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斐斐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的今天,为了使外国观众能够观赏中国电影并从中了解中国文化,除了电影配音外,电影字幕成為另一重要的沟通手段。本文以观众接受性角度为视角、以电影《金陵十三钗》英译为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字幕翻译策略。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浓缩、替换、增减、改写以及异化的策略有助于帮助异语观众在理解电影内容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字幕翻译;观众接受性;金陵十三钗
一、电影字幕翻译综览
在我国,电影字幕翻译是一个新的翻译领域。因此,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对其进行研究。
从语言学家的角度来看,字幕可分为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语内字幕是:字幕语言和声音语言是同一种语言,然而,声音语言可能是某种方言,比如粤语和闽南语。语际字幕是指:字幕语言与声音语言不是一种语言,比如汉语和英语,其他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这种字幕无障碍地观看节目。本篇论文主要讨论了语际字幕,它涉及电影字幕的翻译以及屏幕下方同步出现的源语言。与其它形式的翻译相比,字幕翻译更能实现不同读者的交流目的。
电影字幕翻译具有即时性、普及性、同步性、无注解四个主要特点,但同时,字幕翻译也受到时空的限制。一方面,我们需要使字幕,声音观众的阅读速度趋于一致,因此字幕具有时间限制。(Zoe De Linde&Neil Kay 1999:6) 另一方面,屏幕的大小和演员的对话长度决定着字幕的长度和字体的大小。过长的字幕会占用屏幕很大的空间,也会破坏影片的视觉效果。因此,字幕具有空间限制。基于此,字幕翻译人员就应当在翻译时应当采取简洁明了的策略。
二、观众的接受能力
接受能力理论是东德历史学家H.R.姚斯 和W·伊瑟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所提出的一种审美思想。这套理论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效果并且关注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整个过程。相关专家认为接受性是指目标读者是否非常理解译文,以及译文是否易于理解。电影是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元素的娱乐产品。用接受性理论来解释观众对于字幕翻译的接受度就是观众是否能够轻松地读懂全部的电影字幕。
中国的电影有中国观众和异域观众两种。不同国家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中国的观众更加关注想象和理解,喜欢暗示和语言歧义引发的笑点。而西方观众则更为简单直接,强调逻辑性和准确性,喜欢更为精确的语言表述。为了使外国观众能够像中国观众那样感受到中国文化,在翻译字幕的过程中,考虑观众的接受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为了中国电影能够顺利进军世界电影市场,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异域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倾向。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个例子是《卧虎藏龙》这部电影的英译。它被翻译成了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这个翻译体现了大师的精神状态,既有气势,又有内涵,与中国功夫挂钩,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龙和虎的崇敬。它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中国的武术精神也借此得以传播。
因此,在中英翻译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点来保留电影中文化的内涵:(1)电影中原有的中文名字可以反映事件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其人名地名的翻译应当直译,以展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2)通常中国的成语和诗句都有很深的意味,所以当涉及到双关和比喻时,译者有必要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保留原表述方式的效果。
三、《金陵十三衩》的例证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旨在努力还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凌辱和屠杀的历史事实,警醒人们要铭记历史,思考历史。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当考虑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准确翻译对话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贞操观以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对妓女精神状态的描述以维护中国文化的价值倾向。本篇论文将以接受性为原则来分析这部电影中的字幕翻译策略。
1.简缩
戈特利布(2001:30)认为压缩翻译会在几乎不损失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程度的文本简化,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也会保留下来。字幕翻译就是一个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得更连贯,一些不太有用的字词就会被自动省略。哪些词对原文信息的保留更有用,哪些词没什么用,这个筛选工作会由译员来完成。也就是说,简缩就是压缩和简化对观众认知活动没有太大作用的词句,而突出强调最重要的信息。
例 1: 红菱:管他红事白事呢。
Ling: Whatever, who cares.
在这句话中,“红事”和“白事”都是中文中特有的词语。“红事” 是喜事,比如结婚和生日聚会。“白事”是不好的事,比如葬礼。中国观众很容易理解这指的是什么,但是异域观众,就很难理解这两件事指的是什么。如果按照笔译的方式去翻译,句子就会很长,考虑到字幕的即时性和同步性,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译者就没有翻译这两个词,直接译成了 “Whatever, who cares”.我们发现,翻译之后整个句子对于外国观众的理解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2.替换
替换是指使用目标语言中现有的表达取代源语中的表达(田传茂,杨先明,2007:81)。当处理一些涉及到文化因素的问题时,替换译法十分奏效。文化意象中含有文化价值取向,是不同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取向中最重要的部分。当我们很难解释源语中的文化意象时,字幕翻译经常会使用一个目标语言中较为熟知的文化意象来替换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以使观众在理解上更为容易。
例2: 玉墨:阎王爷在哭你呢!
Mo: The death weeping for you.
这是玉墨在浦生临死前说的。在中国文化当中,“阎王爷”是地狱的统治者,掌管着人的出生,死亡和投胎。显然,异域观众并不知道,所以译者将“阎王爷”译为了西方文化中的“死神”。尽管这两个词有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和内涵意义,但是西方观众看到后的感受是与中国观众看到阎王爷的感觉是一样的。
但是,文化有共性就会有差异,共性的部分可以替换,差异的部分则需要保留,这其实是对观众接受理论的補充,将源语文化直接放入目的语当中有可能会引起一时的难以接受,但对于文化的长期接受是大有裨益的。正如电影中对风水的翻译。
例3: 乔治:看他的脸真破坏风水。
George: look at that face, he is running the Fengshui.
Fengshui 是一个观察地理位置时使用的术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认为,居住在风水好的地方的人能够生活幸福、事业顺利。然而,这一词语在西方没有对应的词语与之匹配。所以直接将风水翻译成Fengshui 既能够保留文化精神内涵,又能激发西方观众的兴趣,引起他们对了解风水的兴趣。
3. 增删
翻译中的增删是指相比与原文,译文增加的或是减少的词语。增词是对指源语当中不能被准确表述的必要部分或者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的部分进行解释。减词就是省略一些部分。对于翻译而言,原文的意思是不能随意增减的,否则会触犯不忠实于原文的大忌。但是,由于字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译者只能删除一些对原文没有重要作用的信息,但是要保证不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领会。同时在直译无法解释清楚的情况下,比如语气,时态方面,就要靠增词表达出来。
例4: 红菱:要杀要剐姐姐们挡着,姐姐替你们去。
Ling: We will protect you.
在这句话中,“要杀要剐”指的是红菱愿意遭受任何刑罚,不单单指杀和剐。红菱想要告诉女学生们不论大家经历什么危险的情况,她都会护她们周全。“要杀要剐”这个词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重点,而且如果翻译出来又浪费空间,所以就被省略掉了。而“要杀要剐姐姐们挡着”和“姐姐替你们去”这两句是同样的意思,所以最终合成了一句话。这个翻译可以说是精炼而准确。
例5:红菱:凯旋之师嘛,老子劳苦功高,脾气大点还不行啊。
Ling:He thinks hes so tough,He thinks hes hero ,He feels entitled to have a temper.
这句话是红菱把自己比作李教官,以自己想象中的李教官的形象说的话,意在讽刺李教官。我们中国观众只听语气就知道这是在讽刺,但是语气是无法直接译出来的,所以只能靠增词的方式。三个断句增加了he thinks或he feels,这层讽刺的意味就能传达出来了。观众就很容易理解了。
4.重写
“重写”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列斐伏尔在其名为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Control of Literary Fame的书中首先提出的。列斐伏尔指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一种重写,而这种重写是无法完全反映原文的本质和精华的,因为每种语言都有一些抽象的词语,这些词语只有联系语境才能完全理解。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合适的重写是十分必要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会基于自己的观点重写原文,以便使译文与原文的意识形态一致,而读者也会在译文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下再次进行选择,接受或者拒绝重写的文本。
例6: 陈乔治:我也没办法,她们不讲理。
George Chen: I couldnt stop them.
这是乔治知道无法阻止这些风月女子进入基督教堂后,他对学生说的话,译员将这句话重写为“I couldnt stop them”. 这个翻译不仅准确表达了乔治的无奈,而且句子简短,比较口语化。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迅速和直接。电影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产业,更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重要形式,为了推动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为了能够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共享,我们需要译者从观众接受性的角度出发,为观众考虑,并能够运用简缩、替换、增删、重写的翻译技巧,更好地完成字幕翻译的工作,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5.
[2] Zoe,De,Linde, and Neil Kay. TheSemiotics of Subtitling [M]. Manchester: StEdmundsburyPress Ltd.1999.
[3]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亚明.《卧虎藏龙》字幕翻译策略探中与声画同步的语言问题研究[J].《电影文学》, 2007.
[5]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1-34.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