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级中学)
“折纸”验证平行四边形
——兼谈基本活动经验总结
徐小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级中学)
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来的新概念,通过数学实验引导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折纸”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实验,概括出基本活动经验总结的以下方法:活动之前忆概念;理清本质方向明;揭示本质思路新;适时总结打基础;隐含条件是关键;融通本质有主见;话中有话激疑见;彻悟之后有创见;系统梳理再提炼.
折纸;平行四边形;基本活动经验
“折纸”是数学教学中最便捷的实验方法,本文通过“折纸”验证平行四边形教学活动来谈谈基本活动经验的总结.
1.“折纸”验证正方形
问题情境:小红和小丽一起去商场买一条正方形的丝巾,她们各选中了一条,可是她们无法判断丝巾是否是正方形的.于是售货员A,拿起小红选的丝巾,如图1所示对折了两次,每次都能完全重合,于是售货员A对小红说:放心吧,丝巾肯定是正方形的!售货员B拿起小丽选的丝巾,如图2所示也对折了两次,每次也都能完全重合,于是售货员B对小丽说:放心吧,丝巾肯定是正方形的!小红、小丽对售货员的说法将信将疑.
(1)试给小红、小丽判断一下,丝巾一定是正方形的吗?
(2)如果你觉得售货员的方法不能判定丝巾是正方形的,试为她们想出一个用折叠进行判定的方法.
图1
图2
2.个人折纸模拟,小组交流
略.
3.全班交流共享
(1)为什么不能判定丝巾是正方形?
生1:图1和图2都不能说明丝巾是正方形的.
师:为什么?
生1:图1与图2的做法只能说明这块丝巾是轴对称图形,而轴对称图形不一定是正方形,所以……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2:图1和图2不能说明丝巾是正方形,但是生1的理由不成立,轴对称图形不一定是正方形,但是也不一定不是正方形.
师:那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2:我们小组也没想好,只是觉得这样的做法不能判定.
生2:菱形加直角,矩形加邻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加直角和邻边相等……
要点提示:数学实验的目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探索型实验,用来启发思维、发现新知;另一种是验证性实验,用来验证事实、巩固新知.本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后者.笔者的意图是通过白纸活动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的理解,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笔者引导学生从判定入手,理清思路.所以说,“活动之前忆概念”让学生活动在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提高活动的效率,避免盲目性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师:看来生2是知道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的,那么你再想想图1和图2的折叠能提供哪些判定的条件呢?
生2:图1的折叠重合能说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
师:只有两组对边相等吗?
生2:还能说明四个角都相等.
师:确认吗?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Indian Ocean Dipole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SO events
生2:确认,因为第一次折叠重合说明∠A=∠D,∠B=∠C,第二次折叠重合说明∠A=∠B,∠D=∠C,所以∠A=∠D=∠B=∠C.
师:所以售货员A的折叠能说明四边形是……
生2:是矩形.
师:说得好,那么售货员B的折叠能说明四边形是……
生:能说明四边形是菱形.
要点提示:“理清本质方向明”,有了前面的理论回顾,学生明白了实验活动中所蕴含的数学本质,很快生2就从操作活动中提取出了有效的数学信息,判定了两种活动均不能判定丝巾为正方形.因此,在验证图形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主动想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验证了什么?然后在两者的对比中,我们就能发现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如何判定丝巾是正方形的?
师:好,刚才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售货员A,B的做法都不能判定丝巾是正方形的,那么谁能帮小红、小丽确认一下丝巾到底是不是正方形的?
生3:只要将两种折叠方式都折一下,如果都能重合就说明丝巾是正方形的了.
师:为什么?
生3:如果两种折叠都能完全重合就说明四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那就一定是正方形.
师:说得对,那你再想想可不可以少折叠几次?
生3:可以的,只要折叠3次就可以了.
师:说得对,能再少吗?
……
师:我们请大家看一看图1和图2,或者你也可以用手中的纸片折叠,然后再想想最少折叠几次可以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
生3:只要折叠两次就可以了.
师:怎么折?为什么?
生3:像图3(1)一样折叠一次,再像图3(2)一样折叠一次,如果两次都能重合就能说明四边形是正方形.
图3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3:第一次折叠能说明∠A=∠D,∠B=∠C,第二次折叠能说明∠A=∠C,AB=BC,这样就能证明四个角相等,且有一组邻边相等,那么它就既是一个矩形又有一组邻边相等,所以它就是一个正方形了.
师:还能通过其他方法说明吗?
生4:第一次折叠能说明AB=CD,∠A=∠D,第二次折叠能说明AB=BC,AD=DC,这样就能证明四条边相等,且有一组邻角相等,那么就可以证明它既是一个菱形又有一个直角,所以它就是一个正方形了.
要点揭示:“揭示本质思路新”,在理清了“我们需要什么?”之后进一步弄明白“我们能做什么?”这就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所在,有了这一层理解,学生很快找到了验证的方法,并且拾级而上经历了从繁到简的提升过程,从表面上看这是几种操作的简单组合,实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有价值的创新.
(3)初步总结折纸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帮小红和小丽解决了丝巾是不是正方形的问题,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在刚才的折纸活动中,我们判定了哪些四边形?
生4:我们判定了一个四边形是不是矩形、菱形和正方形.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4:图1的两次对折都重合能说明四个角都相等,所以可以判定这个四边形是矩形;图2的两次对折都能重合说明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可以判定这个四边形是菱形;图3的两次折叠都能重合说明四条边相等,四个角也相等,所以可以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图1中的一次对折完全重合能得出图形的哪些性质呢?
生5:能得出∠A=∠D,∠B=∠C,AB=CD.
师:说得对,这些性质都是我们通过折叠可以直接看出来的,再想想还有没有什么性质?
生6:AE=ED,BF=FC.
师:再看看,还有吗?
生7:∠AEF=∠FED.
师:等于……
生7:∠AEF=∠FED=90°,∠BFE=∠EFC=90°.
要点揭示:“适时总结打基础”,我们进行数学实验的目的应该有二:一是从教学角度让学生收获知识和能力;二是从教育角度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活动经验.因此,适时的总结是形成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一定要引领学生从活动中提炼出相关活动经验.在本片断中,笔者带领学生对由折叠所产生的性质进行了梳理,防止学生浅尝辄止,就事论事.在笔者的追问之下,学生对由折叠所产生的显性条件几乎是一网打尽,这种追问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
师:你又发现什么性质了?
生7:哦,AD∥BC.
师:为什么?
生7:用同旁内角互补(∠AEF+∠BFE=180°),或内错角相等(∠AEF=∠EFC)都可以证明AD∥BC.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再来想想,在折纸的过程中,由折叠重合我们容易看得见的是线段的相等,角的相等,哪种关系我们不容易发现?
生7:线段的位置关系.
师:说得对,在刚才的一次对折重合之中,一开始我们就没能发现AD∥BC这样一种位置关系.下面请哪位同学来说明为什么这样的折叠方式能判定两线段平行?
生8:因为折痕和线段AD,BC形成了三线八角的图形,然后我们就可以判定AD∥BC.
师:等一下,老师有个疑问,是不是随意折一下,就能判定(折出图4)?
图4
生8:不能随意折,这样不能判定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师:那我们要怎样折?
生8:我们要将点A折到点D才行(折出图5).
图5
师:为什么这样才行?
生8:这样折出折痕是线段AD的中垂线,这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判定∠AEF=∠FED=90°.
师:说得好,也就是要使这条边折叠后与自身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折一组对边,看它们是否能同时与自身重合来判断这组对边是否平行.
要点揭示:“隐含条件是关键”,在引导学生适时总结的时候不仅要观察显性的表面的条件,更要引导学生分析由表面条件所产生的条件——“隐性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隐含条件”也应成为通过操作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甚至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本片断中,教师步步紧逼,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揭开了折叠重合中的隐含性条件,那就是同旁内角互补或内错角相等,从而判定一组对边平行.这一发现是令人惊喜的,在下面的片断中将会看到它的作用.
(4)验证任意平行四边形.
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与交流,我们学会了通过折叠的方法验证菱形、矩形、正方形.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能否设计一个折叠实验来验证任意平行四边形?
先个人实验,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中展示.
生9: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两次折叠来验证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如图5,将线段AD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如果线段BC也能重合,这时由刚才发现的隐含条件就可以证明AD∥BC,同样可以验证AB∥DC,如图6所示.
图6
师:“BC也能重合”是什么意思?
生9:是指线段BF与线段FC部分重合,当AE与ED完全重合时,BF与FC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其实也不需要完全重合,只要部分重合就能说明折痕EF⊥BC了.
师:那么我们在折叠时一定需要AE与ED完全重合吗?
生9:也不一定,其实只要让AE与ED部分重合时,也能保证BF与FC部分重合,就说明折痕EF⊥AD,EF⊥BC,就能说明AD∥BC了.
师:说得好呀,做法可行,论证严谨,对于生9所演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确实是可行的,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要点揭示:“融通本质有主见”,学生在理解对折一边会产生“三线八角”的隐含条件之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发现,那就是并不需要将边对折,只要部分重合就能产生垂直于边的折痕,也就能产生可判定角相等(或互补)的三线八角,可以说一旦融通了本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立即被激发出来了,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有更多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总去机械模仿了.这在下面的探究中更能得到体现.
师:生10,刚才大家都说明白了,那你说说你明白什么了?
生10:我明白了如何验证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师:如何验证?
生10:就用生9刚才的方法,分两次验证,一次验证一组对边是否平行.
师:是任意四边形吗?
生10:是的.
师:我把我刚才说的话再重复一下:说得好呀,做法可行,论证严谨,对于生9所演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确实是可行了,大家明白了吗?
生10:难道说有的四边形用这种方法不可以验证?
师:下面,我们每位同学都动动手,看生9的方法是不是可以用来验证任意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生11:老师,确实有的四边形用生9的方法无法判定.如图7(1),我们用生9的方法可以判定AB∥DC,却不能验证AD∥BC,因为折痕不能同时和两条边都相交,如图7(2).
图7
师:说得非常好,刚才的验证为什么能进行呢?是因为我们利用了折痕,把它当作截线,构成了三线八角的图形,如图7(1)所示.而在图7(2)中,三线八角图形不存在了,所以我们没办法判定AD∥BC.那我们怎么办呢?
要点揭示:“话中有话激疑见”,当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会产生以偏概全、自以为是的感觉.一方面,是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思维不缜密的后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度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宜助长学生自高自大的习气,这时候如果教师能通过适当的语言让学生听出弦外之音,从而冷静思考不失为好的办法.同时,这一做法还能在教师自己也拿不准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机智的表现.
个人思考、操作两分钟后小组交流两分钟.
生12:我们小组的方法是:①折对角线AC;②展平后折对角线BD;③展平后将点A折到点C,得折痕EF;④展平后将点B折到点D,得折痕GH.如图8,如果AC,BD,EF,GH都交于同一点,说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图8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12:我们这样做是验证两条对角线是否互相平分,如果AC,BD,EF,GH都交于同一点就说明两条对角线是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否则就不是.
师:我们其他各小组如果没想到这种验证方法的可以重复一下生12的折叠过程,体验并理解一下这种方法.然后我们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3:我们小组是这样验证的,先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AC折叠成图9(1);再将点A折向点C,如果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如图9(2)所示,则说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否则就不是平行四边形.
图9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13:我们暂时还没想好,只是觉得这样应该是.
师:哦,看来这个验证方法还有待论证.我们大家都拿出手中的四边形,按生13的方法进行折叠,先从直觉上来判断一下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应该是可行的.
师:好,那我们就来共同攻关.请各小组来说明这种验证方法的合理性,然后交流.
生14:我们小组觉得可以这样说明,由图9(2)两侧完全重合,能说明AD=BC,OA=OC,OB=OD,然后由OA+OB=OC+OD,得AB=CD,这样由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可以判定其为平行四边形.
师:说得好,还有其他说明方法吗?
生15:我们小组觉得可以这样说明,由图9(2)两侧完全重合,能说明∠OAC=∠OCA,∠D′=∠B,也就是展开图中的∠BAC=∠DCA,∠D=∠B,这样我们就容易得到一组对边平行,且有一组对角相等,而这个条件是可以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
要点揭示:“彻悟之后有创见”学生在经历了上述探究过程之后,对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原理有了较为彻底的认识,可以说是达到了“彻悟”的境界,这时的学生对知识、方法的调用可以说是应对自如.如果说图8的验证方法就是由判定直接推理的理性思维的结果的话,那么图9的方法可以说是彻悟之后的直觉流露.课后笔者问学生为什么会想到这么折,学生的回答是:就这样折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么折的.这其实就是多次探究经验积淀之后的一种厚积薄发.此外,学生(尤其是生14)对这一折法的说明的简洁程度也超出了教师的预期,这说明学生对折叠验证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达到有策略、有方法,甚至是有创见的程度.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高手在民间啊!那么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明方法吗?
学生沉默.
师:那我们还有其他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吗?
学生仍旧沉默.
师:好,那我们对折叠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的研究就暂时告于段落,下面请哪位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做个小结.
(5)课堂小结.
生16: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第一种方法如图5、图6所示,我们验证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第二种方法是如图8所示,我们验证了对角线互相平分;第三种方法如图9所示,我们可以验证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
师:请你再思考一下,这三种方法是对任意的四边形都适用吗?
生16:第一种方法有时不可用,如图7、图8、图9所示,当折痕不能和一组对边中的每一条边都相交时第一种方法不可用.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是对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适用的.
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验证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最少要折几次?菱形呢?矩形呢?正方形呢?
生:两次.
师:下面我们再总结一下在今天的折叠活动中,你形成了哪些有关折叠的经验?
生17:可以折直线(线段),可以折垂线,直角.
生18:可以折一个角的平分线,还可以折平行线.
生19:可以折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生20:还要重视利用折叠所推出来的条件,也就是“隐性条件”.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其实关于折纸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总结属于自己的经验,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你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例如,发现新的验证方法,或者对某个验证方法发现新的说明方法.
要点揭示:“系统梳理再提炼”,当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自主梳理,其目的已经超出了具体的问题解决,而是要通过再次梳理、提炼形成一般性的策略,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形成关于经验的积累.当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每堂课都这么做,那么就一定会有效果.
基本活动经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新概念,本节课通过“折纸验证平行四边形”这一课题概括出“活动之前忆概念,理清本质方向明,揭示本质思路新,适时总结打基础,隐含条件是关键,融通本质有主见,话中有话激疑见,彻悟之后有创见,系统梳理再提炼”等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未必准确、全面,也未必在某一节课上全用得上.仅以此文引起一线教师对“基本活动经验总结”的关注.
[1]徐小建,李庾南.浅谈中学数学学程总结技艺:兼谈以时间为序的学程总结[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3(10):8-10.
[2]余兴珍,缴志清.“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的学案设计与教学反思[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1/2):8-11.
[3]沈岳夫.以“本”为源巧建模 提炼规律妙解题:对一类函数视角下平行四边形顶点坐标求解的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11):43-47,64.
2017—02—09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中学数学学程总结技艺研究(B-a/2013/02/004).
徐小建(1970—),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