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威 杨 铭 白 竼 王皓冬 李宗阔 段浩博 程凯亮 李幼琼
(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孤家子镇卫生院,吉林 四平 136507)
腰椎CT三维重建在老年腰椎不稳诊断中的价值
吴大威 杨 铭1白 竼2王皓冬3李宗阔3段浩博3程凯亮4李幼琼3
(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孤家子镇卫生院,吉林 四平 136507)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图像下腰椎相关影像学参数在老年腰椎不稳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120例正常老年人和60例腰椎不稳老年患者的腰椎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L3~S1相邻椎体间的矢状旋转角度Q和相对移位AO/W,比较不同性别正常老年人和腰椎不稳老年患者在矢状旋转角度Q和相对移位AO/W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正常老年人和腰椎不稳老年患者的腰椎CT三维重建图像上矢状旋转角度Q和相对移位AO/W指标存在差异集中在L4~L5、L5~S1节段,其中男性和女性在L5~S1:QL4~L5和L5~S1:AO/W这3项参数与腰椎不稳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发生在L4~S1这两个节段的老年腰椎不稳患者的诊断应用腰椎CT扫描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维重建;腰椎不稳
Harris〔1〕最先提出腰椎不稳定的概念,但目前临床上被广泛采纳的观点是在生理载荷下,脊柱各结构不能维持其与椎体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从而引起脊髓或脊神经根的损伤或刺激。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般诊断依据腰椎是否有明显性疼痛,是否出现不明显的滑移。影像学对腰椎不稳的诊断非常重要,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利用X线对其进行诊断〔2,3〕,但此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较大的误差。腰椎不稳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CT三维重建图像下腰椎相关影像学参数在老年诊疗中的应用。
1.1 一般资料 选取身体健康者120例为正常组,男女各60例,年龄60岁以上。选取标准:既往健康体,影像学显示腰椎形态结构正常,无骨质增生与椎间盘脱出等器质性改变。选取退变性腰椎不稳老年患者60例为不稳组,男女各30例,年龄60岁以上。选取标准:腰椎有明显疼痛的既往病史,病程超过半年以上,影像学显示无腰椎椎间盘脱出和骨质增生等器质性改变。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排除标准: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既往行腰椎手术的患者以及恶性肿瘤、糖尿病、严重风湿病、严重骨质疏松等全身性疾病者,脊柱骨折、脊柱感染、腰椎滑脱患者等。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ion One螺旋扫描仪,测试者仰卧位,轴向扫取。参数选取:电压140 kV,电流量250 mA,厚度0.5 mm。将扫取的初始信息上传其工作站,对原始图像处理,在正中矢状方向观察腰椎全貌,对重建图像进行数据测算,在三维重建的图形上进行测量。选取L4~S1之间的3个节段,参考Dupuis等〔4〕的方法,通过椎体的上下缘划线测量各节段矢状旋转角度(Q)(图1)和相对移位移位距离(AO)/椎体前后径(W)(图2)。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绝对的数值误差较大,因此用Q和AO/W相对比,减少误差。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
图1 Q:矢状旋转角度
图2 AO:移位距离 W:椎体前后径
正常老年人和腰椎不稳老年患者的腰椎CT三维重建图像上Q和AO/W指标在L3~L4上没有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存在差异集中在L4~L5、L5~S1节段(P<0.05),见表1,表2。
表1 腰维CT重建图像下Q的测量结果±s)
表2 腰维CT重建图像下AO/W的测量结果
由于腰椎不稳在临床表现上往往被腰部疾病掩盖,所以影像诊断对腰椎不稳的确诊有重要意义〔5〕。Frymoyer等〔6〕提出的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为:在腰椎过屈过伸X线片上椎间角度变化>15°或位移>3 mm。有学者认为腰椎不稳的前屈-后伸位X线片上应表现为角度变化>10°或椎体位移>4 mm或L1~L2、L2~L3、L3~L4旋转超过15°,L4~L5超过20°,L5~S1超过25°〔7,8〕。然而以上应用X线片的诊断方法存在误差,实用性存在争议〔9〕。由于当前缺乏常规标准来给腰椎不稳下定义,在不同患者身上过屈过伸体位的选取尺度不同,这种微小的体位改变可产生一定的的误差,影响测量数据的采集和比对。如果X线片清晰度不足,小于5 mm的误差可被放大高估〔10〕,这对腰椎不稳的诊断带来很大的影响。在传统腰椎不稳的诊断中,利用CT往往提示腰椎退变,椎间小关节方向改变和间隙变小,黄韧带变化,但对腰椎不稳的诊断缺少可靠依据,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后的CT图像清晰,椎体边缘光滑,密度分辨率高,测量误差小,优于传统X线片,在此基础上测量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为诊断腰椎不稳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结果说明在腰骶角位置腰椎不稳老年患者与正常老年人有明显差异。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1)腰椎不稳患者伴随腰椎退行性改变,生理曲度随之变低。腰椎生理曲度形状大致是一个圆弧形,L3~L4节段大致落在弧顶位置。曲度降低的过程中个节段都产生轻微滑移,由弧顶端到弧下缘滑移程度逐渐加大,由于S1位置相对固定,因此造成上述结果的产生。(2)从应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结果,人体腰椎下位三节段受力随高度的降低依次增强,因此病理变化程度也依次增强。本次实验里不稳组的病例中L4~L5节段退行性不稳占约65.4%,这一结果与Rosenberg〔11〕的结果一致,从解剖学的角度看由于L5~S1关节面的畸形及冠状位的优势,大部分腰椎移位发生在L4~L5。
1 Harris RI.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Bone Joint Surg,1954;36(2):304-11.
2 Abbott JH,McCane B,Herbison P,etal.Lumbar segmental instability:a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study of manual therapy assessment〔J〕.BMC Muculosketlet Disord,2005;6:56.
3 Lan J,Chen QX,Zhai XJ.The change of shape and curvature in degenerative lumbar disc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J〕.Chin J Clin Anat,2005;23(2):157-9.
4 Dupuis PR,Young Hing K,Cassidy JD,etal.Radiologic diagnosis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instability〔J〕.Spine,1985;10(3):262-7.
5 沈剑粦,王 宸.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1):118-21.
6 Frymoyer JW,Akeson W,Brandi K,etal.Clinical perspectives.In:Frymoye JW,Gordon SL.New perspective on low back pain〔M〕.Rosemont:Rosemont College,1989:217-48.
7 范顺武,赵 兴.腰椎不稳和腰椎滑脱的相关问题〔J〕.中国骨伤,2010;23(4):241.
8 Viliavicencio AT,Bbuneikiene S,Bulsara KR,etal.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hion versus anterior-posterior reconstruction for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and instability〔J〕.J Spinal Disord Tech,2006;19(2):92-7.
9 Taghipour Darzi M,Ebrahimi-Takamjani E,Salavati M,etal.Reliability of quality measures of movement in lumbar spine flexion-extension radiography〔J〕.J Back Musculoskelet Rehabil,2009;22(3):149-56.
10 Leone A,Cuglielmi C,Cassar-Pullicino VN,etal.Lumbar intervertebral instalility〔J〕.Rev Radiol,2007;245(1):62-77.
11 Rosenberg NJ.Degeneratuve spondylolisthesis.Predisposing factors〔J〕.J Bone Joint Surg Am,1975;579(4):467-74.
〔2016-12-22修回〕
(编辑 李相军)
吴大威(1976-),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外科疾病研究。
R322.71;R445.3
A
1005-9202(2017)08-1988-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73
1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3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4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