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青绿山水的辉煌

2017-05-10 13:53贾德江
海外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青绿笔墨山水画

贾德江

苗重安,1938年生,山西运城人。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师从贺天健先生研习山水画。1980年负责筹建陕西国画院,曾任院长;曾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文联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国画院研究员,河山画会副会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其山水画作品多表现黄河流域和丝绸之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黄河立传,写华夏之魂”,“重走丝路古道,弘扬汉唐雄风”的宏愿。画风写实,意境开阔,沉雄博大,颇有诗意。

中国山水画自东晋拉开帷幕,就以青绿为山水主色,那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中国古代先民们理想中的自然应有色彩。随着唐代的繁荣昌盛、百业兴旺,与时代气象相吻合的青绿山水发展成熟,并达到鼎盛。其间还创造性地施加金线和金地,更增添青绿山水“金碧辉煌”的庙堂之气。至宋代,青绿巧整的山水画风再度复兴,但并未发达。自南宋之后,由于水墨山水畫的兴起,逐渐取代青绿而成为主流,青绿山水甚至被文人画思潮贬为“作家”画而视为“匠气”,从此一蹶不振,日趋式微。

苗重安是在这一特定的文化前景中出现的专攻青绿山水的画家。他的思考也正是在上述的历史回望中清晰起来,是远古那片丰厚迷人却无人承继的空旷之地,引发他“重振汉唐雄风”的愿望和接续青绿山水文脉的志向。他认为,这是时代精神的呼唤,是走向繁荣富强的祖国和伟大民族的需求,也是当代艺术家的文化使命。于是便产生了他在青绿山水领域一系列震古烁今的创造。

从他1984年创作的《龙羊峡的黎明》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到1986年的作品《根深叶茂》选入第七届全国美展及“百年中国画展”;从他1989年绘制的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感奋人心的《壶口飞瀑》,到本世纪初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古貌新机的《黄陵古柏》《轩辕柏》和《走进喜马拉雅》;从他1994年创作的《群峰竞秀,飞泉争流》的华山雄姿,到2012年创作的《雪域圣山香巴拉》的灵山圣水,再到2017年创作的《万里长城照千秋》的巍然屹立,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苗重安不断推出惊世骇俗的青绿山水鸿篇巨制。他为黄河立传,他写太行丰碑;他描绘丝绸古道的风骨,他奏响西部山水的雄音;他钟情于喜马拉雅银色三千界的描绘,他痴迷于香格里拉瑶林一万重的赞美; 他崇仰革命圣地无情岁月磨蚀不掉的光辉,他偏爱古迹名胜历经风雨的沧桑和永恒大美,他更愿意神驰于春回大地旧貌换新颜的建设美景,乃至对家乡翻天覆地变化投入更多的爱恋。他把全部心血,和入了青绿,换来了这门古老艺术的绽放,换来了它的鲜活生机,有力地彰显着它的华彩与丰厚。

身怀感恩之心、热爱祖国的苗重安,是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甚至站在树立国家形象的高度,充满深情地吟诵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北国南疆的壮丽河山的博大与美好。他的博大,在于以他的作品托举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托举着炎黄子孙的浩然之气;他的美好,在于以独有的角度、独立的语言、独自的感觉方式,展示江河雄魂、山川神境。我们随便以苗重安的任何一件作品为例去解析他的创作构想,都可以领略到他思接千载、追随时代的正大气象,都可以窥视到他复兴青绿山水所作的过人之举。他围绕的是青绿山水的维新,关注的是自然山川的魂魄,看重的是时代感和民族情。一个情字贯穿始终,一个爱字连缀笔墨,于是一座座普普通通的高山峻岭,在他彩墨辉映、气势磅礴的笔下,有了形态之外的独特内涵、生命、精神和现代情思。

苗重安曾一再强调何海霞对他一生创作的影响,无疑不是虚言。如果说,“长安画派”第一代画家何海霞以其大青绿、大金碧山水画成为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殿堂画家第一人,那么,作为“长安画派”第二代传人的苗重安则是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以重铸青绿山水的辉煌为己任,把殿堂山水画推向更广阔的空间,不仅在表现题材上别出心裁,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亦渐臻娴熟完备,独领风骚。可以说,何海霞之后很难找到第二位堪与苗重安比肩者。 就取材开辟新境而言,苗重安曾四次横穿祁连雪山,九次赴新疆、西藏写生,每年还要抽出时间去黄河之滨、江南塞北、域外采撷,选择神秘、神奇、神圣的自然景观,从而在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在历史感与现代性的连接上,创造出吞吐山川、功夺造化、光彩四溢、意境阔远的青绿山水的新体格。苗重安创作思绪一直在云天和大地间涌动,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生活底蕴的深厚。

新的题材,必然带来新的构图,而新的题材、构图,又必然有新技巧的相应生发,才可充分表现新的特质。他的取象多崇山翠岭、林木葱茏,他的构图多饱满充实、措景丰富,倾向于北派“崇伟型”山水图式,但又多含南派的秀润苍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山河颂”式的社稷礼赞,也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山水诗情和诗境,更多的还是大自然回旋流转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给人以动心动情的感受。

具有特色的是,在他放眼祖国山河,表现不同地域景观的同时,尤其专注于民居、古堡、圣寺、村落、窑洞、桥梁的精心刻画,让那些高山、瀑水、翠树、流云与那些鬼斧神工、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一起构成了他的青绿山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离,也使他的山水别具风味。

就笔墨技巧而言,苗重安关注笔墨,更关注色彩。他不会因为强调色彩的表现力而忽视笔精墨妙的追求,也不会因为注重笔墨的价值而轻视色彩的妙用,他的卓荤之处就在于重视水墨和色彩的互动,尤其在青绿山水中融入水墨写意的旨趣,使他的作品或“工而有意”或“意从工出”,摆脱了传统青绿山水的程式与规范,也避免了流于匠气拘于形似的风险。他的笔墨起步于师古人,取法于宋元,他临过宋人的丘壑,仿过元人的笔墨,也在传统的青绿山水、浅绛山水中下过深入的功夫,深谙传统的笔墨之道,既强调“以线立骨”的书写性,又讲究“以墨为肉”的塑造感,着意于水墨自身美感的发挥与拓展。他的色彩坚持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并不排斥对西法的汲取。他继承“以墨显色辉、以色助墨韵”的传统理法,却明显地回避了传统用色的单调和板滞,而是把古典色彩、西方色彩、自然色彩与内心色彩交汇融合,致力于表现对象的造型、体积、质感、明暗、光感、空间感以及意境的表述和显现。或在统一色调里寻找色差,相互映衬,推出层次;或在冷暖色彩对比中,取得和谐,鲜明而响亮,整体风格清新、明丽、灿烂,美学追求当属沉雄宏富之大美。

他把西方的写实和东方的写意结合,他将没骨点厾与笔法墨法交融,他让工笔、写意、彩墨、泼墨各尽所能,让虚实互补、情景相叠、彩墨互映、横切纵断,既保留具象架构,又含有意象情趣,既有唯美的色彩统调,又有鲜活的笔墨神韵,既有传统的山水精神,又体现现代构成的审美意味,既克服了工笔山水的刻板,也不至于流于写意的空乏。这种含有多种美学旨趣的青绿山水,唤起了春山滴翠、夏山涌绿、秋山吐艳,满幅郁郁葱葱,满纸绚丽璀璨,是一种大手笔、大境界、高格调的美感追求。

重铸青绿山水的辉煌是苗重安矢志不渝的追求,塑造当代中国的殿堂山水画是他坚持不懈的创作方向。虽年近耄耋之年,他的兴奋点仍然一波未落一波又起,不仅多产,而且多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说:“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境。”即便如此,这位老人在艺术上仍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旺盛的创造力经久不衰。今年元月,他又为北京“两会”期间的贵宾厅绘制了《万里长城照千秋》的巨幅青绿山水画,以古北水镇为背景,衬托出司马台长城雄视天下的壮观,创造性地以长城加水镇的罕见境象重现长城的巍峨雄伟。他还有感于习主席对国际社会倡导的“一带一路”雄韬大略,深入俄罗斯腹地,画出了一系列对俄罗斯异域风情的描绘,以开放的形式、前所未有的视角、千锤百炼的技巧和金碧辉煌的色彩,展现了异国他乡的旖旎风光与人文景观。“重走丝绸之路,弘扬汉唐雄风”是他早年的创作构想,至今他依然向著这个明确的方向精进。

青绿山水属于中国,因为它源于中国,成熟于中国。苗重安是为中国也是为走向世界的这门艺术的复兴与光大,默默耕耘而做出贡献的人。虽然他虚怀若谷,无意于功名利禄,但是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无论从成就还是影响,都无可置疑地使他走进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家的行列。他是当代青绿山水的杰出传人,他的殿堂山水画已遍布国家重要的部门和机构,虽然步其后尘的学子在不断涌现,但势单力薄的局面尚未改观。由此我想到,真正实现青绿山水的辉煌,满足盛世中国对青绿山水的需求,需要一批艺术家即艺术群体的创造,换言之,只有群星灿烂的共同奋求,才可能使这种创造成为气候和风气。然而群星需要月亮,需要“引航”的艺术家。无疑,苗重安就是那天上的月亮,就是那航行中的舵手,凭他的威望、才能和作品本身的力量足以感召一批人,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形成真正的学术研究的氛围。苗先生年事已高,似乎也有一种紧迫感,所以他接受了人民大学、中国国家画院的邀请,建立了以苗重安为导师的青绿山水高级研修班,正在以他为中心建立一支青绿山水的研究和创作队伍,让传统这一奇葩薪火相传,重放异彩,再展雄风。我们殷切地期待,青绿山水的燎原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去迎接青绿山水再度辉煌的前景。 (节选)

猜你喜欢
青绿笔墨山水画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仇英:青绿山水最后的盛世
青绿与水墨的融合
笔墨厨神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