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钊
“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全新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下是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的几点尝试:
一、深入文本,让学生深刻把握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再见吧,亲人》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会抓词抓句,体会课文重点。可以这样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三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二、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除了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由于教师长期从事单一的语文学科教学,因而容易使教学模式化,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虽然为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然而,教师这种对教材的静态分析,容易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能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其关键是发散思维。我们培养的人才最终将面临的是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地学习、提高的客观现实。要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性思维。一篇课文蕴含着十分豐富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审美鉴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只要理由恰当就可以了,何必追求一致呢?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激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