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人性伦理思想研究述评

2017-05-09 01:05李志
关键词:韩非引导理性

李志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韩非子》的伦理思想和法治理论褒贬不一,尤其是儒法之间(礼法)争议不断,本文通过综述各家有关韩非子人性自利自为思想,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旨在对传统法家思想(以韩非自利自为思想为代表)以伦理学视角进行哲学的反思,思考其带给我们可值得借鉴的“无知之幕”,探析当代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理性规范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韩非 自为 理性 引导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33-02

近几十年来研究韩非子的著作和论文有很多,但是综合研究韩非子自为人性伦理思想的论文还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有关韩非人性论,试图对《韩非子》的自利自为思想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釋,以及探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逐利之心日盛,启迪我们制定什么样的法律(良法或好人法),从外部的约束力来抑制我们人性善的对立面,从而保卫人性善的一面。

一、关于韩非人性论引起的争议

在韩非的法家思想中,人性论是其完整学说的理论基础。对韩非子人性论的探讨,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人性恶

近代首先提此观点的是蔡元培先生,他在《中国伦理学史》第十三章“韩非子”,其中“性恶论”一节说:“荀子言性恶,而商君之观察人性也,亦然。韩非子承荀、商之说,而以历史之事实证明之。”[1]由此可见这可能是最早认为韩非是性恶论者的著作,并且认为韩非子继承了荀子和商鞅的思想。更在“威势”一节说:“人之自利也,循物竞争存之运会而发展,其势力之盛,无与敌者。同情诚道德之根本,而人群进化,未臻至善,欲恃道德以为成立社会之要素,辄不免为自利之风潮所摧荡。韩非子有见于此,故公言道德之无效,而以威势代之。”[2]其意思是,韩非子否认道德的教化在当世是不合时宜的,在自利人性论的基础上承认威势的作用,由此人们认为韩非子是非道德主义者。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三章专门介绍了韩非及其他法家,在第八小节性恶中,开篇第一句就是“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盖人之性惟知趋利避害,故惟利害可以驱使之。法家多以为人之性恶。韩非为荀子弟子,对于此观点,犹有明显之主张。”[3]并且进一步在经济方面,说韩非以为人既各“挟自为心”,即宜听其“自为”,使自由竞争。在政治方面反对孟子的天赋‘性善论以及儒家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观点。该章节笼统地从这几个方面说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这一说法使后人很容易理解成为韩非子是性恶论者。但是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对于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韩非人性论是不够的。

熊十力先生在《韩非子评论》中说:“韩非子以为人之性,本无有善。凡人皆挟自为心,只知有利而已矣。韩非受学荀卿,卿言性恶,韩非之人性论,实绍承荀卿性恶说,此无可讳言也。”[4]由上面三位先生所言,认为韩非为性恶论者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他曾经师从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或多或少会受到老师的影响。二是韩非主张人性好利恶害,所以认为他也是主张人性恶论。

2.人性自私

朱伯崑在《先秦伦理学概论》中提出:“齐国法家提出‘人心悍的观点,荀况发展为人性恶的理论。韩非依据荀况的性恶论,又提出人性自私说。”[5]并且进一步说,这种私心说仍旧是抽象人性论的一种形式,即将人的欲望的满足归之为个人生理上的需要,从而引出人性自私的理论。

陈少峰先生的《中国伦理学史》,“韩非子似乎特别注重帝王的处身术数以及执法之臣,包括富国强兵也是为了实现君王的价值和权力作用。……他对于人性的见解,比荀子更为尖刻、犀利。在他看来,人的性情中并不包容有仁爱、同情、自制的。他所理解、观察、洞明的是一片对于利害的计较和贪竞之心。他无时不在想,人情都喜贵恶贱,人性都恶劳而乐;他无处不在说,人没有不是好利恶害的。”[6]在韩非看来,“人的情性是一样的,那就是一方面求为自己的满足,他方面又惧怕惩罚与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以利害计较的支配原则为动力的。”

朱贻庭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二章十二节中指出,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8]随后引援大量资料,指出韩非从人性“自为”这一根本观点出发,认为“利之所在”就是人们思想行为的唯一动机、目的和内容。在韩非的眼里,人与人的关系无非就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韩非举例在对待子女的观点上,“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记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其含义是生男相贺,生女则杀之,是因为女孩子长大出嫁,对父母来说是无利可图的,父母是以私心私利来考虑的。同样就君臣关系上,“君臣异心,……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情,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君臣都各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来考虑问题,因此,君臣关系如同买卖一样,无利不成交。韩非更进一步扩及范围,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以利害之心相待,医善允人之伤、王良爱马其目的一样,都是出于利益考虑的。

综上三位先生所言,人各‘利异,不是相互利用、买卖交换,就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冷酷、残忍、贪婪、无耻的自私性。虽然人性自私论的理论是片面的,但在封建社会形成和确立时期,为新兴地主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理论上的造势,从史实记载秦始皇采用法家治国伦理思想统一中国,结束战国纷争的局面可见,其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和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3.人性自然

在1979和1989年张申先后发表了《韩非是性恶论者吗?》和《再论韩非的伦理思想不是非道德主义》两篇文章,他首先反驳了韩非为性恶论者的观点,他指出,韩从来没有说过‘自为的人性是恶的。如果认为这就是性恶论,那么可以反问:“这是韩非的观点,还是我们根据某种观点对韩非的观点所作的评论?”[9]同时,他又反驳了认为韩非主张人性自私的观点,他指出,虽然韩非认为人人都是“自为”即利己的,但这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并不是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10]在反驳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他提出,韩非的人性论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无善无恶的自然人性论。这种人性观是韩非继承和发展前期法家慎到和商鞅等关于人性“自为”、好利恶害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韩非人性自为自利简析

韩非思想产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下,礼乐崩坏,诸侯征伐不断。怎样使自己的国家富强,各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在学术上呈现了我国第一个思想文化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韩非的学说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乃至人类整体生存状态下形成的。众所周知韩非出生韩国贵族,师从荀子(儒家学派)。荀韩人性论既有相似的逻辑起点,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人们在研究韩非人性思想的时候,總是认为韩非师从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也必主张人性恶,从而将韩非的人性论打上人性恶的标签。这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且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但是本文却认为这不符合韩非人性思想的本意,曲解了韩非对人性的态度。

本文认为韩非子是一个人性无善无恶论者,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性自利自为论者而且这种特性是不可改变的。首先,在韩非的著作中没有一处对人性善恶的评价,他只是客观地描述人性,对产男产女、君臣的关系、王良爱马等社会现实的揭示,并没有对人性作出道德判断。再者,人性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社会性也是人的基本特征。在韩非的学说中,更多的是说人社会性丑陋的一面。他并没有探求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善恶产生的原因以及善恶的内在关系,而是巧妙的把人性客观地描述为自利自为,其旨在表明孔孟的仁义之道在大争之世是不合时宜,从而为其法治学说奠定理论基础,这才是韩非人性论含义的意义所在。

三、自为人性论的现代启示

人性不应仅仅包含有自然性的一面,且人性绝不是仅仅限于对物质的满足,在看到人性利己的同时亦应重视人之精神性(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追求,我们在社会中扮演两种角色即经济人和道德人。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人性的思考绝不是简单的善或恶或自私的判断,也许存在某种协调和统一。如何正确地看待“人”自身,人的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怎样判断动机是非善恶?从而怎样构建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这些一直是哲学反思的问题和伦理道德探索的范畴。

在性善论基础上建立的社会规则体系中,一直说的是个人怎样修养道德和立身治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强调行为主体的自律为核心,因为人之本性是为善的且向善的,因此要相信人是可以通过道德教化和道德自律来约束自身行为的。韩非讲的是人性自利自为观,刑法严酷且缺乏仁义之道,但按着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逻辑推理,韩非的法并不一定是恶法,体现了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消弭战乱,统一中国。韩非思想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人类文明遗留的一笔精神财富,对于当时社会而言是具有承前启后的进步作用,同样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如何构建规则(法治社会)无疑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怎样建立一个外部良序及内在和谐的社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熊十力.韩非子评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

[5]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6]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9]张申.韩非是性恶论者吗?[J].吉林师大学报,1979,(3).

[10]张申.再论韩非的伦理思想不是非道德主义[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2).

猜你喜欢
韩非引导理性
我说韩非(评论)
社会治理中的韩非思想方法论探讨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漫画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