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桂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外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任务型教学理论等,正在被论证、实践和运用。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定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结合我国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我们开展了英语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一、开展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一)从获得知识的角度讲,是为了把英语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知识、自主的学习英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全面提高其英语素养。
(二)从培养能力的角度讲, 以往的英语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今的素质教育则强调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能力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
我认为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多元化、多姿多彩的英语特色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英语才能的舞台,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三)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习英语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才能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的渗透,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二、开展英语综合实践遵循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实践性。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创设出比赛、用餐、出游、购物等类似的在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平时多运用于生活。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多媒体手段,以及课外的电视及广播里的英语方面的信息扩充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原则选题必须要能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必须要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而且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策划和设计他们的活动方案,因为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耳,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真能。
(二)自主性原则。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学生认识社会和扩大知识面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过程。它将知识性与综合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自由地想、做、说的条件,并充分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学生在假期里、休息日自行组织去肯德基、麦当劳等餐厅就餐,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兴趣自己解决了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困惑,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英语、学会英语、使用英语,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发展了学生联系英语与生活进行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使英语实践活动成为真正的英语第二课堂。
(三)情理统一性原则。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体现一定的知识,概念和规律,能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起情趣,引发思考,这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要开展好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程序:1.要让学生选择好实践的主题,学生根据实践情况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教师指定活动小组,让每个活动小组制定好他们开展活动的方案和计划;2.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不断调整他们的活动方案直至最合理;3.老师和学生总结和评价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4.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5.小组活动后的反思。
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活动的设计和定位, 活动的目的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外延。教师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与学生的课本有联系的。活动内容应不拘于教材,应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界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活动,使活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以体验为教学基本内容,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能力,是由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转换。学生通过亲自接触事物,进行操作、观察、实验、探究、体验等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生活实践,运用英语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从而不仅激起学习英语的興趣,提高学习的质量,锻炼了实践能力,发展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面向世界的合格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