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发挥学生自主创造能力

2017-05-09 19:42刘志刚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刘志刚

【摘 要】在小学义务教学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改进他们学习方式,进而激励创造情趣,掌握创造技巧,形成创造习惯,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打好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造技巧 改进方式 领会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01-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大纲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方面看,“得法于课堂”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必须完成“三读”(初读、精读、品读),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强化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提供环境,激发创新趣

首先,要提供创造氛围,改进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给他们自由,鼓励他们拥有批判精神,大胆猜测,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要求教师对学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甚至是看起来荒谬的问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幼稚不能讽刺、挖苦、埋怨和耻笑,要保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不应随意批评学生,随意批评只能打消学生的创造意念。如,一位老师在讲《雷达和蝙蝠》时说:“飞机是仿照鸟儿制造的,轮船是仿照鸭子制造的。”

一位学生突发奇想,问:“能不能制造出一种既仿鸟儿又仿鸭子的东西?”老师因讲课被突然打断,便十分恼火地说:“世界上没有这种东西!”“没有,可以造嘛!”学生也蛮有理由。老師的气不打一处来:“造!等你成了科学家造出来再说!”教师又滔滔不绝地讲课了,而学生的可贵的“创造火花”却被无情地扑灭了。

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模式只能扼杀学生的自学能力,窒息学生的创造才能。因为“满堂灌”不是有效点拨,既没有进行学法指导,也没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做到“学教一体”,应根据“学”的模式来确立“教”的模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融教法于学法。让教法体现学法,实现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让学法指导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通过对教法的模仿、借鉴,真正掌握一些常见的学法。

二、教给自学方法,掌握创造技巧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重考试,轻发展,重高分,轻素质,重死记硬背,轻实践能力;重照本宣科,轻发明创造。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养成。教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就是交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利器,就是交给学生独立打开知识宝库进行自主探索的金钥匙。

1、教给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方法

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掌握理解字、词、句、篇的方法。如:让他们懂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字词。让他们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时代背景,运用抓主干、抓关键词等方法把握句意;让他们学会利用审题、抓中心句、归纳白然段段意及提问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让他们学会利用角色扮演和感情朗读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体味作者的感情。

2、让学生掌握联想、想像的方法

联想和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学会正确地联想和想像就能够思绪万千、触类旁通,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突破已有经验的局限,认识新事物,产生新思想,创造新形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语文课文形象化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和激活想像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并明了学习语文知识的一般规律。可以借助发散、求异、选择、综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整合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问:“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事实证明,学生的思路是广泛的:有的说,在水面上放个气垫子,让孩子往下跳;有的说,用一张捕鱼的大网接住跳下来的孩子;有的说,让水手们爬上去救下孩子,等等。这些想法都表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是求异。

3、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首先,要留有时问,允许学生提问。提问时问可放在三个时问段里:一是初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提出问题,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二是精读阶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插问”,提出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看法;三是学完一节或一篇课文后,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鼓励学生提问。不能因为学生提问水平低就不让学生提问。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表扬那些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支持学生不惟书,不惟上,敢于质疑问难,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泪泪而来,提问艺术就能不断提高。指导学生“会问”。要指导学生想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使他们从“肯提”到“能提”,再到“会提”,直到“提好”。一是做好示范,问中有导。教师要有一定的提问水平,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学会提问。要抓住课文重点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少问或不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要充分利用课文练习第一题,引导分析,让学生领悟问法;要在看似好懂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的本领。

三、改进学习方式,形成创造习惯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习惯,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1、探究学习

创新实践活动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是自主探究的主体,并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或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首先,学生要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出“假如”问题,能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对人、地、事、物、时作假设性发问,鼓励学生能针对已有资料,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观念。提出“可能”问题,能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提出“想像”问题,能运用想像功能化不可能为可能。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与美国发明家奥斯本首创的“头脑风暴法”异曲同工。它是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对某一固定问题出谋划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每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案,相互启发,互相激励,使思维发生连锁反应,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学习一般是学生围绕某一核心问题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主智慧和集体力量来解决有关问题。如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可成立导演组、剧本编写组、演员组、场务设计组等,通过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来完成。

四、纠正不当做法,保证创造效果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既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

[2]陶行知教育论著选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