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2017-05-10 23:27冯小英
未来英才 2017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小学

冯小英

摘要: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数学不同于其他文科型科目,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到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方法之外,还应教会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背后存在的规律,帮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从日常教学中进行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融入到教学日常。本文在此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够借助数学语言或数学符号,应用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对数学对象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卓越的思维品质以及优质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开门钥匙。因此,教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数学思维是一种特点思维模式,其要求学生可通过数字形象化来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思维能力则是学生能够灵活运动数学逻辑思维来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及整理,进而归纳、总结并解决数学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再加上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消化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往往难以全面掌握运用,或是需要更多时间完成,这种差异性便是造成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化的重要原因。而要想改善这一现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关键。通过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能够将客观难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性,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重点和难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可促进学生理论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显示实践生活之间的融合,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1、教师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教师引导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关键。数学不同于语文等语言性科目,其具有较强的思维逻辑性,因而对学生思维要求较高,正因如此,学生长期学习很容易对其丧失学习兴趣,更别提主动进行思考了[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自身引导作用,提升自身讲课技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比如在讲解“图形的变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到旋转对称的意义,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来演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的过程,并为学生播放搜集的生活中存在的旋转对称图形。同时,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图片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在思考中其思維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这种以兴趣为前提的模式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

2、注重知识联系,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所谓举一反三,则是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可以借助现有已知条件来展开进一步思考和想象,是提升学生灵活运动知识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各种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这些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进而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培养学生知识总结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建立知识网络,进而为举一反三奠定基础;二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抓住题干重点内容;三是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可以解题的所有方法。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在课堂上将盒子沿边剪开,这样长方体表面积求解便成了求六个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得出表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还可以将长方体其中一个面去掉,只有五个面的长方体又该怎么求表面积呢?若只有四个面呢?利用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知识结构以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3、重视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注意问题的引导性、思维性和启发性,以及设置问题与教材知识重难点的结合。比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均栽),需栽多少棵?学生对此有两种答案,一种是20棵,教师可追问:是怎么得出的?学生答:每隔5m栽一棵,则棵树为100÷5=20(棵);另一种那个是21棵,因为题中是“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教师接着提出“我们该怎么验证呢?如果用草图来画可以吗?”,有学生指出“100米太长了,不好画”,教师接着问“那该怎么办呢?”,很快便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画”。然后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便开始自己动手画20米、30米、40米长的小路需要栽多少棵,最终学生在教师问题引导下自己得出了植物问题的规律。可见,教师问题的设置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

4、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动手实践操作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效果显著[2]。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平台,给学生提供能够进行实践操作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增强对数学材料的感知,并将这种感知变为内在智力活动,从而更好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活动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求导方法。教师为每组学生发放几张平行四边形卡纸,让小组学生经过讨论后对其进行剪开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变为学生熟悉的图形,进而进行面积求解。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中,能够畅所欲言、手脑并用,不仅让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还能够数学知识由物化向内化的过渡,让学生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其思维能力也得以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6,(24):2.

[2] 刘海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121.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小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