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紅
隨著網路資訊的發展和消費模式的改變,全世界政府的產業政策和企業經營都在發生改變。歐美發達國家近年均在積極重塑製造業的優勢,內地早於2015年亦啟動了「中國製造2025」,說明只有製造業才能為本身經濟體帶來最實際的好處。香港若只靠金融、地產及專業服務,根本無法促進經濟的實質、健康的增長和對就業的貢獻,遑論解決各種民生尤其是青年向上流動、老齡化加劇等眾多難題。
近期資料顯示,香港經濟前景有所改善。恒生2017年2月發表的最新經濟月報表示,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加快以及內地經濟回穩,預期2017年香港經濟增長為1.8%,較2016年呈現溫和增長的態勢。據悉,北京「兩會」3月初召開,關心國家及香港經濟發展的一眾代表及委員,把香港新工業的角色問題列為重點話題。
創新是「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驅動,未來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入融合,製造業生產方式、企業組織、產品模式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包括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準,同時放寬現代服務業市場準入,以促進專業和高價值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並協助製造業提升附加價值。香港如何把握當中機遇且由「香港製造」至「香港智造」,是未來新的工業角色。
有研究指出,香港研發開支占GDP(本地生產總值)比重約為0.74%,明顯低於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的2.02%、4.15%和3.12%。背後原因包括:政府層面上,過去一直對扶持單一行業存在爭議,屢失發展良機;行業生態上,香港在創新科技的「一頭一尾」(即中小學教育與科研商品化)嚴重不足,大學的科研力量往往「為他人作嫁衣」或只符合學術要求;投資取向上,香港投資者投資只偏愛投資房地產與金融市場;再加上人口有限、土地面積不足以及地價高企,均對創新科技發展產生阻礙。在這些方面想要在一時三刻內改變過來,並不容易。
「香港智造」無疑是新工業角色的新發展方向。特別是港深兩地政府近期協定共同發展河套地區成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機會,無論在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開拓香港經濟新增長引擎、進一步提供更多青年向上流動,以及促進區域、尤其是港深經濟加強合作等方面,都能達至多方共贏。
香港若能凝聚官、產、學、研等各方的力量,透過引進內地資金及在某種先進領域包括機械人技術、生物醫藥等與內地開展產業協作,以及善用自身的優勢、特別是「香港製造」的老品牌效應,將有望在國家打造世界級工業體系的洪流中,讓製造業「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