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探究

2017-05-10 10:18胡鸣凤
今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南方周末

胡鸣凤?

摘 要: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多有关于新闻人自身新闻理想的描述。本文就是以1997年到2016年这21篇新年献词为例,从中分析《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有何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新闻理想分别表现在为底层百姓代言、走向理性建设以及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新闻理想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19-02

在本文所研究的,从1997年到2016年的这21篇新年献词中,新闻理想可谓是一个高频词汇。在没有具体出现新闻理想这个词汇时,也多有出现新闻人的梦想或是有关新闻理想的具体性描述。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新闻理想意指新闻人对新闻职业的想象和希望,以及对新闻职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1]。从定义可以看出,它是人们对新闻职业的一种认知态度和总体评价。本文通过对历年的新年献词进行分析,看《南方周末》新闻人有何新闻理想。

一、为底层百姓代言:1997到2000年的新闻理想

在《南方周末》创刊开始,主要是作为文娱小报而存在的。在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逐渐变得富庶,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南方周末》抓住了底层群众急需一个反映自身呼声和诉求平台的机会,顺势而为,进行了第二次转型。转型后的《南方周末》提出以“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点,以“正义、良知、爱心”为诉求,以“坚持讲真话,坚持公信力”为办报理念。特别是1995年后,《南方周末》扛起“监督”的大旗,他们率先尝试雇佣“流浪记者”为南周写稿,这一群多数出身贫寒、历经苦难奋斗的底层人民本着朴素的“伸张正义、为民请愿”的带有民粹色彩的新闻理想主义聚集在一起[2]。在1997到2000年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主要表现为为弱势群体代言,这一时间的新闻人在新年献词的文本阐释中,时时不忘底层人民。在1997年的主编寄语以及1998年的新年献词中,文末都以“希望从来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的”来总结全文。不仅如此,1998年的新年献詞的标题也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在1997年的1006字的主编寄语中,弱者(弱小者)就出现过4次,具体的内容阐释就更多。《南方周末》新闻人始终带者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在1997的主编寄语和1998年的新年献词中都有体现——读者也许还记得,“芳草地”曾经登过一篇《深秋的北风》:在北京的大风天里,一个下岗男人坚守街头卖他的梨,妻儿来了,苦劝不回,他说,他要为这个家担负起一种责任。《南方周末》新闻人从来没有忘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对这些群体他们是带着同情之心的。但是除了对底层人民生活不易的悲悯以外,南周新闻人更是看到了底层人民并不是羸弱的,而是有着对生之希望的追求以及对梦想的坚持。这些在1997年的主编寄语中可以体现:而平平常常的日子,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哪怕是弱小者的生存,也和“强”字分不开。活着,就意味着“生”之顽强。在这三年中,《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主要表现在关心弱者。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南方周末》新闻人坚守了社会责任和媒体良心。

二、走向理性建设:2001年到2009年的新闻理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仅仅关注弱势群体和揭黑的新闻议题虽然犀利,但是对整个报纸的发展而言,过于片面和狭隘。为了适应新时代知识群体为主读者群的需要,走向理性建设的《南方周末》在2001年提出了新的口号“记录中国历程”,从这时起《南方周末》就朝着严肃的时政报纸的方向发展。当时《南方周末》新任主编向熹认为,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社会、人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都变得迷茫。于是“中国是什么样”、“中国为什么是这样”、“中国将会怎么样”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课题[3]。所以,在2007年,《南方周末》定下了新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新年献词作为《南方周末》的一部分,自然也承接这份报纸的新闻理念。在这一时期的新年献词中,最主要的新闻议题就是对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大事的集体记忆。在这九年的集体记忆中,最为主要的是对国家宏观议题的把握。

从表1可以看出,出现最为频繁的描述性词汇就是理想、希望,除了2005年,几乎每一年都有出现。从90年代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到20世纪伊始的9年里的《走在中国的大地上》、《“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这些新年献词标题上的变化,阐释了新年献词的主题上由关注弱者走向了对宏观大事件的把握,情感由感性走向了理性。在这9年的新年献词中的集体记忆中,热点词汇基本都是有着国际以及国内影响的重大事件。《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报道走向理性化,并不是仅仅歌功颂德,作为为政府代言的“犬儒”,放弃新闻人该有的职业操守,而是“有一说一”。

《南方周末》新闻人既要看到国家社会的积极面,又不能否认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强调事实的全面性,淡化新闻人自身的观点主张。2002年的新年献词中有这样的叙述:“我们是观察者,我们是记录者,我们是报道者,我们执著地寻找真相……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追逐着新闻应有的理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南方周末》新闻人一直坚守着新闻应有的理想。2003年的新年献词有这样的叙述:我们力图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2004年的新年献词有这样的叙述:我们关注政治的方式,一如媒体的天职,忠实地记录,公开地陈述,理性地评说。

在前面这些集体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主要是坚持理性报道,在面对国家宏观叙事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正如2009年新年献词所说“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南方周末》新闻人始终有着对自身职业身份建设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

三、应对新媒体:2010到2016年的新闻理想

《南方周末》从2007年提出新的办报宗旨“在这里,读懂中国”后,其宗旨至今未变,其“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基本理念也没有变化,其依旧坚持对公共领域的报道,其舆论监督也依旧是理性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和公民记者也是层出不窮。新媒体凭借使用的便捷性,网络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快速性,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的优势让用户迅速集聚,传统媒体的读者群开始流失。虽然这些变化在2007年后已经悄然发展,但是本文还是将2007到2009划分为上一部分,这是因为虽然变化已经开始悄然发生,但是却并不明显。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新闻工作的边界,网络新闻分解了《南方周末》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公民记者打破了《南方周末》新闻人的职业权威。在2016年的新年献词中,几乎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述说互联网科技和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颠覆,在开篇就点明“你的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接着指出人们习惯用手机上网,习惯了用网络解决吃饭、通行、娱乐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指出互联网对人们创业、工作的影响。《南方周末》新闻人甚至说道:“我们看到新媒体已成合围之势,听到四面楚歌正在响起,仿佛只待最后一击。”不管是对新媒体的过度关注,还是这种直接表明自身处境的无奈之言,都说明了《南方周末》新闻人的面临了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但是即使《南方周末》新闻人的话语权被抢夺,职业权威被部分打破,《南方周末》新闻人都没丧失对新闻理想的坚持。

在2012年的新年献词中,《南方周末》新闻人说:“我们反省内心,从不可遏制的良知出发。”在2013年的新年献词中,《南方周末》新闻人说:“为你的梦想鼓掌,为这个国家的梦想加油,这就是很多新闻人的梦想,是他们不大不小的野心。”在2014年的新年献词中,《南方周末》新闻人说:“我们要让新闻理想的大旗在那里依旧高高飘起,让新闻人参与时代进程的荣誉感在那里依旧充盈。”

可以看出即使处境艰难,《南方周末》新闻人从未放弃对新闻理想的追寻,这些在新年献词的内容中就有所体现。新闻理想已经融入他们的骨髓里,血液里,成为他们的信条和希望。为了落实这种新闻理想,《南方周末》新闻人决心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捍卫自身的职业正当性。南方周末新闻人在2014年的新年献词中说道:“但我们始终坚信,原创严肃新闻不会死,它只会创新阵地……我们要让新闻理想的大旗在那里依旧高高飘起,让新闻人参与时代进程的荣誉感在那里依旧充盈。”在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时《南方周末》新闻人始终保持了一个理性的视角:“不要神话互联网。它可以是黄色的,也可以是红色的,还可以是绿色的,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我们自己。”他们呼吁广大受众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互联网,用理性的思维而不少盲目的服从来面对互联网带给大众的信息选择以及生活方式改变上的问题。同时,《南方周末》新闻人也以一个理性的视角看待互联网对新闻业带来的变化和挑战,而非全盘否定。在新年献词中,可以看出新媒体对《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挑战,但是他们并没有灰心,他们决定迎难而上,保护他们新闻理想,捍卫新闻工作的边界。

不同的时期,《南方周末》新闻人的新闻理想有所侧重,在90年代更为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反腐揭黑;在20世纪前10年逐步走向理性,关注社会全貌;在2010年后,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他们迎难而上,变革图新,力图坚守传统纸媒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郑保卫.理想?理念?理性?兼论新闻工作者的荣辱观[J].当代传播,2007(1).

[2] 徐晶.《南方周末》转型后的特色研究[D].辽宁大学,2013.

[3] 向熹.赢在“第一市场”——《南方周末》新传播环境下战略转变解析[J].传媒运作,2010(7).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