成果。截至2017年,北碚区辖内共有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59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發中心37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20家,包括西南大学创建的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中珏正气流量仪表有限公司的重庆市烟气污染监测与预警应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农科柑橘研究所、重庆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西南大学等。北碚区已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三、北碚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R&D占GDP比重偏低。根据国际经验,R&D经费支出须超过GDP总量的2%才算是进入创新驱动。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普遍在2%以上。而2015年,北碚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32%,略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7%,属于进入创新驱动前期,所以北碚区在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北碚区的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偏弱。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63家,参与R&D活动的企业仅45家,同比上年新增3家。大部分企业依靠总公司的技术支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并未开展任何科技创新活动,也没有独立的技术研发机构,产品附加值较低;二是企业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2015年北碚区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为2,502万元,同比上一年降低0.32%,主要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都是依赖进口。

(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北碚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截至2015年,北碚区高新技术企业59家,同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高新产品数30件;全年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市级科研项目分别为181项和327项,区级科研成果登记46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数10家,增长速度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需加大。

(四)政府创新激励机制未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生命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投入。政府对于企业创新如何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包括搭建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创新的平台、整合同类企业资源、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相关制度和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建立和落实。

四、北碚区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建议

基于北碚区创新驱动现状,为增强北碚区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北碚区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创新驱动体系。充分利用政府、高校与企业的联动关系,促进新兴产业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战略支撑作用。围绕北碚区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战略需求,结合北碚区重点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选取创新人才给予重点培养;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承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和支持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区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或参与重大新药研制、重大生物工程以及与液晶面板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争取更多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设施落户北碚区。

(二)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增加R&D经费的支出;二是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方面技术创新需要符合正确的市场需求和导向,创新成果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能够将其应用于生产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公共组织和私人部门紧密结合的高层次服务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北碚区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提供大批思想活跃、技术娴熟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的中介功能,将具有潜力的科研成果信息与企业市场需求信息对接起来,积极主动地将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宣传,减少企业的搜寻成本,缩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滞,为科技成果转移的全过程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评估、风险预测、投融资等全方位综合服务,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培育区域创新良好环境。营造全社会创新意识,提升全民创新素质,积极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营造敢于创新、敢于创业、敢于冒险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北碚区政府作为引导者,应积极发挥引导创新的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环境,推动北碚区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加大“产学研”力度,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创新主体的活力取决于创新的效率。相比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具有明确的目的。而北碚区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能力不足,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成果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水平。一是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依托北碚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与技术合作,加强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培養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二是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引导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高端液晶面板和生物医药等技术联盟,鼓励产业联盟利用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创制行业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华,姜照华.基于共协理论的创新驱动——投资互动的中国经济转型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

[2]许捷,饶育蕾.实现经济驱动系统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5.8.

[3]吴建南,郑烨,徐萌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美国四个城市的多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9.

[4]任芃兴,王瑾.中国经济增长为何呈现投资驱动“粘性”——基于中国城市样本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9.

[5]文传浩,黄磊,兰秀娟,李春艳.技术创新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J].西部论坛,2015.6.

[6]樊杰,刘汉初.“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经济地理,2016.1.

[7]黄磊,程莉.技术创新、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6.2.

[8]黄宁燕,王培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3.4.

[9]李东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10]吴锋刚,沈克慧.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3.6.

[11]王璇.创新驱动湖北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12]黄晟.宁波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路径研究[D].宁波大学,2009.

[13]李秀波.实施创新驱动:黑龙江省实现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2.23.

[14]严成樑,胡志国.创新驱动、税收扭曲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3.12.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