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平
摘要:在分析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内涵、必要性及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原因,从制度建设、内部管理、自身改革、绩效考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降低我国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行政运行经费;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8.058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4%目标的如期实现,进一步加强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管理的任务更加突出,要求更加迫切,社会关注度更高。如何遏制高校行政运行费用过高、增长过快,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内涵
高校行政运行经费是指高校为完成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活动而消耗的教育资源。
(1)发生主体为高校行政管理、后勤保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2)要素构成包括行政管理、后勤保障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其他资本性支出等。
(3)指导原则为“成本最小化标准、效率有效性标准、产出有效性标准”三者统一结合,从而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预期产出水平或以既定投入水平获得最大产出效果。
2.研究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必要性
2.1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对于新常态下的教育,仍然需要讲节约、讲效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建成“双一流”大学提供资金保障。
2.2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出了重要批示。教育部也发文《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勤俭节约办学,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建设节约型校园。
2.3树立行政形象、反腐倡廉的需要
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减少高校腐败,有利于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有利于高校行政人员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2.4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增强高校行政人员的成本意识、效率意识,促进行政精简机构,合理定编定员,有利于提高高校行政运行效率,盘活现有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我国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现状
3.1行政人员比例偏高。人员经费支出较大
虽然我国规定了高校管理人员编制不得超过基本编制总量的20%,但是各高校通过增加编制总量、“改非”干部不占职数、“双师型”干部不占编等手段来解决行政编制问题,造成了行政人员比例偏高,行政人员经费较大。
3.2行政机构设置臃肿,公用经费居高不下
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模仿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导致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熊丙奇曾用“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来讽刺高校行政机构的臃肿。同时,经费预算是按定员定额编制,导致行政公用经费居高不下。
3.3资源闲置浪费严重,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我国高校在资源配置、使用、管理和处置中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缺少统筹规划、缺乏共享机制、处置执行不力、管理责任不清等现象,导致资产浪费、闲置、流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3.4三公经费成效明显,四公五公不断出现
随着中央八项規定、反对“四风”等措施的出台,各高校纷纷压缩“三公”经费,大力整治“舌尖上、车轮上的腐败”,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一些高校把见不得阳光的费用变身为监督相对薄弱的“四公五公”,换个名义花出去。
4.我国高校行政运行经费偏高的原因分析
4.1节约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
首先,高校行政人员成本意识不强,认为成本是企业关注的事情,导致高校行政运行成本较高,运行效率低下。其次,管理理念落后,导致高校行政运行管理混乱,资源配置失效,铺张浪费严重。
4.2评价机制缺失。监督制约不足
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管理民主程度低、透明度差、评价机制缺失、监督制约不到位,导致自由裁量空间较大、权力随意性大,不能有效地制约和防范腐败的发生,结果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4.3体制改革滞后,“行政化”严重
体制改革滞后引起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拥有绝对的经费配置权和决定权。高校在经费上的“行政化”导致行政运行经费日益膨胀、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功能和理想的实现。
4.4定额标准缺乏,预算编制欠科学
目前高校行政运行支出缺乏科学的测定标准和指标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具体可行的定额标准体系,导致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监管无细化和量化依据,预算编制欠科学,行政运行支出随意性大。
5.降低我国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对策建议
5.1制度建设是基础
(1)加强公开制度建设。公开制度是降低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最佳途径。要把高校行政运行经费预决算公开纳人制度建设,让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具有经费开支知晓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监督制度是降低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紧箍咒”。要通过完善预算制度的约束力,来有效降低行政运行经费开支。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来打造廉洁高效行政。
(3)加强问责制度建设。问责制度是降低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的责任承担与纠错机制,使行政人员以崇高的责任感履行其职责,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5.2内部管理是关键
重点是加强对人员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管理。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
5.2.1人员流:精兵简政转职能,有效控制人员经费
人员流是“核心”,要做到“四严格”:严格控制机构设置、减少管理层次;严格控制行政人员编制、遏制行政规模扩张;严格行政管理流程、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严格实施绩效评估、强化成本控制意识。
5.2.2物资流: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运行效率。
物资流是“载体”,要做到“四建立”:建立资产购置可行性论证制度,以资产存量为依据,在规定的限额内配置资产;建立健全的资产使用制度,定期清查、调配、保养,防止资产闲置;建立健全的资产处置制度,规范处置程序,防止资产流失;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减少重复购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5.2.3资金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流是“血液”,要做到“四加强”:加强预算管理,积极推行零基预算,大胆探索绩效预算;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提高抵御风险能力,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加强支出控制,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2.4信息流:推进信息化进程,建设节约型行政
信息流是“神经”,要做到“四实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转型发展;实现无纸化办公,有效降低行政办公成本;实现消耗监控智能控制,防止“跑冒滴漏”;实现校园智慧化,建设节约型行政。
5.3绩效考评是前引力
(1)强化绩效管理认识。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绩效评价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大学的重要性;要转变观念,树立绩效至上的管理理念;要加强领导,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保证。
(2)创新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进行绩效评价,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结果应用是预算管理的根本,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建设责任追究机制,对业绩好的进行表彰,反之则追究责任。
(3)开展绩效评价试点。选择容易制定绩效评价指标的部门为突破口,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再推广到其它部门,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总结推广改革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规范绩效评价模式,最终全面开展支出绩效评价。
(4)构建绩效预算体系。结合绩效评价情况,在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胆探索“绩效预算”,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构建“前评审、中监督、后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行与绩效结果挂钩的预算安排机制。
5.4监督机制是后压力
(1)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重点落实好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三个不直接分管”、“一把手末位表态”等制度,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2)发挥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上级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对所管辖的高校进行财务检查、专业指导、动态监控、绩效评价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充分发挥对高校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实现财政拨款与监督结果挂钩的安排机制。
(3)加强审计和巡视的專业监督。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高校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高校巡视工作对规范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高校行政运行经费的使用管理也要借助审计和巡视之力,规范经费支出,提高使用效率。
(4)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进高校预算决算公开,让行政运行经费、三公经费放到阳光下“晒一晒”,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打造“阳光财务”。
5.5自身改革是内在动力
5.5.1创新行政管理工作,转变行政管理意识
转变观念是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行政管理者应当树立“经营意识、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勤俭意识、质量意识”等8种意识,以创新行政管理工作,适应现代大学的需要。
5.5.2引入ISO管理理念,推进办公标准化建设
引入ISO9000管理模式和理念,建立明确的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可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全程可控制的管理和服务程序,推进行政办公标准化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实现科学高效的规范化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5.5.3推行经费去“行政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打破预算安排、资源分配的行政决定权和支配权,推行经费去“行政化”,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理财。让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成为高校预算安排的主角,让经费配置权回归学术力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办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