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裂是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所在

2017-05-10 01:58耿媛媛
南风 2017年13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国家认同认同

耿媛媛

乌克兰自独立以来,以第聂伯河为界限的东西乌克兰在历史、语言、宗教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断裂导致东西乌克兰人民缺乏统一的国家认同。2013年11月,乌克兰危机爆发。笔者认为,文化分裂才是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乌克兰要走出目前的危机,必须借助经济的催化作用和文化的同化作用,完善政治文化共识,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最终建立现代民主—民族国家的长远之策。

[关键词]认同;政治文化;国家认同

认同是一个多学科词汇,心理学上的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即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归属感,社会学中的认同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归属,政治学领域内认同被看作是政治合法性和民主政治过程的基础和资源。国家认同就是认同在政治学领域的体现。

国家认同 (National identity),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他们认同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以及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于文明”。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而“共同的语言、宗教、价值观,体制和文化”,会让公众和政治家感到能够理解和可信任,也就不太可能会产生威胁。

1 文化认同的鸿沟

历史变迁。乌克兰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地处欧洲东部,和俄罗斯接壤,处在黑海和亚速海的北岸,有7个陆上邻国。乌克兰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蒙古人、立陶宛大公国、波兰和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德国和苏联统治。由于西乌克兰先后被多国统治,西乌克兰人在动乱中民族意识更加强烈。而东乌克兰几百年的时间都处在沙俄的统治之下,并被沙俄政府按照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重新构建了东乌克兰的社会文化。之后在苏联的统治下东乌克兰已经彻底“俄罗斯化”。

语言。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有语言。乌克兰人口4555万(2013年1月1日),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克兰人占77%,主要居住在西部。俄罗斯人约占20%,主要居住在东部和南部,克里米亚人口绝大部分属于俄罗斯人。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乌克兰语和俄语。东乌克兰俄罗斯族人适用俄语,西乌克兰人通用乌克兰语。

宗教信仰。所有宗教都赋予人民认同感和生活方向。西乌克兰人主要信仰天主教。东部和南部乌克兰人主要信仰俄罗斯东正教。其他宗教还有浸礼教、犹太教和马蒙教等。

2 政治文化差异的现实矛盾

“政治文化指的是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主体,基于自身的特定利益而对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等的认识,感受以及评价和取向等的总和。”乌克兰的地域性的政治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对政体的选择以及对政权的态度。

乌克兰政府在独立后,为了迅速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极端地选择了“去苏联化”这一政治文化议题,这种人为割裂与俄罗斯的经济文化关系的政策造成了东部和南部地区人民的利益受损和不安全感,反而加深了族群之间的分裂。由于历史的原因,乌克兰人民在政体的选择上,虽然选择了三权分立制,但是西部人民支持议会—总统制,东部人民偏向总统—议会制,更为戏剧性的是,该国的政体随着选举的总统人选的变更,总是在二者之间不断切换。而民众出于自己的现实利益需要,则明显呈现亲西派和亲俄派两种派别,向西者认为自己历史上就属于欧洲,主张加入欧盟,甚至对苏联怀有敌意。向东者由于历史上就是苏联的重工业基地,经济发达,与俄罗斯联系紧密,更偏向俄罗斯。所以“当‘西向的临时政府无法保持东西平衡的时候,东部地区在担忧的自我升级中最终选择突破统一乌克兰的原有认知。而族群政治和极端分离主义的“帕朵拉魔盒”一旦打开,则成为威胁乌克兰发展甚至地区稳定的难以挥去的梦魇。”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或权威性来自于同质的政治文化,即共同的价值和和理念。如果一个政权能够坚持或造就国民一种共同的信念,那么该政权就是合法的或者有权威的。而乌克兰的政治文化差异严重侵蚀了本国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不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进而破坏了国家的正常秩序,所以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下,爆发了颜色革命,一个原本在欧洲富庶经济发达的乌克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乱局之中。2014年3月,俄罗斯人占70%的克里米亚地区举行了全民公投,加入了俄罗斯。

3 如何建立统一的国家认同?

怎样才能让东西乌克兰人建立一个统一的乌克兰国家?

首先,加快发展经济。经济融合是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的催化剂。西部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和欧洲关系紧密。东部和南部以重工业为主,和俄罗斯关系亲近。乌克蘭传统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机械、军工、冶金等产品,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它的GDP可以占到全乌的60%—70%。而且乌克兰的能源供应严重依赖俄罗斯。两边区域经济缺乏依存度,文化认同难以构建。因此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缩小东西差异,增强人民的国家归属感。

其次,探索族群共识。政府应该主动挖掘、寻求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点,细化社会阶层,建立大乌克兰文化。不同族群的人民之间的共同点多了,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和谐。借助文化的同化力量和族群认同的凝聚力量,解决了国家认同的问题,确定了最适合乌克兰国情的 政体,国家才能平稳转型。

最后,改革政党制度。乌克兰国内目前的政治认同存在两极化,代表民意的乌克兰政党在民众的支持下,都存在严重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众必须首先摒除民族差异和文化分裂,从国家利益出发,在民主选举中,真正选出一个超越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而不是代表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政党。

乌克兰危机是一场由于东西乌克兰人民政治文化的差异而引发的一场大动荡,看似由颜色革命引起,实质是认知、信仰不同所致。

参考文献:

[1] 徐行,杨鹏飞.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认同和政党认同的功能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3(10).

[2]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6页.

[3]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13页.

作者单位: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国家认同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