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

2017-05-09 03:44廖传华
速读·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体味语文课语文课堂

廖传华

创新教育在新课改的今天已渐渐成为教育的主体,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一些沉闷的现象,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很少甚至没有出现。课堂上朗朗的书声上哪儿去了?笔者认为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诵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有的教师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就会很顺利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本是一节可以是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地沉闷下去,学生的心也慢慢之黯然下去了。那么该如何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呢?

一、培养学生诵读习惯,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诵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通过诵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想。

“响亮”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从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语文教学注重积累,而熟讀成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诵读美文,积累精华语言,让学生享受朗读,用心吟诵,使他们的“心”与“文心”相共鸣。

(一)让“响亮”成为日常习惯和读书规矩

“敢开口就是英雄”,诵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但要有老师的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无规矩不成方圆”,诵读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忽略。诵读时必须要求学生精神饱满:双手把书立直,坐正身体,眼睛看清每一个字,洪亮地朗读出来,并体味文章内容。这就是朱熹强调的“整顿几案,正身体”和读书“四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口无心地“念经”,保证诵读的效果。

“成功只会降临有准备的头脑”,在每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就会拟订学期诵读计划,并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其中不但包括课内文章诵读,还包括一定量的课外经典材料的诵读,此外还有一些诵读活动的举行日期。

(二)让“响亮”从早读开始

“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所以,早读的“响亮”不可忽视。

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的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课本难易深浅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使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每天早读课之前,可以先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早读的一部分。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要重视范读,并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二、“响亮语文”,点亮学生的心灵

从早读到课堂,从熟读到背诵,从模仿到创新,在不断的诵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中,学生的语感和文学审美能力有了提高,对文学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语文课也更有趣,更有激情了,背诵的好词、好句、好段、好文总能随口而出,还能时不时有感而发地创作。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响亮语文”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长久记忆所诵读的内容,在口头表达上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碰到情境适当时,就会脱口而出。诵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诵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诵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

“响亮语文”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因为作家的创作总是披情入文,思想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学生反复地把书面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这个抒情载体,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

“响亮语文”激起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认真诵读,有铿锵有力的,有急切舒缓的,有高山流水的,无不让人心醉其中。诵读是一门艺术,学生就是艺术家。他们反复诵读,体会到诗文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对诗文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响亮语文”解决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让学生体味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使他们对生活更敏感,更乐于观察。富兰克林说过:“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因为有了诵读,打开了广泛阅读的大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所以写作中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也正因为有了诵读,让学生随着文章或悲或喜,或怒或愁,读完后写下感言也能言之凿凿,充满感情。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文字本是肉做的”,它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的生命动感,需诵读;使文气相通、养学生浩然之气,需诵读。诵读,方能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猜你喜欢
体味语文课语文课堂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体味细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