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砾尧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从北京中关村到上海陆家嘴,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从各国央行到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许多国家政府研究机构,区块链一直是讨论的焦点、投资的热点,其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国内国际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社会发展部(UNRISD)在2016年年初发布了一份题为《加密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在建立稳定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的报告,认为区块链技术在改善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发展空间。英国政府于2016年年初发布了《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报告,从国家层面全面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及其未来发展应用的情况,美国证券交易所已经批准基于区块链进行公司股票交易。
一年之间,区块链已经从一种技术演变为类似于互联网一样给世界带来颠覆性变革的大趋势。区块链究竟是什么,又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与征信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揭开其技术面具系的神秘面纱,从原理、应用场景到价值潜力,进行全方位更深入的洞察。
追本溯源,区块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虚拟电子货币创始人中本聪发表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中,文中提到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到金融服务、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里。在2016年10月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区块链被定义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用更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就是在一个区块链网络中,有多个参与者(可以是人、设备,或者其中的功能),每个参与者都有一个经过认证的身份,并连接在同一个可直达的网络上。参与者通过这个网络完成某种事情,下面统称为交易。任何两个或多个参与者,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中进行交易,包括支付购物、提交文件、签合同、约定记录等等。综合来看,区块链网络共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所有的网络参与者参与审核,审核人身份不可抵赖;二是以大家达成共识的方式见证、封存交易记录;三是封存的交易记录按时间排列,分布式地存储共享,但不可篡改;四是在上述区块链网络中,对参与者的身份认证、共识决策的达成、记录的不可篡改等等,是由严格的数学算法来保证公平、公证,用现代密码学来保证安全,并在互联网络上由智能设备实现一系列操作,不可擅自人为修改。上述特点形成了人人审核、大家见证、身份不可抵赖、记录共享但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思维”。
从社会信用角度看,区块链实际是一种依靠技术而实现的信任协议(Trust Protocol)。通过密码学、共识算法和分布式账簿等技术,人们可以共同维护一个完整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所有的交易都被全网记录并确认。加密的全球分布式独立账本网络取代了政府、中央银行或任何垄断的中心机构管理,撼动了位于金融核心的传统信任机制,创造了一种基于技术的社会信任体系。
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是一个关于价值技术的通用平台。各类资产,如股权、债券、票据、仓单、基金份额等均可以被整合进区块链账本中,成为链上的数字资产。甚至其他价值的东西,标题、行为、版权、艺术等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存储、转移、交易。区块链不仅将改造已有的领域,还将在这些特性的基础上创设出新的系统,在未来的5年~10年中对许多行业起颠覆作用。其中几个领域已经出现了应用趋势。
随着对区块链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范围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扩展到了金融交易、公共记录、资信证明等领域。其中,智能合约被视为是区块链技术2.0时代的典型代表。智能合约是将具体条款以计算机语言而非法律语言记录的智能合同,当一个预先编好的条件被触发时,智能合约就会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与传统合约相比,因为区块链具有不可更改性,可以避免一方对合同的篡改;与此同时,智能合约在条件触发时自动执行,极大降低了执行成本和合规成本。
以金融交易为例,金融资产的交易是相关各方之间基于一定交易规则达成的合约。可编程金融意味着代码能充分表达这些业务合约的逻辑。智能合约使区块链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发送、接受和存储财产。资产所有者无需通过各种中介机构就能直接发起交易。
区块链还将在分享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Airbnb等O2O服务都是分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一系列智能合约和一条记录所有房源信息的区块链可以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的“Airbnb”,住客和屋主不需要通过传统的共享经济平台获取信任,而是可以点对点交易,并通过智能合约获得房屋钥匙。
例如利用区块链还可以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在数字版权、知识产权、证书以及公益领域都可以建立全新的认证机制。分布式账本上还可以登记知识产权、作品版权提供身份验证。区块链不可更改的特性,能够让知识产权保护变得越来越简单和低成本。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区块链应用出现在公益场景。公益流程中相关的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明细、资金流向等信息都可以存放在区块链上进行公示。在一些更复杂的公益场景,如定向捐赠、有条件捐赠,也可以用智能合约进行管理,使公益行为更加透明,可被社会监管。
我们周围的互联网应用,无论是即时通信、社交网络、媒体,还是银行、电商、公共服务,都是清一色的超大规模应用中心。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独立的用户认证、账号管理、用户交易数据管理等系统,所有的这些中心之间相互独立,甚至相互为敌;每个中心都试图把用户积累的各种记录占为己有,并靠垄断这些“大数据”形成的“霸权”作为自己的商业模式。
但是,即便这样一个超大的权利中心,也很难自证清白,无法有效解决互联网面临的信任危机。其实,信任的传递,即自证清白以及如何验证清白,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痛点。
区块链是如何解决“信任传递”难题的呢?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区块链网络,参与者包括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税务机构、相关银行、医院和学校。甲向乙提交一个记录,表明自己月收入为1万元、血型是O,该记录还包含三个佐证:自己工作单位丙的签字、税务部门丁的签字、医院戊的签字。该记录经甲乙双方签字后提交至区块链网络审核。所有的网络参与者对甲乙的身份进行验证,对丙丁戊三方的签章进行核实。最后的审核结论由大家投票确定,并以大家达成共识的方式把审核结论和记录写入区块链中。如果该记录通过了审核并被记入了区块链,则甲成功地向乙证明,自己月收入为1万元血型为O;同时,乙也验证了甲的陈述是真实旳。
但正如任何一项技术一样,它并不完美。区块链可以去交易中介,以确保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但无法取代传统平台的匹配、调度功能。在某些领域,中心化的平台运营仍将非常重要。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就指出,完全的“去中心化”并不适用于金融交易,监管机构对各项金融交易的监督和控制,必须通过主中心和多中心来实现。此外,由于在区块链上只能添加而不能删减信息,当应用于核心基础设施时,在存储、盗窃方面存有潜在风险。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以及对这项创新技术的监管也是政府和市场共同面临的挑战,它并非普遍适用于各个场景,因此,继续探索并细化其适配的行业领域的细则与规范性举措也并不可少,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区块链+”应用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