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王琼慧
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基于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
■王曙光,王琼慧
我国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两种改革路径的逻辑及其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按照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三种类型进行结构性实证研究,基于24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对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证明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且股权结构影响绩效的微观机制在不同类型银行中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认为,在银行未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当谨慎推进微观意义上的存量改革,而要着重推进宏观意义上的增量改革,并切实改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结构;存量改革;增量改革
王曙光(1971-),山东莱州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理论;王琼慧(1992-),山西平遥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北京100871)
银行业改革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领域,也是争议最大领域之一。2002年全国金融会议首次提出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理念,提出了“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等改革战略。2002年改革的主要成果除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及部分银行完成上市外,还在国有银行内部引入了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战略投资者。这一阶段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虽然实现了银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但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银行内部治理行政化色彩明显等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新一轮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相较于前次改革,本轮改革的工作重点在于引入民资,包括在宏观层面上引入民营资本(如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微观层面上引入民营资本(如国有商业银行吸收民营资本入股)。除了股权结构改革,此次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在治理机制上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的要求,完善薪酬激励制度、探索高层和员工持股计划和授权经营制度。
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等多元资本应当在怎样的层面上以何种方式混合,才能最大限度提升银行业的绩效,是学术界争议很大的问题,也是实践层面困惑的焦点。先前,改革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存量改革,即改变银行内部的股权比例,试图通过在微观意义上混合几类产权来改善银行绩效。这种在银行内部混合多元股权的变革究竟有多大成效,应通过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来反映。本文尝试通过不同种类银行股权结构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结构性分析,探讨不同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差异性形式。
自2003年银行股改开始以来,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分析股权性质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因其在数据的时间跨度和变量的相应指标选取上有所差别,回归的结果也有较大的差异。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股权性质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可以从整体上划分为无关论和有关论两大类,其中有关论又可以分为正相关、负相关和U型相关三大类。
郎咸平(2004)通过搜集国内外上市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国有股、外资股的持股比例与银行股本回报率的变动无关,较早地提出了银行改革无关产权。杨德勇(2007)的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国家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为郎咸平的“产权无关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陈奉先等人(2006)认为国有产权比例位于U型曲线右侧从而对银行业总体和国有大型银行的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股份制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高正平等人(2010)的回归结果表明,国家资本在总体上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正的,同时国家资本与银行绩效呈现出左低右高的非对称U型曲线。谭兴民(2010)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对银行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的研究表明银行股权中的国资和外资对银行绩效产生了不利影响。周小全(2003)研究发现国有产权比重较大使得银行业利润偏低,应该促进国有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提出了银行绩效受到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共同影响。刘海云等人(2005)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银行国有股比例对银行业资产收益率的负面影响显著。严太华等人(2011)研究表明,尽管股改后国有大型银行的绩效好于股改前,但国有持股比例过高会对银行绩效产生负效应。刘艳妮(2011)分析认为,国有股与银行综合绩效负相关,但外资持股比例与综合绩效正相关。
从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各类股权比例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无公认的结论。研究往往是从银行业整体或仅仅选取某一类银行,如股份制银行来分析,结果难免出现偏差;另外,以往的文献多注重数据的处理,对股权结构影响银行绩效的机制和理论分析薄弱。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股权结构影响银行绩效的理论基础,并按照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分组构建模型进行结构性的回归分析,以获得具有差异化的结论。
从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来看,可以划分为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两类。
(一)存量改革:微观视角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
存量改革是微观视角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核心是改变银行作为微观个体的股权结构,即在某个银行中引入不同所有制资本来实现混合所有制。存量改革的理论支持在于,一般认为股权的多元化可以改善银行的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其经营绩效。存量改革也就是微观视角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的清晰界定和分配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民营企业和大部分外资企业可以追溯到人格化的股东,企业的所有者享有剩余收益,也承担最终风险,因而会更加积极地提高企业的绩效,同时也有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相较于民营和外资产权,国有产权对应的权利主体相对模糊,国有资本在实际行使其权利时,缺乏一贯的利益诉求,往往兼具经济、社会和政治功能。
2003年股改后以汇金公司、财政部持股的方式明确了利益主体的形式,但国有大型银行在实际运行时仍然行政色彩明显,很难将其视为一个完全独立运营的现代企业主体。国有大型银行内部运营时,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不明确,利益分配过程不明晰,因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多元资本的引入目的就在于借鉴其他非国有资本管理和运营的经验,内在统一各方的责、权、利。另外,国有大型银行的管理者通过行政手段任命,从而有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的进入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市场化选择管理人员。另外,相比于一般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加严重,所有者缺位、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比较严重,微观层面上的股权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内部突出的委托-代理问题。
存量改革的逻辑下,产权制度是影响银行效率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和不良贷款率等,微观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图通过在国有大型银行内部引入界定更加清晰的私人和外资产权,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减少银行在运营时面临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更加积极地提高其绩效。
(二)增量改革:宏观视角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所谓增量改革模式,是指在现有的银行业市场中引入新的竞争主体,开放市场准入,改善整个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结构与产权结构,从而提升银行业的绩效。增量改革模式也就是宏观视角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增量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内部的股权多元化产权不能完全保证银行绩效的提高,只有完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更加充分,才能促使银行业改善经营管理并提高经营绩效。
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市场的有效性和充分竞争比单个银行的产权变革更加重要,产权的清晰界定仅仅是改善治理机制的前提,真正提高企业绩效的方式是增强行业的竞争。民营银行设立、行业竞争性提高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产生有利影响。首先,银行业的充分竞争可以对现存的国有大型银行产生由外向内的激励作用。在以浙江网商银行、前海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民营银行设立之前,中国的银行业以国有资本为主,大型国有银行由汇金公司和财政部绝对控股,股份制银行多由国有企业相对控股,而地方性银行大多由地方财政和地方性国有企业参股并控制。银行牌照有限,再加上国家对银行的担保性出资,管理者缺乏提高银行绩效的动力,大大影响了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绩效。另外,银行业的充分竞争可以提升银行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行业的充分竞争自然会创造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一方面,外部竞争会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压力,如放贷时会更加审慎地选择,降低不良贷款率,以避免银行破产倒闭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淘汰行业中经营效率相对差的银行,效率更高的银行得以进入并获得相关的行业资源。外在竞争环境的变化会作用于微观层面上的单个银行,促使其改善治理机制,进而提高银行绩效。
增量改革的逻辑下,加大市场竞争和消除银行业垄断才是影响银行效率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行业内银行业的整体经营绩效,应当引入新的竞争主体,开放银行业市场。通过外在竞争环境的改善,促使银行进行内部产权、治理机制、分配机制的变革,通过以宏观带动微观的方式,提高银行业的绩效。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有存量模式,也有增量模式,内部股权的多元化与市场竞争结构的多元化对中国银行业发展转型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不同种类的商业银行,这两种改革模式的效果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结构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结构可以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三大类,如图1。
图1 中国商业银行的谱系①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末各类银行的机构数量,鉴于城商行和农商行数量众多,故仅列出其代表性银行。
表1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分布②数据来源:银监会统计信息,数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第四季度。
从银行数量来看,地方性银行无疑有绝对的优势,大型国有银行只有工、农、中、建、交5家,股份制银行目前也仅有12家,而现存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上千家。然而从资产、负债规模来看,则是呈现相反的倒金字塔结构,大型国有银行的资产极其庞大,而大多数地方性银行为中小型银行,中国银行业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其市场竞争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和完善。
1.国有大型银行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专业银行体系的构建,并在随后的90年代逐渐褪去计划色彩,开始向规范的商业银行体系演变。2003年开始的股份制改造,使得国有大型银行借助于财政部的注资,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后完成了上市。从本质上看来,到目前为止国有大型银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集中于企业产权的改革。尽管国有大型银行的运营仍然存在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但已经在形式上脱离了对行政的依附,成为独立运营的企业主体。另外,为响应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引入了部分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实现了多元化。目前国有银行股权结构集中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另一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巨大,涉及国家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安全问题,亦不应当放弃国家在国有大型银行中的控股地位。
五大行中的交通银行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的公有制为主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随后成立的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相比于工农中建,交通银行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并且在其发展早期就引入了外资,因而在银行体系内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多次成为试点行。交通银行所有制类型上位于工农中建和招商、中信为代表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过渡地带。2003年股改时由汇丰银行和社保基金率先入股,中央汇金再进行增持。相比于四大行,交通银行的所有制结构中几种类型的所有权混合得更加均衡,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行已开始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和薪酬制度改革。
2.股份制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并在其建立之初就具有了混合所有制的特征。股份制银行的股权分散程度介于国有五大行和地方银行之间,但股东比国有大型银行和地方银行都更加多元,且部分股份制银行已经实现了民营资本的控股。目前来看,股份制银行的经营行为更加接近市场化,发展战略选择也相对灵活。
3.地方性商业银行
地方银行主要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两大类,城商行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地方财政、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出资成立的城市信用社,而农商行源于农村信用合作体系的商业化过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功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农商行的地域性特征最为明显,服务于“三农”和小微企业,多在大型银行网点较少的乡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城商行也有区域性的定位,但若干城商行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两者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面临的情形基本类似,股权结构分散,股东性质以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为主,外资参与程度较低。
(二)中国银行业的股权结构
表2 中国银行业产权结构①截止到2015年末,24家上市银行中前十大股东中三类资本的绝对持股比例。
三类产权性质分析
1.国有产权
商业银行中的国有产权是国家作为出资人在银行股权结构中占有一定比例,并在经营管理中行使相应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国有股权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有资本在国有四大行绝对控股,在交通银行和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相对控股,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控股权也牢牢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目前,国有股权在中国银行业中的比重较高,其引发的非市场选择管理人员、所有制缺位、治理机制低效、委托代理问题、寻租、目标矛盾等问题受到学术界和决策者高度关注。但国家在银行体系的控股地位可以在特殊时期引导储蓄流向具有政策导向的产业,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在我国宏观经济中承担着经济调控和传导货币政策的职能,国家控股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主权。从这个角度来看,国有股权应在银行混改的过程中兼顾银行效率和金融稳定,在国有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中保持相对较高的控股地位,而在中小银行、地方银行中保持相对较低的控股地位,实现差别化的控股策略。
2.民营产权
民营产权是指民营资本参股商业银行形成的私有产权,鼓动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是本轮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民营资本的进入可以进一步促进股权分散,加强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率。民营资本的进入路径包括宏观上的增量改革和微观上的存量改革,存量改革可以在单个银行内部使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而增量改革则有利于形成更充分的市场竞争。
3.外资产权
我国银行业中的外资产权主要是指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形成的外国资本产权。2015年第二号银监会令对外资持股比例做出了规定,要求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及被其控制或共同控制的关联方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向单个中资商业银行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及被其控制或共同控制的关联方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另外,股权持有期应在三年以上,原则上派出董事、高管帮助中资银行改善公司治理。引入外资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重要环节,但不难看出,银行业引入外资重在“引制”而非“引资”。2003年开始的引进外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外国资本纷纷从中国银行业撤出,未来的改革中应当着重思考如何真正地引入外资,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活力。
尽管本轮银行业混改的方向和目标已经明确,但学界对于增量改革、存量改革两种路径的选择仍有争议,其根源在于对银行股权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共识,因而对不同种类银行的差异性改革路径的认识并不一致。本部分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三类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从而针对银行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一)数据选择
本文从Wind数据库当中选取了24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大型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江阴银行、吴江银行)。每个银行包含了其从上市以来至2015年公开的年度财务数据,如工商银行于2006年上市,则选择其2006年~2015年的相关财务数据。最终得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44个、股份制银行89个、城商行&农商行69个共202个面板数据。
(二)变量定义
1.因变量:本文研究股权结构对银行的绩效表现的影响,因变量选取银行经营绩效的相关指标。评价经营绩效应同时考察经营收益和经营风险两方面,其中,经营收益使用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A)反映,而经营风险则用当年的不良贷款率(NPL)表示,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当年面临的风险越大。
2.控制变量:本文主要关注银行股权结构的作用,因而其他影响银行当年绩效表现的变量均作为控制变量置于模型当中。首先,经济周期会显著影响银行业的整体表现,GDP同比增长率与银行的绩效表现应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次,银行资产规模也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结果,学界对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也持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所持观点为银行经营绩效与其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大部分学者认为银行的规模经济存在适当的规模区域,银行的绩效与资产规模呈现U型的相关。另外,国有资本对银行的控制可能会显著地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模型中加入第一大股东的性质作为第三个控制变量,记为control,国有控股为1,而非国有控股为0。因此,模型中包含了银行总资产(TotalAsset)、当年GDP同比增长率(GDPGrowth)和第一大股东的性质(control)作为控制变量。
3.自变量:自变量选择表示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三类产权结构的指标。三种产权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在银行经营中的话语权体现,本文选择了前十大股东中三类股东的比例作为表示股权结构的自变量,分别为country,foreign和private。另外,为了区分银行的三种类型,使用两个虚拟变量dummy1和dummy2,dummy1为1表示国有大型银行,dummy2为1表示为股份制银行,若dummy1和dummy2均为0,则表示地方性银行。
(三)模型设定
除了包含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外,考虑到三类银行可能出现的不同的股权结构影响机制,引入虚拟变量及包含两个虚拟变量的交叉项进行回归。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Variable C TOTALASSET GDPGROWTH DIVER_BIG10 CONTROL COUNTRY COUNTRY*DUMMY1 COUNTRY*DUMMY2 FOREIGN FORELGN*DUMMY1 FORELGN*DUMMY2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Prob(F-statistic)Coefficient 0.952715 4.80E-06 0.097711 -0.040393 -0.120404 -0.381331 -0.048303 0.565674 -0.728923 1.416605 0.877919 0.457935 0.429554 0.231637 10.24820 14.47212 16.13561 0.000000 Std.Error 0.091517 7.49E-07 0.010561 0.010882 0.056372 0.126520 0.189227 0.125056 0.205299 0.285732 0.237495 Mean dependent var S.D.dependent var Akaike info criterion Schwarz criterion Hannan-Quinn criter. Durbin-Watson stat t-Statistic 10.41026 6.410715 9.251875 -3.712019 -2.135899 -3.013999 -0.255266 4.523361 -3.550541 4.957814 3.696583 Prob. 0.0000 0.0000 0.0000 0.0003 0.0340 0.0029 0.7988 0.0000 0.0005 0.0000 0.0003 1.065149 0.306690 -0.034377 0.145776 0.038513 1.042548
Variable C TOTALASSET GDPGROWTH DIVER_BIG10 CONTROL COUNTRY COUNTRY*DUMMY1 COUNTRY*DUMMY2 FOREIGN FORELGN*DUMMY1 FORELGN*DUMMY2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Prob(F-statistic)Coefficient 0.016960 -1.83E-07 -0.001005 0.000239 0.002030 0.001365 0.032965 -0.009551 0.002745 -0.021859 0.020903 0.196160 0.154074 0.012566 0.030161 603.1311 4.660934 0.000006 Std.Error 0.004965 4.07E-08 0.000573 0.000590 0.003058 0.006864 0.010266 0.006784 0.011137 0.015501 0.012884 Mean dependent var S.D.dependent var Akaike info criterion Schwarz criterion Hannan-Quinn criter. Durbin-Watson stat t-Statistic 3.416069 -4.510478 -1.753477 0.404864 0.663741 0.198885 3.211193 -1.407878 0.246430 -1.410160 1.622402 Prob. 0.0008 0.0000 0.0811 0.6860 0.5077 0.8426 0.0016 0.1608 0.8056 0.1601 0.1064 0.014819 0.013663 -5.862684 -5.682531 -5.789794 0.429339
从回归结果①鉴于样本量较小,选择10%的显著性水平作为判别标准。来看,在ROA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country*dummy1变量对应的系数显著性较差,不能拒绝该系数为0的假设。而在NPL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仅有总资产、GDP增长率和country*dummy1对应的系数通过了10%的检验标准。
1.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对国有大型银行而言,国家控制的股份会在盈利能力和风险两方面对银行的绩效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外资的引入可以提升国有大型银行银行的盈利能力。另外,除了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以引入外国资本外,适当引入民营资本也不失为一种提高银行业绩的好方法。
2.股份制银行
股份制银行中的国有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例增加,都会对其盈利性产生积极作用。进而推断,在股份制银行内引入民营资本会削弱其盈利能力,而非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从回归结果来看,股份制银行股权结构与其面临的风险并无显著关联。
3.地方性银行
地方性银行中,国有资本和外国资本均会对其盈利性产生不利影响,而风险与股权结构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因而,地方性银行内引入民营资本甚至实现民营资本的控股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五)分析解释
从以上回归结果来看,国有、外资、民营三种产权对银行绩效没有稳定和一致的影响机制。整体而言,股权结构与经营风险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与其资产规模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相关,具体来讲,银行总资产规模越大,经济景气程度越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低。
国有大型银行中的国有股权对银行经营在收益和风险两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外资的引入可以提高其经营收益。国有资本在除了交通银行外的国有大型银行内均绝对控股,在农业银行内的控股比例甚至高于80%。当前,国有大型银行内国有资本仍占据一股独大的地位,股权的多元化未真正实现应有之成效,非市场选择管理人员、所有制缺位、治理机制低效、委托代理问题、寻租、目标矛盾等经营弊端仍然存在。且国有大型银行往往负责实现其他国有企业融资平台的职能,发放贷款前的审慎选择力度不够,在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时,国有大型银行也面临着不良贷款率攀升的风险。因此,通过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适当降低,适度引入民营和外国资本,在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为国有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并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
结果显示,股份制银行的国有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持股比例都与其盈利性正相关,而民资的进入会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股份制银行股权结构已相对合理,除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外,国有资本仅仅相对控股,因而不同类别的产权之间制衡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而相比于国有、外国资本,民营资本在股份制银行中力量薄弱,其原因在于,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经营,民营资本当前的实力及其经营经验和资源往往很难满足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需求和竞争要求。
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性银行中,国家资本和外国资本在银行的经营收益上产生了不利影响。地方性银行中的国有资本主要来源于地方国资委或地方政府的财政出资,且经营模式中区域性特点更明显。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下,地方性银行经营的行政色彩浓厚,很难完全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的法人治理结构,因而有必要在地方性银行内降低国有出资比例从而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对地方性银行的入资更多地倾向于财务性的投资,在改善地方性银行治理机制方面影响有限。目前银监会对于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仍有诸多限制,外国资本更多地以获得溢价退出为目的,因此地方性银行在引进外资时亦应采取格外谨慎的态度。
对于不同种类的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证明,在单一银行内引入不同所有制股权的效果并不一致和稳定。存量改革即在微观层面上适度引入民资对国有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的意义更大,而在全国性的大型的股份制银行内更大规模地引入民资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三类银行而言,微观层面产权改革只是其绩效提升的前提,且每种银行因其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及当前的股权结构差异,产权改革的方向也应有所不同。在实现产权改革这一前提后,治理机制改善和经营效率的真正提高才是更加关键的问题。
(一)谨慎推进存量改革,实施差异化控股策略
从上一部分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尽管目前股份制银行的股权结构已经相对合理,国有大型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中的国有股权仍有降低的空间。其中,国有大型银行中国有股权比例过高,达到了绝对控股的地位,外国资本的引入有利于改善其经营成果。国有资本在保证控股的前提下,应适当减低大型国有商行中的一部分股权,引入民营资本或外国资本,并给予相应的话语权,使其参与到银行日常的经营和管理当中。而对地方性银行而言,在国有资本控股比例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依然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在地方性银行运营中的介入干扰了银行作为独立企业主体的决策。和国家控股一样,地方政府的控股难以避免银行在经济目标和社会建设目标两方面产生冲突。另外,地方金融秩序更加混乱,利益体系也错综复杂,地方财政的控股很难说在经营和治理上为地方性银行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经营,而更多的是希望在地方银行的利润中分一杯羹且利用其政治地位干扰银行的有序经营,应当酌情考虑在地方性银行中实现民营资本的控股,通过私有化的运营提高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绩效。
(二)着重推进增量改革,改善行业竞争环境
单个银行的股权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时,外部竞争环境的完善就变得十分必要。从现状来看,银行业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国家资本的比例过高。存量改革下,在现存的银行引入的多元资本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对于银行经营和决策的话语权,因而难以实现民营、外资产权在现代化法人治理中的优势。并且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不同类型银行的最优股权结构比例存在差异,且单个银行也可能因其独特的经营条件在股权结构选择上存在微小差异。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为整个银行业或者某类银行确定引入民资、引入外资的比例是困难的,并且带有一定的武断性。而从增量改革的角度切入,进一步降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以更大的力度在银行业内引进私营资本,鼓动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尤其是鼓励中小银行与微型银行的发展在实际改革中具有更高的可行性。通过引入新的银行主体来创造竞争更加充分、发展更加灵活和自由的市场环境,可以由外向内地倒逼现存地银行尝试积极有益的变革,主动调整其股权比例至合理状态。因而,在未来银行业的变革中,应当着重推进增量改革,通过市场结构的完善来推动单个银行的变革
(三)调整经营组织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相比于上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轮改革更加注重治理机制的完善。首先,应当明确银行内部责、权、利的归属,比如设置独立的风控部门负责风险管理和监督,健全问责机制。其次,实行用人和薪酬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任命和薪酬决定,应当更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招聘职业经理人,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薪酬,减少行政化的任命,从而改善银行的经营成果。另外,可以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等股权激励措施,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感,来提高银行的发展活力。目前来看,国有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已经在试点推进治理机制的完善。而地方性银行面临的治理乱象更加严重,城商行和农商行往往涉及复杂的地方利益,未来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与政府不当干预。
(四)明确行业发展定位,更多扶持中小商业银行和微型金融机构
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应当有各自的定位,进而决定各自的服务内容和客户范围。从银行数量上来看,国有大型、股份制和地方性银行呈现金字塔的结构,而在总资产上则呈现相反的倒三角结构。国有银行对于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点覆盖全国,但偏远地区的分支机构较少。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商行如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等服务区域也遍布全国,但网点覆盖密度显著小于国有银行,总资产规模也远小于大型商业银行。大部分城商行和所有农商行的服务范围是区域性的,仅仅在局部区域开展业务,但在以上两类银行覆盖不足的偏远乡村开设了较多的分支机构,为农村提供小微的金融服务。因而,在以上几种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方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该根据各自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来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引导。未来应该从构建普惠金融的高度出发,更多支持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中小银行尤其是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升农村和贫困人群的信贷可及性。
[1]陈晓卫.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杜莉,张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评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凌婕.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框架和路径[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虞群娥.商业银行国有股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朱亚兵.产权竞争与国企改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6]陈奉先,涂万春,茆旭川.产权、市场结构与中国银行业绩效[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3):20~25.
[7]高正平,李仪简.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4):18~23.
[8]刘燕妮,张航,邝凯.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J].金融论坛,2011,(7):37~43.
[9]刘海云,魏文军,欧阳建新.基于市场、股权和资本的中国银行业绩效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5,(5):62~67.
[10]谭兴民,宋增基,杨天赋.中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0,(11): 144~154.
[11]吴发灿,路华.产权、超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J].上海国资,2004,(5):45~46.
[12]王曙光,杨敏.金融业改革与混合所有制经济:路径与挑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6).
[13]杨德勇,曹永霞.中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和绩效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5):87~97.
[14]严太华,刘翠.产权结构与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3):64~66.
F832
A
1006-169X(2017)04-00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