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蓉++刘惠++沈倩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危机干预工作。本文尝试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主要包括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反应性干预和心理危机后干预。
关键词:
心理学家G.Caplan对心理危机做出如下定义:当一个人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那些正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自杀)的人恢复心理平衡。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1.普及性的干预,即推行身心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氛围。学校各部门和学院大力支持和倡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开展“运动健心”活动;教授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和讲座交流。
2.目的性的干预,即有目的地进行干预。首先需要明确干预对象和干预目的,对同一类学生群体进行主题性的培训或辅导,此类干预主要以团体形式进行。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辅。
3.针对性的干预,即进行一对一的干预。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充分调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兼职老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热情接待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指导性的帮助。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1.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网络。心理危机预警主要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按照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的层次进行,再加上学生与家长的密切关系,最终构建校园心理危机“四级一家”的预警网络。“四级”分别指宿舍级、班级、院级、校级,“一家”指学生家长,形成以校党委学工部牵头、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负责,班级心理委员具体实施,寝室长实时关注,家长联合反馈的完整预警体系。
2.建立大学生心理普查制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对全校学生开展一次心理普查,搜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首先,筛选并分析数据,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进行危机干预。其次,对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群体横向与纵向分析。最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对数据进行动态化管理。
3.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心理危机预警需要心理状况进行正确的判断,而正确的判断需要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包括应激源、应对方式、心理特征、环境变量。根据预警指标,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等级划分:严重、很高、较高、警戒、低,危险等级不同,采取的措施就有所不同。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反应性干预体系
1.建立心理危机救助体系。心理危机反应性干预需遵循快速性、有效性的原则,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一经发生,学校相关人员必须立即赶赴现场,采取相关措施,快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心理危机救助体系主要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校医院的心理干预中心组成的干预系统。
2.建立心理危机阻控体系。心理危机阻控体系主要是由学工部、保卫处和学院组成的干预系统。危机事件发生后,三个部门的有关成员合力出动,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
3.建立心理危机监护体系。心理危机监护体系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心理干预中心和学院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校医院心理干预中心提供指导和心理治疗和咨询,学院辅导员组织学生对当事人进行24小时监护,时刻观察当事人的心理和行为状况。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
1.建立危机评估机制。对当事人和周围相关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评估是否处于心理危机、危机的严重程度、个体的应对方式、个体环境变量等。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心理危机反应性干预效果,进行有效的后干预。
2.建立危机学生的支持系统。根据心理危机的自然发展过程可知,保护性因素对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具有保护作用,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就是来自家人和社会的支持。建立危机学生的支持系统,一是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家庭永远是孩子坚强的后盾;二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指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支持。
3.建立危机学生的跟踪反馈机制。心理危机反应性干预结束后,个体只是暂时恢复了心理平衡,还未形成稳定的情绪、行为和认知,因此需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反馈机制,以心理中心专业人员为中心,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以及家长共同参与,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青.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6):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