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工业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有些新鲜。可是,一说起京张铁路、江南造船厂等,人们便会恍然大悟。也许你不会相信,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许多完成使命的工业设施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更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项目正面临着毁坏以及掠夺式开发导致的严重威胁,而由此带来的文化遗产断层,正在对城市肌理和个性特征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人们对工业文化遗产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
工业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等。此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技术、科研、社会、独特性和稀缺性等价值,对认识工业活動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普遍价值,已经成为人们把握近代历史、解释社会进化的重要证据和实物。其中包含的大量科技信息,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规划、产品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能够折射出当时的科技发展状况和水平;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工业文明或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也具有普遍的美学价值。工业文化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特别是产业工人及其家属、后代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血脉相连,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之一。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如果不抓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将会有大量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迅速消亡。
重视工业文化遗产是世界潮流。目前,《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182个签约国中,有137个签约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其中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23个签约国拥有43项世界工业文化遗产,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工业文化遗产地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国内有300余处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的“工业文化遗产”,但是近现代的只有80多项。值得欣慰的是,今天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以及一些企业对工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正在迅速提升。
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开展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世界背景下,围绕“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的专题研究近年来已在我国学术界掀起热潮。从2006年《无锡建议》到2011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从“798艺术区”的形成到今天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组委入住“首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业文化遗产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上正不断取得突破。
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工业建筑的改建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旧物或推倒重来。过去的累积可以作为可再生资源,重新发现其价值,开发其新的功能。老旧厂房、仓库作为“工业文化遗产”,占据着城市重要地理位置,本身又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多种价值。合理的保护和改造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为社会及个人提供艺术创作、交流、参观、学习、休闲、娱乐等活动场所与空间。曾经是中国电子工业摇篮的北京798,今天已经化身为北京文化的鲜明地标和当代文化艺术的展示交易中心。上海市有4 0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是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见证,正在被重新规划为创意仓库等创意产业集聚区……这都启示我们应该把工业文化遗产当做可以转换的文化资源,在尽可能尊重工业文化遗产原有格局、结构和特色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工业文化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尤其应该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区等规划相结合,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化静态的保护为动态的科学利用。
如今,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工业文化遗产正逢其时。无论是大庆第一口油井、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还是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都以孤例和不可再生的珍贵面貌讲述着中国曾经的地位与辉煌。文化自信在工业领域的落脚点,必然是推动其改革发展的支撑和动能、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它同样可以赋予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中国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的顶层设计中,工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工业旅游的谋篇布局必将大有可为。祈望全社会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携手共同努力,弘扬发挥好先进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制造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