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文:写过畅销小说,可为何很少在文学期刊发表作品?
丁邦文先生好,我是四川绵阳的读者李长喜,读了您刊发于《北京文学》2017年第2期的小说《醉驾》,很喜欢。您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中国式秘书》在网上点击率很高,但是很少在文学期刊看到您的小说。不知道为什么。您既在网上也在期刊上发作品,怎么看待不同传播平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丁邦文:“文革”结束后,我可以说是读着《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刊物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我的心目中,对这些培养过很多作家、诞生过很多佳作的刊物,始终充满了崇仰与敬畏之情。因此,在给文学期刊写稿投稿时,必定有所选择有所敬畏,一般作品绝不愿、亦不敢轻易发出。同时,我近年写作方向多在长篇。因而在刊物上的作品相对稀少些。我认为,网络作为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正在不断改变、甚至某种程度颠覆我们的生活。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形态,以其方便、快捷、超大容量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欢迎,其未来发展前景未可限量!纸质印刷作为传统传播与阅读形态,历数千年而不衰,即使在当今网络更为发达的欧美,亦丝毫未见消亡迹象,足见其根基之固、生命力之强。二者之间,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而非你死我活,有你无我。可以预期,未来经过两者的相互促进,人类文化必将进入一片更为繁荣广阔的新天地!
余一鸣:如何将熟悉的生活转化为小说?如实记录生活就能成为小说吗?
我是湖北黄冈中学读者常思阳,一直关注教育题材的文学作品。我注意到近年江苏作家余一鸣对教育题材情有独钟,《愤怒的小鸟》《种桃种李种春风》以及贵刊今年第3期刊登的《漂洋过海来看你》等小说,写的都是教育题材,故事、人物都似曾相识,读来异常亲切,小说所揭示的也都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令人沉思。我很好奇,想请教余一鸣老师:您如何能够将自己熟悉的生活转化为小说?如实记录生活是否就能成为小说?
余一鸣:常老师好,我和您一样也是中学教师,而且有着三十二年从教经历。怎样把生活中的素材变成小说情节,是我近年来创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首先,关注特殊事件,关注细节,尤其是触动我们心灵引发情感波澜的事情,我会反复思考,可不可以写,从什么角度写,别人写过没有,我写出来能否与别人不同。有时候会把思考写下来,写小说时会自动跳到笔下。其次,视野要开阔,校园发生的事不能局限于校园的思考,把细节置于社会大背景下去深入开掘,才能有哲学深度,才能使读者随着情节的延伸得到大格局的启迪。第三,要贴着人物写。每个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不是静止的和偶然的,从性格的发展和成长去分析,你就能接受他的行为,甚至于发现,这是这个人物必然的情节。记录生活当然不能直接成为小说。记录生活只是第一步,關键是怎样提炼升华。如果生活中的事件只是有趣好玩,或者刺激奇怪,有朋友圏传播的价值,未必有小说利用的价值。我也喜欢有新鲜感的事情,比如特殊动作另类语言,比如吸睛的热点事件,你记录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内心的东西也就是说情感和灵魂的东西才属于小说。有句话,一般人关注发生的故事,而作家关注的是故事背后的东西。故事结束了,小说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