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兵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用菌栽培量与消费量日渐上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代表产业,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生产主体大多仍为以家庭为主的种植农户。本文分析了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意义,继而以平菇栽培为例探究食用菌栽培模式,针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提出相关建议,对发展食用菌产业、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59.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40
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模式兴起,发达国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比例很高,栽培成本低,效益高。根据我国食用菌生产经营现状,本文分析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概念与优点,并以平菇为例分析了食用菌栽培模式,對发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提高生产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1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人为模拟菌类的生长环境,包括光照、温度、通风、湿度等生长条件,经过标准化生产流程与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栽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工厂化栽培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栽培效率,增加生产收益,且工厂化栽培与传统人工大棚栽培方式相比,具有高效率、高产量、抗逆性等优点,它结合了智能化控制、高科技自动化、生物技术于一体,能有效减少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以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为生产方式的企业被称为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企业,是不同于散户栽培的新兴食用菌生产主体。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一般分为发菌车间、拌料车间、冷藏库、分料场仓库、冷却车间、包装车间、灭菌车间、装瓶袋车间、出菇车间、接种车间等,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还会设有特殊的车间,例如双孢菇工厂化栽培会单独设有速冻车间,金针菇生产则设有催蕾车间和搔菌车间。但并不是所有食用菌都适合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等菌类适宜工厂化栽培,而像香菇这样后期管理程序复杂的只能利用工厂化生产菌棒,当前我国也有一部分企业在进行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2食用菌栽培模式分析(以平菇为例)
2.1平菇生长发育条件
平菇在不同生长阶段要求的温度是不同的,菌丝最佳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菇蕾原基分化需要10℃左右的昼夜温差刺激,长时间处于高温(35℃)环境会导致菌丝老化甚至死亡,平菇抗寒能力强,根据不同平菇温度要求选择不同季节进行栽培,栽培中多选用广温品种,避免因温度变化而影响出菇。
平菇菌丝生产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在63%左右,湿度太大会导致菌丝生长缓慢腐烂,栽培场所应保持良好通风和合适湿度。平菇适宜在中性偏酸的环境中生长,但是实际生产中一般将pH值调到7.5~8左右,以利于抑制杂菌生长。另外平菇在发育阶段时对光照条件要求不十分严格,菌丝生长阶段遭遇强光会抑制生长,菇蕾形成需要光的刺激,出菇后需维持一定光照,且强度适宜。
2.2平菇栽培场所
平菇适应性较强,栽培地选择空间较大,可利用温室、地窖、闲置房屋或大棚等地进行栽培栽培,也可与蔬菜、农作物或果树进行问作栽培。平菇栽培场所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遮光设施齐全,且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与家畜类,确保平菇健康生长发育。
2.3平菇栽培技术
2.3.1菌床栽培模式
平菇栽培方式多样化,床式栽培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开放式生产方法,床式栽培分为发酵料床栽和生料床栽,生料床栽试将培养料注水后搅拌均匀后进行铺料播种的方法,但该种方法较为传统,容易感染杂菌,且出菇率较低,因此人们大多采用发酵料床栽的方法,发酵料床栽是将培养料发酵处理后再进行铺料播种的方式,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杂菌感染率,提高平菇产量。发酵料床栽与熟料袋式栽培相比较,感染杂菌率高,因此一般选择冬季或春秋季,温度较低的时节进行播种,选用抗杂菌性强、耐低温的品种进行栽培。
2.3.2熟料袋栽培方式
平菇为木腐菌类,适合袋料栽培,熟料袋栽是平菇主要栽培方式,适宜于秋冬季节(以潍坊地域为例),利用这种方法生产出的平菇品质优良,且转化率高,是规模发展的主要模式。除去熟料袋栽的栽培方式,可根据环境条件与栽培场所,进行多种形式栽培,例如栽培场所规模较小时可以采用撒蒸料的栽培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环境优势选择适合当地菌种的栽培技术。
培养料的经典配方:选用新鲜干燥的豆秸、玉米芯、玉米秸等进行粉碎,玉米秸最好铡成2cm左右大小的段,玉米芯粒径最好在2cm左右进行粉碎,粗细搭配好。培养料的具体配方数据为:a:木屑85%,石灰1%、麦麸14%,b:玉米芯粉89%、米糠9%、石灰1%。石膏1%,c花生壳、花生秆78%、麸皮20%、石膏1%、糖1%。在进行粉碎工作前应将原料进行暴晒2d,杀掉部分害虫。将配方料进行混合拌均匀,注水(玉米芯、豆秸等吸水性弱的配料提前进行预湿),保证含水量为65%左右。以用手握紧培养料,水分从指间渗出但不会下滴,手松开料成团,抖动即散。
菌棒栽培模式:将接种后的菌袋放置在菇房,菇房应可通过覆膜或隔凉等方式来保持适宜温度,堆放方式成品字形,以3层为宜,冬天可增加到5层,中间留有适当空间,春秋季节采取室外发菌时应注意保持干燥。发菌时应注意菌袋堆温变化,选择合适的点插入温度计,定时观察堆温变化,温度过低时应采取增温方式,过高时应及时散堆处理,加强通风;菇房应使用黑膜进行遮挡,光线要暗,保证菌丝品质优良;菌袋培养7d左右,根据堆垛气温变化进行倒垛,确保发菌均匀,发现菌袋污染应及时处理,防止影响其他菌袋生长,菇房每天通风2次,根据气温高低选择通风时间;菇房应保持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最为适宜,湿度过高会滋生细菌,过低则会导致菌袋失水,降低产量.
出菇的管理:经过28d左右的发菌进入出菇阶段,将菌袋按照菌袋规格堆放到提前消好毒菇房里,同时为防治倒垛或倾斜应使用木杆加固,然后将两侧开袋,此时菌丝个别出现子实体原基,此时加大温差和适当的散射光的刺激,促进菇蕾形成,应保持85%左右的空气湿度,不可采用直接喷水的方式。当菇蕾逐渐生长为菇盖时,可向菇蕾上少喷雾状水,有利于促进菇体的生长,子实体展开后可在通风时增加喷水量。菇体采收后应暂停喷水,采收2-3d左右发现袋内出现失水现象,在进行喷水,以增加菇体产量。菇盖形成后应注意通风换气,当气温寒冷时预先进行预热缓冲再通风,如果直接进行通风会导致菇体成品差,甚至死亡,喷水时不能关闭菇房门窗,喷水完毕后应通风20min左右;光照不足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都会导致菇体畸形,柄长盖小,增加光照避免直射光。菇体采收后应暂停喷水,2-3d以后发现袋内出现失水现象,再进行喷水,以增加菇体产量。
3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3.1预防措施
病虫害防治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措施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合理布置菇房、灭菌室与培养室的地点,保证清洁干燥,使用菇房前应进行杀虫灭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尽量不选霉变的培养料,严格发酵时间和翻堆次数;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进行栽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菌丝生长,例如在接种阶段采取加大菌种用量等方法,尽量提供良好的菌丝生长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与通风量。
3.2防治措施
3.2.1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菌丝不生长,发菌慢,一般是培养料含水量及酸碱度不适,含湿量高时尤为严重。针对发病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
原基枯萎,一般是由于菇房湿度小,光线太强或者将水喷到原基上造成,在原基分化过程中注意保湿,给予合适的光照,有利于原基的形成。
畸形菇,对于平菇,香菇,双孢菇,灵芝等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不足,温度不适宜,用药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金针菇菌盖变大则是二氧化碳浓度过小引起的。给予适当的温度光线合理用药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3.2.2菌性病害及虫害的化学防治
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药剂使用要求,选择无公害药剂品种对覆土,菇房,器具进行消毒处理,真菌病害类可选择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将药剂调配至适当浓度进行喷洒;细菌病害可以用链霉素土霉素喷雾治理;虫害使用辛硫磷乳剂调和成一定浓度的喷雾能够有效防治菌蚊类害虫,针对培养料和卵菇床上容易出现的螨类虫害,可使用30%的固体石硫合剂来防治螨虫虫害。可利用寄生生物、捕食性生物、昆虫病原菌防治害虫;利用植物提取液制作成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例如木霉浸出液抑菌的效果不亚于多菌灵,大蒜提取液能有效抑制根霉、青霉、木霉孢子的产生;采用鱼藤酮、苦参碱、茼篙素、烟碱等能够有效防治跳虫、食用菌线虫、潮虫等;另外可在出菇前于菌袋出菇而或菌畦覆土层上喷洒生菌素(农抗751)、乙蒜素等农用抗菌素制成的喷雾,起到防治多种病害的作用。
4結语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栽培规模和居民消费总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提高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本文通过对食用菌栽培模式的研究,分析得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加快食用菌栽培发展的诸多对策。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离不开标准化栽培生产和精益化的经营管理,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应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食用菌生产标准,为食用菌稳定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小型企业与散户的经营发展,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