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飞 徐 烨 张 红 岑爱飞 张 林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211)
老年人受骗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高 飞 徐 烨 张 红1岑爱飞2张 林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211)
目的 了解老年人的受骗状况,并从人口学特征和心理因素两方面,探究老年人受骗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人口学特征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人际信任量表(ITS)、安全感量表(SQ)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对宁波市220名老年人进行团体测试。结果 37.88%的老年人有过受骗经历。70~79岁、男性、文化水平低、身体状况较差、月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受骗概率更高(P<0.05)。与无受骗经历的老年人相比,有受骗经历的老年人人际信任度更高(P<0.05),在社会支持、安全感、孤独感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人际信任是老年人轻信他人,易于受骗的重要心理因素,提高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受骗现象。
受骗状况;人际信任
据“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的调查显示,在受骗人口中年轻人仅占5.7%,其次是中年人为13.3%,而老年人的受骗率高达81%〔1〕。保健专家、投资式养老、白银投资、电信诈骗等受骗案件方式多样。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存在行为老化,理解力减弱,记忆力衰退等现象,这些因素可能是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人际信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对他人能力、动机缺乏足够信息时,认为他人对自己做出合作行为的心理预期〔2〕。研究发现,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影响人际信任的行为过程〔3〕。另外,孤独感也可能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4〕,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相关〔5〕。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人上当受骗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宁波市2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90.0%)。其中未婚4人(2.0%),在婚147人(74.2%),丧偶/离异47人(23.7%)。
1.2 调查工具 ①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等。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共10个项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0.94〔6〕。③人际信任量表(ITS)共25个项目,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2个维度,得分越高,信赖程度越高,分半信度为0.76,具有良好的效度〔6〕。④安全感量表(SQ)〔7〕共16个项目,包括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等2个维度,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57,重测信度为0.870,具有较好的效度 。⑤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主要测量老年人孤独的情绪体验,包含15个项目,有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2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0.83〔8〕。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t、χ2检验。
2.1 有受骗经历的老年人人口学特征 有受骗经历的老年人在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身体状况、月收入水平上差异显著(P<0.01)。70~79岁、男性、文化水平低、身体状况较差、月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受骗概率更高,见表1。
表1 有、无受骗经历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比较〔n(%)〕
2.2 有、无受骗经历的老年人在心理因素上的比较 有受骗经历的老年人人际信任得分高于无受骗经历的老年人(P<0.05),即有受骗经历的老年人人际信任度相对较高。有、无受骗经历的老年人在社会支持、安全感和孤独感上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老年人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孤独感和安全感在 受骗经历上的差异±s)
有受骗经历的老年人的人际信任度更高,即越容易轻信别人,越容易上当受骗。根据年龄分层理论,年龄等级规定了某一年龄群体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利,低龄老年人相对于高龄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会参与度〔9〕。低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程度和范围都相对较大,因而受骗率较高。老年人普遍存在“希望成功”、“不给小辈添麻烦”的心理,男性更为突出,受骗可能性也就相对较高。当然,这个结果也可能是由于在本次调查中男性被试相对较少造成的,需要进一步验证。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知识面广,有较好的辨别能力,遇到事情能够冷静处理,进而受骗的可能性较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加关注身体健康,有渴望改善身体状况的心理,受暗示性变强,这些原因都是容易受骗的原因。月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生活条件较差,一方面容易有贪便宜、做发财梦的心理;另一方面,其心理健康水平更低〔10〕,渴望关心,易对骗子的假象产生心理信任、依赖。
1 彭玉伟.论老年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12(1):46-9.
2 康廷虎,白学军.任务类型和性别属性对人际信任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5):456-62.
3 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2):300-3.
4 赖运成.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429-32.
5 陈晓云,卢艳绯.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90-3.
6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80-2.
7 丛 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97-9.
8 杨 丽,童 俊,繆绍疆,等.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725-9.
9 许加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241-3.
10 张腾霄,王一牛,陈天勇,等.离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0):739-43.
〔2015-11-19修回〕
(编辑 冯 超/杜 娟)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11646004)
张 林(1972-),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认知研究。
高 飞(1991-),女,硕士,主要从事特殊人群社会认知研究。
B844.4
A
1005-9202(2017)08-203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95
1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2 宁波市镇海区老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