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

2017-05-10 07:45孟庆春
关键词:农资供应链协同

张 正 孟庆春



供给侧改革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

张 正 孟庆春

农产品供应链在我国农产品安全、产供销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在对其与农产品供应链契合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多主体合作、信息共享、非线性协同效应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该模式具有内生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协调机制等构成的高效率运作机制,可实现农产品供应的安全、高效、合理和有序。

农产品供应链; 协同创新; 资源整合; 供给侧改革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科研与农业生产需求不对接、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频发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现有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存在不足,没有将农业技术研发、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以及市场需求有效整合起来,从而导致农产品在供给侧出现问题。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供给侧改革,并在201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符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等目标和要求。如何协同各方力量,突破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孤岛”,有效整合农技研发、农资供应、农业服务、农产品生产以及市场需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高效优质的农业供给体系,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核心议题。为此,本文根据实际问题,结合协同创新理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

农产供应链覆盖从“田地”到“饭桌”全过程,包含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各类型主体。根据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实际诉求对供应链模式进行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关乎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价值增值,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赵晓飞(2012)*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针对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弊端,提出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构想。即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渠道体系为核心,以组织体系为支撑,以服务体系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的创新型供应链结构体系。刘兵、胡定寰(2013)*刘兵、胡定寰:《我国“农超对接”实践总结与再思考》,《农村经济》2013年第2期。重新总结和思考了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发展条件、实际作用和阻碍因素,并提出改进这种供应链创新模式的对策建议。张蓓、杨学儒(2014)*张蓓、杨学儒:《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多维模式及实现路径》,《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1期。认为供应链中农业企业能力、供应链的协同程度、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消费需求、媒体监督力度均可对链内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孙开钊(2015)*孙开钊:《“互联网+”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创新》,《企业经济》2015年第12期。重新理清和重构了传统的以生产商、销售商、批发商等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提出了一种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借助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技术重新对供应链条上的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实现整条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增值。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大多还还主要是以解决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信息不对称、产销不对等、利益不协调等问题的视角出发,在对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创新中往往忽略了农资供应、农技和农业服务等多主体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实际上,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是一个牵扯到多主体协同、信息资源共享、产业链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应该将农产品产前环节的农资、农技和服务考虑在内。

(二)协同创新理论及与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的契合性

协同创新是一种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强调产学研融合,通过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其有效执行的关键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协同创新同时也是一个知识、资源、价值分享的过程,各参与主体通过不断交换、提炼、创造,最终促进自身创新能力和价值的提升,并且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为了使各方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最大化的利益,需要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苏屹:《基于系统科学的协同创新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S1期。*蔡文源、张竹:《企业协同创新:理论视角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实践中的探索》,《管理现代化》2015年第5期。。并且由于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还会降低企业由于产业环境、创新、知识共享等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王丽梅、韩明华:《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研究——基于知识共享的视角》,《现代情报》2013年第10期。*张旭梅、陈伟、张映秀:《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09年第10期。*Kapoor R, McGrath P J.,“Unmask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Technology Evolution and R&D Collaboration: Evidence from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1990-2010”,Research Policy, 2014,43(3), pp.555-569.。目前尚未有学者将协同创新理论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中去。实际上,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基因联系。

1.现有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参与方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缺乏信息共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产销不对等问题,所以迫切需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来解决以上问题。而协同创新理论所倡导的搭建协调各主体利益的平台,通过协同平台实现各方信息共享,能够有效消除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2.现有农产品供应链存在上下游利益不协调的问题,参与各方并不能实现有效的协同,更多的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一种控制,而不是多方的协作。为了更好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需要供应链中参与各方进行互动和合作,实现非线性协同的效用。协同创新理论主张协调各参与主体利益,实现多主体协同合作,以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创新和利益最大化。通过搭建一个协同平台来协调上下游关系,使得整个供应链形成一种循环的利益共享系统。

3.现有农产品供应链关注的是产后环节(包括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并没有将农业服务和农技研发等产前环节考虑在内,使得科研无法与农业生产有效对接,因此造成了先进的技术成果不能及时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过于粗放,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而协同创新理论主张“产学研”结合,将农业服务、农资供应以及大学、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考虑在内,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可以及时将最新技术成果和服务用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等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顺应我国“大农业观”发展趋势,实现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方略,可根据协同创新理论,并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进行创新。这对讨论新历史时期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供给侧改革下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特征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依据协同创新理论所构建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应是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多主体合作与信息共享,并根据市场需求,实现从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资源整合,有效减少供应链的中间环节,是一个密切联系农业服务方、农技研发方、农资供应方、农产品生产方、第三方物流、经销商、消费者和政府的扁平化的网状供应链。它改变了原有供应链的结构,具有多主体合作、信息共享以及非线性协同效应等特征。如图1所示:

1.多主体合作。与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以农产品生产作为供应链起始端不同,该新型供应链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供应链的起始端延伸到农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并且在政府的参与下,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帮助农产品生产方解决生产难题,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该创新型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参与主体更广泛,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各参与方,同时也包括如政府、金融机构、大学、研究所、农业服务机构、互联网协同平台等组织。其中协同平台是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发展下构建的线上线下结合(O2O)的平台,该平台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企业组织,能够与其它各主体之间进行密切的联系;农资供应方即是提供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供应商和农业服务的机构;农技研发方是指各类高校、农业院所等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而政府虽然不是农产品供应链的直接参与方,但它能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间接影响农产品供应链。

2.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关键,能够减小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使供应链中各参与方可根据所获知的信息来合理安排生产和作业。在消除信息不对称、产销不对等等问题中,协同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信息的“整合中心”,可整合供应链中各参与方的信息资源,并使各参与方可以直接从协同平台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它打破了原有供应链条下各参与方单向交流、不能越级的模式,各参与方可通过协同平台直接进行相互交流,形成一种互动性更强的网状结构。协同平台也是农产品物流活动的“调度中心”,通过对物流需求和供给信息的整合,可以合理安排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进行农产品的物流和配送活动。同时,它还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服务中心”,能够为供应链中各主体提供及时的农技、咨询、销售和物流服务等,通过信息共享可使各参与主体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减少了各参与主体、生产和作业的盲目性,有效的解决农产品产销不对等、生产与科研不对接等问题。

3.非线性协同效应。在该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之间能够通过合作与信息共享进行协同创新、协同生产、协同仓储、协同运输等活动,提高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并使整个供应链产生“1+1>2”的非线性协同增值效应。这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1)在经济效益方面,协同平台促使各参与方协同合作,消除信息不对称,有效连接市场,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精准营销,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收益。(2)在社会效益方面,高校、农科院等农业技术研发机构通过协同平台密切联系消费者和生产方,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针对性的进行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技术研发的成果也可通过协同平台快速传播至生产者手中,促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快速普及,从而实现农业科研从立项到研发推广都精准地聚焦在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中;生产方则可通过协同平台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安全的农资产品以及相应的农业服务等,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又由于物流企业的参与,通过与协同平台密切合作建立安全有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确保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总之,以协同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将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业生产、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紧密联系起来,顺应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合理和有序,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下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运作机制

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运作机制是各供应链中各参与方、要素以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表现形式。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协调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有效运作的保障。

(一)动力机制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参与方有效的协同运作的主要驱动力有市场驱动、利益驱动和创新驱动。

1.市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供应链的整个运作过程指明了方向。协同平台通过捕捉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和消费习惯,及时获取需求状况,并根据需求状况合理安排产计划,组织生产。同时,也可根据生产方的需求信息,合理进行农业技术开发、生产资料生产与供应、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等活动。同样也是根据物流需求,来有效整合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和配送服务,保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协同平台通过市场需求来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并指导农业研发、生产、物流等活动,使农业技术研发、农资生产、农业服务以及农产品产销过程等各个环节更具有针对性,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避免浪费。

2.利益驱动。保证并扩大各参与方自身利益是供应链中各参与方产生非线性协同效应的基础。由于各参与方的性质不同,其所追求的利益也不相同。对于农业技术研发方而言,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技术是它们主要关注点,通过协同平台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针对性进行研发活动,能够为其创造更多的利益;而农资供应方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生产和销售自己的农资产品,通过协同平台它们能够密切联系众多生产方,这有利于农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生产方则考虑的是如何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以及如何销售农产品等问题,在协同平台的作用下生产方可以密切联系消费市场、农资供应方和农技研发方等,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降低、营销精准,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另外,第三方物流可从协同平台获取更多的业务量来提高自己收益;而对于政府来说,提供政策法律、税收等方面支持能够保障该供应链的有效运行,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3.创新驱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核心要素是创新驱动,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供应需要从源头抓起,以创新驱动来提升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协同平台要与农业技术研发方、农业服务方和农资供应方紧密联系,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对农业作物良种加强创新力度,研发与种植过程和环境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创新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协同平台能够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将技术成果及时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从根本上保障农业生产过和运输程中的安全有效。

(二)整合机制

能否有效整合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资源,是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关键。整合机制是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协同平台为核心紧密联系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实现对各参与主体资源的整合,以此来保障该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具体内容如下:

1.市场需求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消费者是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构成主体,由消费者所构成的消费者群会产生庞大的农产品需求和信息资源。协同平台通过与农产品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有效地整合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问题。另外协同平台借助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消费者需求状况,并对消费者需求信息进行长期存储,记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习惯,通过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可以指导农产品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2.农产品供应资源与技术、服务资源的整合。生产方既是农产品的主要供应方,也是农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最终需求方。协同平台通过与生产方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可有效实现对生产方的整合,通过整合生产方可以形成一张多主体、多品种、可持续供应的农产品供应网络,提升了农产品的供应能力。与此同时,生产方需要相应的农资供应、农业技术与农业服务等,协同平台根据生产方所需的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农业服务等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了庞大的农资、技术和服务的需求网络,不仅能为农资供应方提供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反馈给农业技术研发方,使农业科研能与生产实际需求相对接。

3.农业技术、农业服务和农资供应资源的整合。协同平台可实现农业技术、农业服务和农资供应资源的整合,确保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和规范,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生产安全。通过对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农资供应商进行筛选和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资产品进行试验,经过实践消化吸收先进的农业技术,形成农业技术生产体系,并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和规范,同时可按照所制定的农业技术生产体系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可靠的技术和农资。另外,协同平台还可通过与相应农业服务方进行合作,为农产品生产方提供相应的农业服务(如耕地、收割等农业服务)。

4.物流服务资源以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整合。物流是农产品安全运输和配送的重要保障,协同平台通过与物流服务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合理有效的组织和调度物流和配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确保农产品从生产方到最终消费者物流质量和效率。而在其它相关资源的整合方面,如政府政策资源方面,政府政策具有导向性,它可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对政府政策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可以有效指导农产品的消费和生产、农业技术开发和应用、农业服务等。如图2所示:

图2 供给侧改革下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机制

(三)协调机制

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其协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某种方法来组织或调控系统本身,使系统内各主体实现有效协同*庄品、王宁生:《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4第3期。。该创新型供应链中,由于参与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各自所关注的利益不同,所以它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会与供应链系统的整体目标和利益相冲突。而协调机制的首要目的就是协调供应链中各参与方利益,在供应链中成员之间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理分配收益使整个供应链的总收益大于各成员单独所获收益之和。

1.稳固的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系统中各参与主体单单依靠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很难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方案,协同合作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各参与主体彼此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沟通,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而该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协同平台打破了供应链中各参与方彼此之间的沟通壁垒,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增强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可与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产生非线性的协同效应,提升供应链价值创造能力。

2.合理分配收益。协同平台与各参与主体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合作各方互惠的过程。通过协同合作所创造出的价值应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是保障稳固合作关系的基础。协同平台为各参与主体提供直接交流合作的空间,各参与主体在协同平台发生的交易,可以为协同平台带来相应的收益,同时各参与主体同样也能获得丰厚的收益。如:消费者可通过协同平台购买到新鲜、安全、有机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者借助协同平台能够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服务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够有效对接市场提高销售收入;物流企业可以获得批量订单、实现规模经济等。

四、结语

供给侧改革下的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将高校、科研院所等农业技术研发方以及农资供应方纳入供应链体系中,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协同平台,有效连接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它改变了原有链条式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使供应链的结构更加扁平化,形成了多主体协同合作、信息共享、非线性协同效应的新型供应链模式,并通过内生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协调机制保障了供应链的有效运作。该供应链能够有效整合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使农业科研、生产、服务、供应等活动更为合理、有序和精准,顺应了我国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提高了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该农产品供应链的应用和普及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段长期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和保障的作用。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布积极的引导信息等方式,加快促使“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成果的快速转换,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使该模式得到快速的应用和普及,保障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实施。

[责任编辑:贾乐耀]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Model Innovation under the Supply-side Reform

ZHANG Zheng MENG Qing-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spects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fety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supply, and sale.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model.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on the basis of fit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model about multi-agent cooper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nonlinear synergies. This model has high efficiency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ndogenous dynamic mechanism,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which could achieve agricultural supply’s safety, efficiency, reasonableness and orderliness.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Supply-side reform

2016-0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产消合一的供应链价值最大化研究”(712500002)。

张正,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 364719452@qq.com);孟庆春,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 meqich@163.com)。

猜你喜欢
农资供应链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