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探究的心 拨动历史的弦

2017-05-09 11:34凌斯嘉

凌斯嘉

【摘 要】在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历史题材的教学成为近两年品德教研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笔者认为在历史题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活化历史,消除现在与过去的隔阂,要做到活化历史细节,故事化历史事件,生动化历史人物。其次教学中要贴近历史,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教师要帮助学生立足自身经验,解读真实的历史,并神入历史人物内心,感悟丰富的历史。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互通,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找历史,与史为友;并探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以史为鉴。

【关键词】活化历史 贴近历史 对接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95-01

在高年级的品德学科教学中,老师们能明显感受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国情、历史与文化教育题材,其中关于历史题材的教学成为近两年品德教研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形成理性的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怎样适切地选用课程资源?如何激活静态的历史?如何引导孩子与历史对话?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品德学科老师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老师就更应该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法,从而让历史由过去时态转为现在进行时态,让历史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世致用,一定能让历史更好的服务于品德课堂。

一、活化历史,消除现在与过去的隔阂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小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乐意走进历史,了解历史。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活化历史,让历史变得丰富生动、亲和易懂,以亲和、生动的姿态走近儿童。

1.活化历史细节

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下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他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们面对教材中呈现的历史细节,不应该直接拿来就用,而是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进行组合与筛选。

例如南京的特级教师唐隽菁老师在执教《鸦片的背后》一课时,并没有直接采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罂粟花与鸦片的图片,而是筛选了学生不熟知的“福寿膏”谈起。通过对于此物品的猜想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最终揭示此物就是鸦片,以此来揭示当年英国鸦片贩子处心积虑的险恶用心,让人为之一震。对于这些通常不太引人注目的细节,若教师能够适时的把握,造就强烈的现场感变过去为当下,就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感受酸甜苦辣的时代变迁。

2.生动化历史人物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历史教育要真正打动学生,就需要展开生命叙事,把历史演绎得富有生命的色彩。因此,在教学时要借助教材中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人,去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让历史来到儿童眼前,让学生直面历史、解读历史。让一个个“历史人”从幕后走向台前,以鲜活的面容站在儿童面前。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历经30年,最终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抑或是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诸多抗日志士。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办一场历史名人报告会,让儿童在聆听中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的功绩与作用;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儿童扮演历史人物或扮演小记者去采访这些历史人物,通过与“历史人”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来探寻他们的心灵踪迹和情感世界;还可以让儿童观看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和感受“歷史人”的喜怒哀乐。通过接近、触摸和感知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人物,儿童就可以进入这些“历史人”的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体会他们的痛苦与快乐,理解他们的艰苦与辛劳,认同他们的追求与希望,进而产生移情体验,在感知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品德。

二、贴近历史,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

1.立足学生自身经验,解读真实的历史。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要让儿童感受历史,就要立足学生的现有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回忆,进行道德情感的迁移,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如在教授《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可以李奶奶身上的37处伤痕为引线,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学生一点点地揭开那段残酷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到的触动和教育,是寻常读历史书所难以达到的。它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历史的事实,也获得了打量历史的视角。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提升,心灵得到了洗礼与升华,他们的生命在与历史的融合中也获得了新的意义。

三、对接历史,形成历史与现实的互通

1.寻找现实中的历史,与史为友

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首先可以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邀请社区里的老人进行个人生活史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对这些身边历史的探究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触摸过去的、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使他们感到历史是可亲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

2.引入“热点”话题,以史为鉴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学会从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历史发展的长河,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将一些儿童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使学生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才能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历史教育的功能,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而生活阅历的增长,更有利于历史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异宾.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政治品德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01

[2]刘李平.《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广西教育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