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会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脑袋够不够用,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让民族和国家强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全体学生和国民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及运用。所以,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才将知识学得深,学得牢,并进而转化为各种能力。
一、培養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数学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获得知识,这是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在我教统计时,预先制作了课件(多媒体动画演示):大象的生日到了,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它过生日。你听,它们一起为大象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创设“大家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情境,再配以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知道些什么?来大象家的客人坐得比较乱,不容易看出来有多少,用什么办法能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各有多少呢?我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独立研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鼓励孩子的直觉思维,增强思维的流畅性
直觉思想是指没有经过具体、详尽的思考过程,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的思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初级的直觉思维。如提出怪问题,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猜题,设想出解题的多种方案,提出玩游戏的新规则和新方法等,对于这种种表现,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其合理成分,启发和诱导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对刺激很畅快地作出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思维量。一般来说,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思维量越大,那么他的思维流畅性就越好。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解题方法。比如,我们小学数学同一道题,往往就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当然,学生读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他们再次面对小学数学题还有其他更多的解题方法。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训练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老师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意见越新颖,越独特,越富有创造性,越多变化越佳。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在于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每位学生因受到其他学生提出意见的刺激,彼此互相刺激,发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出更多的创见来。如在教学行程应用题“甲乙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全程的,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达到乙城?”时,通过学生间相互鼓励和教师引导,想出的方法达七种之多。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地分析问题,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起点、过程以及结论都具有思维的变通性。
四、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果我们人类只对已经具有的理论和传统观点和各种工艺方法全盘接受,我们将永远不会再进步,将会永远停滞不前。因此,对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老师是收音机,学生是录音机。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为了让学生急于获得知识的结果,而用简单的方式,或似是引导实为获得知识的结果,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使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试想,如果这个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教师给予“启发”“点拨”,学生只知道“噢!原来是这样”,那么还谈得上学生思维得到了什么发展吗?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断地思考,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是在想的过程中,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思维获得越是积极,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发展。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呢?如果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今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发展。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