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文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在语文课教学之初,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一天,我满怀激情的去上课,因为我要为学生们讲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名篇《春》,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渴望学生能和我一起共同享受春的风采。于是,我满怀深情地开场白:“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原以为学生会被我精美的导语所吸引,哪儿曾料到绝大多数的学生表情木然,心不在焉,只有几个学生为了给我面子强打精神附和着。我的热情一下子被浇灭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看樣子这间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是在过春天。我无耐地望着窗外,春天的校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绿草如荫,百花怒放,还有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呢!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学生们为什么会对如此优美的文章毫无兴趣,不是文章不好,不是学生不好,而是我的教学方法……
事不宜迟,马上改正,我赶紧对同学说:“现在就请大家到外面沐浴春风,享受春天的美景吧!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仔细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和大作家朱自清比一比,看谁观察的最仔细,表达的最好?”“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顿时精神倍增,飞快地跑出教室,去领略春天的阳光雨露了。望着学生们欣喜若狂的样子,我欣慰极了,可欣慰之余,还不免有些担心:学生们能认真观察吗?
第二天,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证明了一切。平时一向不爱举手的刘同学抢先回答:“早春的小草从土里‘挤出来,毛绒绒、绿盈盈的,真是可爱极了!”我抓住时机立即问道:“你为什么说小草是从土里‘挤出来?”刘同学信心地回答:“老师,我起初写的句子是早春的小草从土里‘长出来,可是我琢磨来琢磨去,总觉得这个‘长字不能表明春草的活力,而‘挤字不仅能表现小草的生机勃勃,更能表现出寒冬过后小草冲破土层的样子。”忽然,班级的学习尖子于同学像是发现新大陆似的,迫不及待地说:“老师,用‘钻这个动词更恰当。”还没等我问为什么,他就像放连珠炮一样解释说:“因为‘钻字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草破土萌发的情态,还显示了小草不可压抑的生命力。”同学们使劲地点头,表示赞许。我高兴地对大家说:“大作家朱自清写小草破土而出也用了‘钻字,这就说明了我们平凡的人只要下功夫,细心观察,反复揣摩也能妙手偶得。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是怎样盼春、绘春、颂春的?看他都用了哪些好词好句?哪些语言值得我们学习……”话还没说完,学生们就已经打开书摇头晃脑地美美地读这篇课文了。在这愉快的氛围中,我看见了一双双主动求知的亮晶晶的眼睛,听到了真正属于孩子的怒放的心声,一张张昨天还是木然的脸今天却变得生动起来,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已找到了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新钥匙,找到了属于课堂教学的新方法,那就是每堂课都给那么一小块属于孩子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口、解放他们的眼、解放他们的手,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亲身经历的大自然中丰富他们的情感内涵,师生共同搭建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几天,不知怎么了,班上开始流行折千纸鹤和风铃。下课折,上课也折。这不,语文课上,又有几个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特意窜座凑在一起在底下进行着他们的杰作,我气恼地走过去,一把抢过风铃,准备使劲地摔到地下,可是扬在空中的手却停住了:啊!这么精美的风铃呀!比我在商店里看到的漂亮的多,风铃上的一个个耀眼的小灯笼晃来晃去,不时地发出悦耳的“叮当、叮当”的声音,五颜六色的图案让我眼花缭乱。这么完美的成品把它毁掉,我实在于心不忍,真的不曾想到这名差生竟有一双如此灵巧的手。我望着惊恐不安的“差生”江同学和蔼地说:“怎么,到今天才向老师展示你的绝活?”听了我玩笑般的话语,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不好意思地笑了。
嘿!不如就顺着这几天的局势留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吧。折纸展示台:折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装饰美观后贴在日记本上并写出自己的想法。评一评、赛一赛,看谁折得好,写得好。留这样的作业,底下一阵雀跃欢呼。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简直让我大开眼界、目不暇接。淘气包李同学折的坦克造型美观、功能奇特。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折的坦克叫“无敌1号”,我要驾驶它保护世界和平,比杨利伟还光荣呢!还有王同学折的窗帘名曰“夜幕降临”、李同学的笔筒“奇异王果”、田同学的纸篓“还你清白”……是啊!孩子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东西自有他的道理,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五彩的梦,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孩子的梦想,让它们在我的手中绽放。
我终于明白,教师就应该蹲下来看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