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万建中
北京:冰上运动的乐园
文 万建中
在冬季体育项目中,冰上运动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流传广泛,参与者甚众,在北京冰雪文化中占据突出的位置。
北京是南北文化和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既流行丰富的夏季运动项目,冬季体育运动也十分普及。这大概是北京夏季和冬季奥运会都能举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冬季体育项目中,冰上运动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流传广泛,参与者甚众,在北京冰雪文化中占据突出的位置。
老北京湖泊、河道密布,冬至以后,水泽腹坚,什刹海、北海、积水潭、护城河、二闸等皆成冰面。清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意即一九二九天气寒冷,手在外面冻得慌,要揣在兜里。三九四九湖面已经结冰得厚实,可以在冰上玩耍。隆冬时节,宽阔的冰面成为老北京人运动和嬉戏的场所。
冰上玩耍是一项十分时尚的运动,雅称“冰嬉”。冰嬉历史悠久,宋代已有之。《宋史》记载:皇帝“幸后苑,观冰嬉”。冰嬉延续了数个朝代经久不衰。到了明代,成为宫廷体育活动。有清一代,冰嬉被乾隆皇帝定为“国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乾隆皇帝的《冰嬉赋序》也记载,“国俗有冰嬉者。”上升到“国俗”之高度,足见当时冰嬉之盛行。
冰上运动在北京冰雪文化中占据突出位置
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的《冰嬉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宫廷盛大的冰嬉场面。皇家每年冬天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至“三九”在西苑三海内表演,即北海漪澜堂、五龙亭,中南海的瀛台等。《日下旧闻考》引《明成祖实录》:“永乐十五年(1417年)十一月壬申金水河及太液池冰凝,具楼阁龙凤花卉之状,上(成祖)赐群臣观之。”
冰嬉的项目主要有:跑冰,冰嬉者穿上一种带有铁齿的鞋,在冰上溜行,比赛争先者夺标取胜。根据乾隆年间出版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这就是现在的速滑比赛。该书《礼笺》也记述了“冰上蹙鞠,皇帝亦观之,盖尚武也”。鞠,即球,以熊皮和猪皮制作。蹙鞠即踢球,类似现在的冰球。“打滑挞”,冰嬉者从特制的冰山上往下滑,不倒者为胜,恰如冬季项目高山速滑。冰上杂戏,接近现在的冰上舞蹈。“抢等”,官兵足蹬冰鞋,身穿箭衣,在三里外的起点一字排开。号令一响,个个如离弦之箭,向前飞驰而去,最先到达皇帝冰床前的,便是头等,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晚清诗人吴士鉴在《清宫词·冰嬉诗》自注中曾详细记载了乾隆年间的一次“大阅冰嬉”:“每岁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所以习武行赏。御前侍卫率八旗兵队,奔驰迅捷如飞,张弓挟矢,分树五色旗,以为次第。”
当时的冰上运动与现在冬季奥运会的一些项目极其相似,不同的是冰鞋粗糙,材料为木板和铁条,固定在脚上。《燕京岁时记》有相关记录:“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能暂止。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可以想见当时滑冰技艺已相当高超。
从清朝末年开始,由于内忧外患以及国力的衰退,皇家无暇冰嬉运动。民国后,随着皇家禁苑的开放,冰嬉运动在民间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冰场,诸如什刹海、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东湖、北海的五龙亭前、漪澜堂前、双虹榭前、陶然亭等。在冰雪运动爱好者心目中,什刹海冰场被誉为京城冰场的老字号。
如果说宫廷冰嬉带有军事训练的成分的话,民间冰嬉则为纯粹的体育活动了。民间发明了一种兼具游戏和交通功能的工具——冰床。光绪朝满族人富察尊崇在《燕京岁时记·拖床》中描述道:“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亦快事也。”清代有文人墨客被这种其乐融融的景象所感染,留下了咏冰床的诗文。文昭在《京师竹枝词》中感叹:城下长河冻已坚,冰床仍着缆绳牵;浑如倒拽飞鸢去,稳便江南鸭嘴船。拉冰床的绳子,多是用骆驼毛拧成的。冰床的主人向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惯性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冰床行走如飞,乘者有如置身于水晶宫,心旷神怡。清初诗人查慎行在《倚晴阁杂抄》中亦录:“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蓝酒具,铺氍毹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诚豪侠之快事也。”形容玩冰床为“诚豪侠之快事也”,可见冰床深得老北京人的喜爱,蔚然成风。
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乘坐冰床前往琼华岛上的悦心殿,观看冰嬉。他为此写有《坐冰床至悦心殿》诗:“筠冲锡宴有余闲,琼岛韶光暖镜间。尚可翠鸾轻舵试,徐过玉蝀一桥弯。冻酥岸觉看波漾,春到物知听雁还。今日悦心真恰当,窗凭积素慰开颜。”皇上的冰床甚为豪华,上有篷帘、华盖,下铺毡毯,设有桌椅,乾隆皇帝置身其中,诗兴大发。那份好心情,已经跃然纸上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著名的冰场主要有什刹海、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东湖、北海的五龙亭前、漪澜堂前、双虹榭前、陶然亭等,北京人冰嬉活动主要在这些大冰场展开。其中,北海公园冰场最为热闹,在当时,到北海溜冰既是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时尚。年轻人穿着棉袍或蓝布大褂,女同学腿上一双丝袜子,男同学脖子上一条长围巾,引领冰上时代潮流。
1926年1月26日,北海冰场举行了首届化妆滑冰大会。此后,北海公园年年举行冰上表演,遂成惯例。解放以后,化妆舞会演化为体育运动大会。1952年春节的第二天,在什刹海的“人民溜冰场”举行了盛大的冰上运动会。参加大会的运动员包括工人、学生、干部和市民共3000余人。
如今,北京开辟了七大冰场,即颐和园、玉渊潭、陶然亭、北海、紫竹院、什刹海、植物园,还有单位内部的冰场,如北大未名湖等。为迎接冬奥会,2016年3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规划新建室内滑冰场16座、室外滑冰场50片。北京冰上运动的条件和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过去是,将来更是冰上运动的乐园。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