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视野下的萧红文学

2017-05-09 08:56李雯婧
速读·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萧红

摘 要:左翼文学作为进步民主人士的文艺宣传工具,其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萧红作为其中的一位左翼作家其作品带有明显的左翼倾向,本文从左翼文学对萧红的影响入手对左翼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左翼文学对萧红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萧红与左翼思想的关系以及萧红作品中左翼文学精神的体现,最后对萧红独特的左翼文学特征进行的剖析,以此阐明左翼文学视野下萧红文学的重要意义,笔者仅以此文作为借鉴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左翼文学;萧红;文学观念

左翼文学作为一种起于二十世纪我国现代思想转型的过程的思潮,其是一种用政治的思想去解释历史社会发展形式文化现象,更是当时阶级斗争和对立的表现。而萧红作为左翼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思想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话题,而本文力图在左翼文学的视野下审视萧红的文学,以期有新的探索和发现。

一、左翼文学对于萧红的影响

(一)左翼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左翼文学作为当时民主进步力量的有力斗争武器,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产生,对革命力量的壮大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其形成和发展约经过了以下的过程:一是,三十年代阶级矛盾尖锐的时刻,左翼文学积极地为底层民众代言,反映了历史现实性。二是,从一九四九年以后,左翼文学不再是以前的百姓属性,而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框架占据了主要地位,其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对象。三是,去除左翼化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左翼文学开始了去除左的思潮阶段,不断形成新的文学价值观和百花齐放的文学理念。四是,九十年代以来,新左翼文学的出现,其以底层写作为基点反映时代特点。

萧红的文学来自二十世纪二十末,此时中国文学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认为人民才能改变历史的文学观念作家,其主张同情和支持底层人民和受压迫的阶级。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挺身而出为底层人民获得话语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延续了五四运动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强调生活和文学的密切关系。在爱国民主人士受到迫害时,左翼文学积极倡导革命的精神,为民主力量的崛起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左翼文学对萧红的影响

一九三三年萧红受到东北爱国军民抗日情绪的影响,开始了左翼文学创作,其思想上受到当时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

同时,萧红深处社会底层,对于底层人民的困难深有了解,其思想上已经有了对当时黑暗政府的憎恨和对底层人民的无限同情。这一点从其早期的两部作品《跋涉》和《桥》里看到,其底层压迫和贫富差距越来越惊醒人们。同时,其也受到丁玲等爱国作家进步文学思想的影响,为其树立左翼文学旗帜创造了条件。

二、萧红作品中左翼文学精神的体现

(一)萧红作品成长时期的左翼体现

萧红在此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数是刻画阶级底层的百姓艰难境遇,如:《广告副手》、《夜风》、《哑老人》、《看风筝》、《弃儿》、《王阿嫂之死》等都是萧红反映底层受压迫、受剥削人民反抗与觉醒的作品。《弃儿》里,芹的遭遇揭露了那个时代,悲惨的境遇,孩子成为累赘,儿女私情不合时宜,这就向大家指出了向“左”转的创作理念。小说《夜风》则向我们展示了以长青为代表人物的雇农阶层的思想历程,他们努力的工作,却受尽了地主的盘剥,可是当地主家有难时,为了自保给他们发放枪支替地主卖命,这些雇农却欢欣鼓舞地要为地主尽孝尽忠,萧红通过文章表达了其对于这些雇农的同情,以及对其身上的奴役性和是非难分愚昧的劣根性的批评。《王阿嫂的死》、《看风筝》作品里面对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有了深刻的描写,更是用左翼的视角审视了当时中国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

由此可见,萧红在选材和感情基调方面都散发着浓烈的阶级革命的意识,刻画的受压迫阶层由忍受到醒悟再到反抗的进步思想观。

(二)萧红作品成熟时期的左翼体现

萧红此时期的作品在描写底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时,将更多的侧重点转向了国民性的发掘,并对其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尤其是其身居香港的时候,背井离乡、身负病痛,突出了其对故乡的怀念。《小城三月》、《后花园》、《呼兰河传》等这些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真实的写照。以萧红的作品《马伯乐》为例,这部作品就是通过对时态的冷静思考和巧妙的讽刺,体现了左翼文学的思想,其马伯乐在逃亡的一路上,展现了很多人物,谄媚的、投机商、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等都揭露了时局下丑陋的人性。《呼兰河传》作为一篇反映东北文化的作品,其中很多情节都表露出萧红对国民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同時,用左翼的思想号召大家振兴民族,扭转民族危亡的信念。此时期,作者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深刻反思,其文学造诣已经走入成熟。

三、萧红独特的左翼文学特征

(一)创作上的独特性

萧红的文学作品在创造内容与风格上拥有着自己独特性,首先在小说方面,其散文化特征的小说文本最为明显。这就让其左翼文学作品在意境与表达上有了全新的特征。《呼兰河传》里萧红借散文化的小说形式,展现了深刻的含义,其中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国民麻木的原因,那就是贪生怕死,这也是男逆来顺受的民族劣根性的表现,进一步挖掘了这一劣根性并指出其是阻碍民族强大的主因,同时,发出了号召民族团结,殊死为国的意愿。

《后花园》也是具有这种独特性,其运用散文化的形式刻画了磨倌冯歪嘴子的单恋邻家姑娘的故事,整个小说充满日常生活散文般的色彩。《旷野的呼喊》也是运用同样的手法,刻画了陈家的儿子革命的故事。《朦胧的期待》更是这种手法的代表,其李妈的琐碎劳作散步般地还原了当时社会百姓的苦难。此种形式在文学审美方面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左翼文学作品的政治宣传特性,完善了左翼其他作品抛弃艺术审美的不足,将活力注入了左翼文学中,使其拥有了审美的因素。在文体方面萧红以散文当做小说来写,别具一格开辟了散文化小说的新途径。

(二)女性立场经验的独特性

作为女性作家,其基于性别经验和性别立场创作的作品带有了女性的表达方式和体验形式去推进左翼文学的写作,这是有别于丁玲、冰心等女作家的地方。《生死场》里的王婆用她那女性脆弱的肩膀担负起了民族的重担,它为救国投奔义勇军,为国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这响亮地告诉了大家,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不光男人需要站出来,女人也一样可以,小说刻画了女性坚韧的一面。

萧红的作品常常以女性独特的细腻的感受来描绘女性的活动与社会的主题,虽然政治发言和民族危亡常常打击着她的女性感受和女性意识。《牛车上》这部作品里的五云嫂作为一名困苦中跋涉的女性,她的困苦来自战争,这场战争让百姓生活在危险和惊慌中,战争让女人们有了双重的危机,更让女性没法寻找生路没法寻找爱。萧红笔下的女性在缺乏爱情和艰难谋生的情况下无望地生活,这也突出了萧红对于女性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不过,萧红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身为一位女性作家的本我立场,这就让萧红的文学写作视野相比同时期的其他左翼代表作者更为细腻和精深。她的作品刻画的主题思想也尤为深刻。《生死场》里不但写了农妇如同牲口一样活的愚昧和麻木,也刻画了这些女性刚烈地爱国精神和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

萧红作为一名从东北黑土地长大的女作家,其创作从开始的反抗压迫、同情社会底层,到运用自己独特的散文化小说风格刻画民族危亡和爱国情怀,整个过程用独到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社会和时代的最强音,其虽然从没有加入过左翼组织,但其作品绝不逊色于任何左翼作家的作品。

此外,萧红文学作品从前期的朦胧革命意识与阶级压迫的作品到后期的希望通过改造社会国民性的左翼视角的转换,体现了萧红文学作品的全新左翼文学精神,而从艺术特点上看,其作品带有浓烈的个性特征,散发着对于自由民主强烈的追求与横溢的文学天赋,此外,女性的敏锐直觉和经验又给了她新的魅力,其作品冲淡了政治左翼文学的轻文学美感性的特点,不但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灵距离,还深刻塑造了许多人们熟知的角色。

综上所述,萧红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左翼团体,也没有明确左翼的口号,但其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将还是代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趋势,其文学无论题材,还是形式都可以视为是对于左翼文学的一种内容丰富和外延的延伸。在左翼文学的视野下,萧红文学一改此前左翼文学的模式化、教条化、概念化和抽象空洞的特点,以女性的角度和散文化小说的特色,为广大读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左翼文学之路,这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史重要的一个进步,也对于当时政治环境和民众觉悟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在左翼文学的视野下,萧红文学以其独到的文学性和巧妙的表达,刻画了许许多多典型的文学形象,这对于左翼文学的推广和当时国民性的塑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萧红文学作为左翼文学一支独特的力量,为左翼文学在历史舞台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非常醒目的效果。萧红作为一名黑土地长大的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在社会思想进步和民族性、国民性反思上都有重要的价值,其更是給左翼文学历史留下了让人难忘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姜志军.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丁艳昭.萧红一一萧萧落红情依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3]钱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钟耀群.端木与萧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5]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8.

[6]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M].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

作者简介:

李雯婧(1983.10~),女,籍贯:四川德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女性作家间的互文架构与阐释
萧红致萧军信札:北京匡时拍卖价64.4万元
再也没有响起的琴声
萧红的遗憾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留得红楼与他人
萧红为什么这样红
端木蕻良被“负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