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的趨勢轉變,過去大量耗能、耗資源、破壞環境的生產型態將不再具有優勢;而結合軟硬體的、智慧化的技術與服務模式,將是營造優質生活,發展新經濟的關鍵。
過去,大陸為了攀比歐美經濟規模,靠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埋頭追趕不顧後面遺留下來的環境問題與治理成本。原本在源頭就可用較少的資源來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卻在後續的生產製造環節中大量耗損、廢棄,規模越大,重複投資的現象就越嚴重,每每成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一旦產能過剩,需求下降,「殺價之下無完企」,關停、倒閉潮再起,又形成了去庫存的問題,資源被廢棄,垃圾圍城、鄰避現象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傳統的生產流程,從原材料到製造生產,再到終端消費,普遍都是動脈產業型態——就像血液從心臟輸入動脈體系,一直到血管末,這樣的血液必須處理乾淨,才能再回流到心臟。而靜脈產業型態,過去常常被企業忽略,甚至不重視,以為廢棄物都是由消費者造成的,與製造商無關,實際上卻息息相關。
2015年「綠色化」被列為中國的「第五化」,顯然為企業轉型升級指明了一個新方向;國家的政策導向,也朝向綠色發展,正逐漸全面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生產;不重視「綠色化」,不將「綠色化」思維滲透入經營,企業將失去競爭力,難以永續發展。
綠色創新將成企業差異化競爭新優勢
或許有很多企業會問,什麼是綠色創新,怎麼看待「綠色化」,感覺「綠色化」涉足層面很廣泛、很多,又像一個大概念,不知從何著手,從何做起,懷疑是否能一步到位,做到綠色企業。
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成為綠色企業仍處於混沌、模糊的概念。實際上,各行各業都具備「綠色化」的條件,尤其在面對新事物時,就是靠創造新思維形成新型態;而綠色創新就是在企業或產業面對環境壓力時,對影響環境的因素進行的改善或變革。
一些對環境保護有理念的經營者,過去將理念融入到經營或生產過程中,其實已具備綠色元素,只是不知如何進一步展現。我們經常會用「這家企業經營正規、體質良好」等定性的方式,來評價這個企業經營的很不錯;頂多從企業財報中獲知其獲利能力佳,卻無法用定量的方式來給予企業更明確的評價,因此也無從比較或找到其差異化。
而「綠色化」是可以量化的,透過量化,讓企業展現給客戶、消費者,甚至是社會、政府等;尤其是投資人或銀行,他們更偏向用量化的結果做為評價依據。
食安危機引發綠色消費商機
前幾年不斷暴發的食品安全危機,引起社會的不安;公眾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憂心忡忡,感到生存受到威脅,因此保護意識高漲,由消費者端進而引發政府、社會、企業對環境問題的省思與重視。
食安危機在重置消費者利益的再平衡,企業不重視綠色發展,也沒太多考慮消費者的利益(不單是價格,還有健康等因素,甚至因影響環境而間接對消費者生存的衝擊),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消費者,經常處於對立狀態,似乎各自有各自的立場和利益,但只有無法發聲的環境,總是沉忍無語,最後到環境無法承載,大自然就會猛然反撲。
以食安的角度,或許大家主要關注在餿水油、添加劑、造假,甚至轉基因等。究其基本,這些現象恰恰折射出了環境問題。糧食生產因環境日益遭受破壞,優良農產品越來越稀缺。缺乏良好的食物基礎,安全問題的出現常常是因為供應不足,而因為供給不足,一些人就想靠轉基因、農藥來減少病蟲害及實現高產,來滿足市場需求;餿水油的出現是因為在回收上管控不嚴,雖然回收行為本身好像是解決了環保問題,但因被錯誤地利用在食品上,造成食安問題,這就與環保初衷背道而馳了。
若能正確地回收餿水再利用,比如用在發電或土壤改良上,不僅有效解決了餿水的環境和食安問題,更能高效利用餐飲廢棄垃圾,變廢為寶,並促使創新的綠色消費商機應運而生。
綠色發展未來靠產業創新
2015年「巴黎協定」被大部分國家支持,並進一步生效,更加明確地展現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能源和環境問題,也已成全球反思的焦點,綠色發展勢在必行;而緣色發展的未來,卻要靠產業創新,如改變能源的使用方式之後,產業經濟型態也需隨之調整,節能及能效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透過科技創新,讓企業「綠色化」亮起來,面對全球的趨勢轉變,過去大量耗能、耗資源、破壞環境的生產型態將不再具有優勢;而結合軟硬體的、智慧化的技術與服務模式,將是營造優質生活,發展新經濟的關鍵。
從源頭就考慮減排,生產過程尋求重複利用的機會,而循環再生是更值得投入及產業創新的機會所在。這也是過去企業不太關注的,覺得廢棄物轉由政府或專業有資質的機構處理即可,不用那麼麻煩,也不必花心思去研究;卻不知這不單是環保問題的解決而已,還藏有很大的商機,更是企業未來發展的競爭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