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嫄?
摘 要:骤变的时代导致越来越多人自称患上21世纪的世纪之症——“屏幕依赖症”,而“屏幕依赖”低龄化又是其衍生的一个新特征。如今的低龄族从呱呱坠地就正面遭遇新媒体时代的种种变换,他们应该成为电子媒介的主人,而不能做小小屏幕的“奴隶”。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调研分析延安市幼儿“屏幕依赖症”的现状并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提出思考。
关键词:延安市;幼儿;屏幕依赖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34-02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把人类历史假设成24个小时,提出了著名的“最后7分钟”。这最后的7分钟开启了人类意想不到的历史新纪元,午夜前的最后3秒则谱写了人类大步流星迈进信息化社会的新篇章。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5.1%,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变成了它忠实的“奴隶”。手机网民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2016年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占比达到80.7%,并且年龄呈现两极化趋势,19岁以下、40岁以上人群占比分别为45.8%和45.5%,互联网向低龄、高龄人群渗透明显。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遗传”了一个叫做“屏幕依赖症”的世纪之症。
一、新媒体时代下延安市幼儿“屏幕依赖”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延安市幼儿“屏幕依赖”的基本情况,从延安市L园8个大班300多名幼儿中,每班随机抽取20名,S园2个大班80多名幼兒中,每个班随机抽取20名,对幼儿、家长及老师做调查和访谈。受调查的200名幼儿中,147人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占调查总人数的73.5%,其中男生80人,女生67人,53人不使用,占26.5%。147名幼儿中,没有幼儿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但平板电脑拥有率却非常高,每天使用的人数是44人,隔天使用的19人,每周使用的71人,更久时间的13人,分别占比是29.9%、12.9%、48.3%、8.84%。使用时长半小时以内的61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78人,两小时以上的8人,分别占比41.5%、53%、5.4%。综合调查结果:延安市两个幼儿园大班幼儿电子产品使用人数超过七成,其中男生略多于女生,综合使用频率较高,时长过长,甚至有8名幼儿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孩子玩10分钟手机,相当于看30分钟电视;玩20分钟手机,孩子的平均视力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玩20分钟平板电脑,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患者相当。”
二、幼儿电子媒体使用的功能与主体感受及使用动因
电子产品究竟有何等魔力,上至花甲老人,下至纯真幼儿,皆对它“魂牵梦萦”。调查发现,幼儿使用电子产品功能最高的是游戏,频次为112,其次是视频音乐功能,频次80,学习教育功能频次44,照片(美拍、美图)等功能频次21,通信功能频次14。而访问幼儿时,绝大多数幼儿脱口而出他们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就是玩游戏:《贪吃蛇》《天天爱消除》《爸爸去哪儿》《捕鱼达人》等举不枚举,其他功能则非常少。在选择游戏时,一些儿童随机选择,也有一些儿童有明显的偏好,甚至会指定父母为其下载游戏APP。不难发现,游戏功能是幼儿迷恋电子产品的第一原因。视频音乐功能的使用则需要家长的参与。据调查,两所幼儿园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幼儿参加吉的堡少儿英语等课外兴趣班,需要平板电脑完成英语游戏等。还有如《宝宝找数字》《宝宝巴士》等益智类早教应用在娱乐之余发挥着学习教育的功能。
1.社交娱乐的需要。计划生育的普及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至于这一代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娱乐和游戏是他们的成长必需品,与衣食同等重要。高楼林立的封闭环境致使幼儿从小缺乏玩伴,孩子们有强烈的需求在各种真实的、虚拟的环境里去寻求同辈社交。具体表现为在幼儿园与同伴讨论或者同玩电子游戏以促进交往,又或者表现为在虚拟的电子环境里,与虚拟的人物、动画进行模拟的社交活动。电子小游戏的特点契合了幼儿娱乐的需要,简单有趣,独自一人也能体验多元的角色,变换的场景,游戏的趣味,交往的乐趣。
2.亲情交流与维护需要。数字化时代的全面进程,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变革,同时伴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孩子们玩的不再是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取而代之的是眼花缭乱的APP游戏。没有了三五成群在院子里玩耍嬉戏的小伙伴,没有了斗智斗勇相伴成长的兄弟姐妹,父母的陪伴成了孩子们情感寄托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孩子和父母真正享受的亲子时光少之又少,因此,幼儿要求和父母同玩电子游戏,请父母帮忙“过关”,其实是与家长表现亲昵的行为,以找到内心所需的归宿感。自媒体时代也改变了家庭教养方式,“电子保姆”“智能玩伴”的出现,伴随这样的场景:父母有事要忙,递给孩子手机或者平板让孩子保持安静,并且每每凑效。
三、“屏幕依赖”低龄化造成的影响
强大的媒介吸引力,在大刀阔斧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有目共睹。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新闻:《重庆9岁娃天天玩手机 一个月近视540度》《6岁男孩玩iPad成瘾 孤僻易怒视力差》《10岁孩子沉迷iPad 玩出颈椎病》……参与调查的200多位家长中,81%的人称孩子上小学时会给孩子买手机。问道“最担心的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时,47%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眼睛危害最大,15.5%的家长担心对孩子颈椎有影响,29.5%的家长认为辐射会影响健康。另有7%的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或上网,两位家长认为影响不大。
电子产品对幼儿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孩子过早使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带来多方面的损害。目前,日本、美国、韩国等各国也在想多种办法为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限量”。科技始终在改变学习方式,完全摒弃科技追求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可取的,“这些电子产品就像一种新药,总是伴随一些副作用,但又不能不吃,关键是如何把副作用降到最小”。堵不如疏,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电子产品就成了当务之急。
四、对“屏幕依赖”低龄化的思考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对幼儿来说,除了年龄、性别、性格等自身特征以外,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就营造良好媒介环境,提升儿童媒介素养,培养幼儿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良好习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社会方面。历史的车轮不可倒流,面对又爱又恨的自媒体时代,不应该因为它伴随的负面影响就因噎废食。2014年12月19日,中国首个民间儿童影视剧分级制度推出,将儿童影视剧分为五级:TV-K(2~6岁)、TV-G(6~7岁)、TV-7(7~10岁)、TV-PG(10~14岁)、TV-14(14岁以上)。这一民间标准引起轩然大波,也引起家长的恐慌与重视。国内没有明确的分级制度,儿童又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约束力,新媒体时代下,电子产品的强大吸引力很容易让孩子“走火入魔”。因此,伴随着民间分级制度的出台与发酵,政府有必要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漏洞,使广播影视与网络娱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国家层面出发,为社会、学校、家长保护未成年人提供指导和依据。
2.家庭方面。调查显示,64%的家长会和孩子协商并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11%的家长会把电子产品藏起来或设置密码,6%的家长会强行夺走。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在管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有17%的家长对此束手无策,2%的家长放任自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家长应该理性的看待电子产品。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技能,但电子产品终究只是工作生活的工具,人们不能沦落为“屏奴”被其主宰。这就要求家长做好把关人,掌握好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分寸,如何分配时间,怎样利用电子媒介发挥有利作用。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交流与陪伴的缺失,家长应该用丰富的活动把亲子时间填充起来,尽量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同时也要避免自身依赖“电子保姆”的情况。最后,适当的管理使教育变得轻松有效。无规矩不成方圆,3~6岁儿童处于语言、动作、感官、对细节和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不当地使用电子产品会带来负面影响。6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和规则感,家长可先向孩子陈述其危害,就使用态度上达成一致,双方协商约定使用时间、设置奖惩措施等,保证父母和孩子都能够接受。
3.学校方面。幼儿园作为孩子最常生活的环境之一,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起到沟通学校、家庭和幼儿的桥梁作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媒介环境。学校也必须承担起幼儿媒介启蒙的责任,借鉴国外媒介教育的经验,一方面及时培养幼儿的媒介素养,使幼儿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度的把媒介的使用融入到学前的各个科目,让媒介真正成为教育的工具,为教育所用。
“屏幕依赖”是新媒体时代技術飞速发展衍生出的一个副作用,而“屏幕依赖低龄化”的趋势也是其不断发展的新特征。我们不能因为担心绊倒就裹足不前。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积极的呼吁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就营造良好媒介环境,提升儿童媒介素养,培养其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良好习惯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左志宏.大众媒介与幼儿认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2.
[2] (美)尼尔·波兹曼著.昭君译.童年的消逝[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
[3] (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 曹晋,庄乾伟.指尖上的世界——都市学龄前儿童与电子智能产品侵袭的玩乐[J].开放时代,2013(1).
[5] (德)弗兰克·施尔玛赫著.邱袁炜译.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M].北京:龙门书局,2011.
[6] 敖成兵.时代变迁背景下的“屏奴”低龄化趋向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