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
摘 要:作为新型的公园类型,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城市乡土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型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展示生态文化景观方面独树一帜。以衡阳南湖生态公园为例,从功能分区、植物景观、服务设施三个方面,探讨基于生态文化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旨在为同类型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衡阳南湖;城市生态公园;文化
城市生态公园是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1]。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园类型,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生态保护已不是城市生态公园的唯一目标,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生态文化认同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衡阳南湖生态公园设计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文化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并从功能分区、植物配置、服务设施方面予以体现,旨在为同类型城市生态公园提供借鉴。
一、项目概况
南湖生态公园位于衡阳雁峰区,公园主体为跃进水库,东临荷花路,南临跃林路,西临高岭路,北临雨母路,距一环西路约700米,交通便利。规划用地面积73hm2,其中陆地面积约39 hm2,水域面积约43 hm2。
水体。本规划区域内水体较多,由过渡区、鱼塘区、水库水体等组成。基地北部水域较浅,南部水域较深。
山林。本规划区域是山林围合的山谷盆地,现状植被生长较好。特别是水杉林,已基本形成了场地区的林地骨架,易于改造与利用。
周边环境。东部为衡阳钢管厂用地,其余周边为村庄用地。
南湖生态公园是衡阳公共绿地系统中的城市公园,属于专项公园。
二、生态文化主题的确立
(一)以地脉为根基
南湖生态公园自然条件优越,水库蜿蜒曲折,穿越于丘陵之中,山水相间,风光无限,形成衡阳雁峰区独有的自然山水文化。水库周边分散的鱼塘面积约61.44亩,属于人工湿地地形,展现了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和生境,可形成生态公园特有的湿地文化。
(二)以地域文化为特色
衡阳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故雅称“雁城”。 不少文人墨客都题写了很多关于大雁的诗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范仲淹《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而大雁文化,是衡阳的一种精神,是一个地域活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坐标,是展示衡阳形象、凝聚衡阳力量、引领衡阳发展的一面旗帜。因此我们将大雁文化植入场地并赋予其多元化的意义,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又可以体现生态文化。
(三)以生态科普文化为主导
根据南湖特有的生态特征,延续场地的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展示南湖场地特有的场景、意境。从三个方面体现:其一,当地居民利用南湖形成的渔猎文化、住宅文化等;其二,以不同形式的解说牌和形象雕塑的设置展示科普教育;其三,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的文化结晶,如赞美南湖的诗词歌赋、书法字画等。
通过对南湖周边的地域文化研究,并结合南湖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水系,考虑与周边其他公园的差异化,在自然山水文化的基础上,以场地湿地文化、大雁文化、生态科普文化作为主题,形成南湖生态文化体验的主题,对原场地进行规划布局。
三、基于生态文化体验的规划路径
(一)规划理念
总体设计以生态保护、最小干预为目标,以景观设计结合地域文化和科普教育为特点,在总体的空间布局和设计上,力图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整个公园以自然、生态、人文作为主调,同时开发多样性的湿地体验和水上休闲活动,形成一个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闲游览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
(二)规划布局强化生态文化体验
南湖公园作为“城市的绿岛”,与周边空间联系紧密。为了使场地的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设计符合人们休闲、观光的需求,并增强人们对生态文化的体验。因此在功能布局上,南湖公园以跃进水库为中心,沿河岸空间进行布局,并规划五大功能区,即入口景观区、文化休闲区、湿地体验区、养生康乐区、户外运动区。
1.入口景觀区——雁来花香
主入口广场设置公园的北边,整体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的空间,以大雁的羽毛为元素,巧妙利用地形设计成椭圆形的广场,并结合管理建筑,使其成为绝佳的休息等待区,以衡阳大雁雕塑及诗词雕刻的形式、展示大雁文化,使其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从而增强公众参与性和地域文化认同感,让大雁文化成为衡阳的人文坐标。
2.文化休闲区——百鸟朝阳
文化休闲区位于基地中部西侧,区域地形丰富,划分为雁过留声、艺术部落、知渔水乡三个景观节点。雁过留声是在原有建筑场地上,以湘剧文化的戏台为原型,设计小型广场,人们可以在此进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艺术部落是将原有部分村落进行局部改造,建造小型展览馆,定期举办雁城书画、衡州珍奇文物等展览,让人们进一步体验衡阳的地域文化。知渔水乡是保留本区域内的一块鱼塘水域,并对其进行柔化处理,向人们展现渔民生产的真实生活状态,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鱼乡风情,参与体验各种捕鱼活动,并设置垂钓平台、渔家主题馆等各类辅助设施。
3.湿地体验区——湿地花语
湿地体验区是对基地北侧原有的水塘进行地形改造、水纹联通等景观建设,并营造出浅滩、溪流、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遵循湿地特色,将浓荫林地、绿草鱼塘、水生花卉、自然小径、湿地栈道等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并让人们领略自然的差异与共通之处,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营造春野有意、夏野有味,秋野有韵、冬野有致的四季湿地植被景观,并划分湿地花语、南湖故事、衡阳珍奇三个景观节点。
4.养生康乐区——养生福地
养生康乐区位于基地中部的东侧,分为探花闻香、花间品茗、康乐药香三个景观节点。探花闻香区域种植桂花、菊花、茶香月季、香菜、迭迭香等,设置小型芳香农场,人们可参与制作芳香美食,体验多元的生态文化。花间品茗是以衡阳藤茶为主的山茶科观赏及茶饮资源品种收集区域,种植藤茶、山茶、茶梅等品种植物,通过设计茶馆等景观构筑形式,辅助人们品茶、休闲、娱乐。康乐药香是开发药用植物观赏区,种植衡阳的丹皮、白芍等品种,具有观赏、普及人们的养生知识的功能。
5.户外运动区——雁舞花海
户外运动区位于基地的东南部。在原有轧钢厂处设置游船码头,利用水库水体的资源优势,设计观水、玩水、乐水等系列参与体验型项目和产品,开展各种富有娱乐性、健康环保的运动健身项目,如水上漂流、自行车运动等,让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场地水的生态文化。此区域有雁栖巢、有氧运动等景观节点。
(三)植物景观增强生态文化体验
根据南湖公园的植物资源和功能设置的特点,在植物生态学特征和群落特征的基础上,营造多种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植物景观,并将其分为观赏型植物群落、科普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以此增强湿地文化体验。
湿地花语属于观赏性植物群落,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进行种植模式创新,并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湿地植被景观,如春赏鸢尾、夏观荷花。这些植物或在岸边与岩石相配;或立在水中,伸手可及;或聚在路边,让人爱抚把玩。营造湿地意境,让人们领略自然的差异,树立和谐的自然观。
衡阳珍奇是科普型植物群落自然保护区,不仅为珍稀树种提供了优良的“基因库”,而且其本身就是一道美丽自然的风景,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古迹风景资源。它位于保护区内,应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干扰,主要展示衡阳珍稀树种,比如楠木、香果树、伯乐树、蓖子三尖杉、金钱松、伞花木等树种。让人们认识学习有关珍稀植物的知识,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以此体现湿地生态文化。
养生康乐区是以保健型植物群落为主的,植物的色彩和形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从而达到镇静、清爽、调养的效果;植物的芬芳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有杀菌、治疗失眠的效果,如含笑、桂花、广玉兰、栀子等,均能释放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
(四)服务设施丰富生态文化体验
1.基础设施的生态技术运用
南湖生态公园在设计中加强了蓄洪防汗、净化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恢复与景观和场所塑造的结合建设,并运用了一些生态技术,如水循环再利用、地表水采集、太阳能采集、绿色环保材料等。例如在湿地体验区设置开放的湿地汤床系统,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效果,展示湿地水质净化功能;在景观建筑设计中采用高性能、多功能、低能耗、低资源等生态材料,实现整个场地的生态化发展;充分发挥生命材料在公园建设中的功用,在坡度不大的情况下,使用树桩、捆柴的植被材料形成柔性的生态护坡。通过设置解说牌,把隐形生态文化层面的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生态美学景观,让复杂的自然过程可见且容易理解。
2.景观设施融入地生态文化
通过对南湖生态公园的调研,从场地原型中提取一些形态符号,并将其运用到整个景观设施中。利用仿生形态对南湖的生物形态进行模仿、抽象和变形,在局部和特定的景观意境中设计一些动物雕塑、硬质景观、建筑小品等人工性较强的景观元素,如“雁过留声”的大雁雕塑、“渔舟唱晚”的船只和竹篓。利用自然曲线形態设计坐凳、灯具、指示牌等景观设施,这种符号意义的设计从细节方面将自然显露出来,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丰富人们的生态文化体验。
四、结语
城市生态公园作为新兴起的公园类型,应该表达出与其生态内涵相一致的文化,能够为人所理解和接受,并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本文以衡阳南湖公园为例,探讨了其生态文化体验植入规划的手法和策略。基于生态文化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应该以自身资源为基础,融入场地特色和地域特色、从功能布局、植物配置、服务设施等多方面,增强和渲染生态文化体验,给人们以潜在的文化熏陶和直观的美学享受。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9-80.
[2]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3]张曼胤,崔丽娟.湿地公园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292-296.
[4]降魏.基于文化体验的度假村规划探讨[J].山西建筑,2013,(02).
作者单位: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