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模型的内生因素及评议

2017-05-09 07:30陈润赵鑫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知识积累人力资本

陈润 赵鑫

摘要: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回答什么是长期增长的源泉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似乎都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技术进步,对于技术进步背后的理论逻辑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R&D、知识、新思想等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框架,认为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的知识积累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并影响其他要素也产生收益递增,打破了新古典主义认为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的假定。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给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方面和现实世界的发展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和认识。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新增长理论出现以来的研究文献进行的综述和评价,最后对新增长理论对经济学理论所做出的贡献等方面做出了一个简单评述。

关键词:新增长理论;知识积累;R&D;人力资本;劳动分工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外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经济增长核算的结果逐渐暴露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Solow模型能够和一般均衡兼容,但是必须放弃报酬递增。Cass-Koopmans-Ramsey模型仍不能解释知识积累、教育和人力资本对增长的贡献。诸多学者致力于内生化决定技术的某些因素,以弥补模型缺陷。新增长理论分析了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认为技术是内生变量。其研究基本可以概括为四种思路:(1)以AK模型为代表的知识积累模型,这类模型将资本积累代表知识水平将技术进步内生化;(2)以R&D模型为代表,认为人力资本R&D部门的投入决定技术进步;(3)以ED模型为代表的劳动分工演进模型;(4)将其他因素内生化的模型。

一、 知识积累模型

1. Arrow 模型。Arrow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于经济系统,首次对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做了尝试。他关于干中学的经济思想成为Lucas模型和Romer模型的思想来源,对知识和经濟增长的分析有开创性意义。Arrow(1962)提出了生产率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源于企业的不断生产和投资,技术进步是源于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是工人们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的。生产经验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它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著名的“干中学(learning-by-doing)”。

2. Sheshinski 模型。Sheshinski(1967)对阿罗模型进行了扩展,把知识作为投入要素加入到模型分析,由于知识的非竞争性,因此存在外溢效应,使得经济具有收益递增的性质,同时竞争性均衡也是存在的,因此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新的增长模型,并使得技术进步内生化。

3. Romer知识溢出模型。Romer(1986)对阿罗模型进一步扩展,得到知识溢出模型。他指出各种要素投入诸如劳动、资本(甚至无形资产)的增长率并不足以解释国民产出的长期增长。他认为如果存在外部性、知识产出的报酬递增和知识本身的报酬递减,则长期经济增长和竞争性均衡可以并存。Romer证明了在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可以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增长路径,为内生增长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基准。

其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酌c=c,c=(1-?兹)(f(L)-Lf(L)′-?啄-?籽),k=f(L)k-?啄k-c

可以证明,此模型与AK模型具有不变的稳态增长率:

?酌c=?酌k=1/?兹(f(L)-Lf(L)′-?啄-?籽)

稳态增长率依赖于生产函数中的参数L和家庭消费偏好参数?籽和储蓄偏好?兹,因此本模型内生化了,并且经济增长具有规模效应。

二、 R&D、人力资本及相关模型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经济学界发现,总产出比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快,有的学者这个“剩余项”归为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的根源仍然不明确。诸多经济学家开始解释这种现象,如Schultz指出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造成收益递增,从而促进了经济长期增长。丹尼森(1967)通过实证经验分析得出美国由于提高劳动力质量和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了长期经济增长。Uzawa(1965)认为经济中存在生产和教育两部门,教育部门从事思想生产,并由此产生技术进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种模型。

1. Romer三部门模型。Romer(1990)建立(R&D)、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增长模型,重点强调了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他认为经济体中存在最终产品生产、中间品创新和中间品生产三个部门。Romer证明由于创新部门生产力的提高会增加经济增长率,该模型的经济增长同样具有规模效应,经济增长率会随劳动数量增加而增加,储蓄率增加也会提高经济增长率。他构造了一个关于技术创新的比较完整的有效理论,通过专业化或差异化以及通过研究溢出效应来避免人均产出的收益递减,从而达到经济增长内生化。

2.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及其追随者。Lucas(1988)采用Schultz和Becker的研究思路,对Uzawa模型作出修正,把人力资本内生模型化,认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是这种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他假定个体决定时间配置,以达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化。假定劳动是同质的,且劳动数量为L(t),每个劳动者投入u(t)份额的劳动时间用于生产,1-u(t)份额进行人力资本生产,且每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h(t)是同质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具有外部性,用ha(t)来表示。总生产函数为:

Y=AK(t)?茁[u(t)h(t)L(t)]1-?茁ha(t)?酌,A为技术水平,若?酌>0则,个人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生产函数以?酌为参数规模报酬递增。若?酌=0,该模型同样具有内生增长。

当h(t)与ha(t)一致时,此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人均资本和人均消费的增长率为:

?酌k=?酌c=(1-?茁+?酌)(?啄-?籽+?姿)/(?滓-?滓?茁+?滓?酌-?酌)

由此可知,稳态增长率受生产函数参数?茁,?酌以及消费偏好参数?籽和储蓄偏好参数?滓。当?酌=0,即不存在外部性时,该模型仍可以使经济增长内生化。Lucas(1993)通过考虑行为人的异质性,描述工人在不同寿命产品的生产间的分配,假定工人的分配是稳定的,采用带有干中学机制和持续创新的技术,强调劳动和学习效应对人力资本产生的积累作用。同时为生产新产品,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将加深。Stokey(1991)根据Lucas的贡献,引入工人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的相互关系,利用工人在生产过程之前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来定义工人的异质性。行为人通过投入时间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自动决定了经济体系内部知识总量的增长。这些工作解释了国际贸易在决定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和产品生产模式方面所起到的主导作用。Lipsey and Carlaw(2002)以技术影响长期增长的历史证据和事实为基础,提出一个由通用技术驱动的增长模型。

3. R&D相关模型。Grossman 和Helpman(1991)提出消费品品种增加模型,认为增加消费品品种数量也能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最终提高经济增长。随后二人又提出了消费品质量升级的增长模型,把固定商品组合的平均质量和经济增长相结合,认为产品质量升级是市场主体不断技术创新以追求最大化利润的结果。认为这种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Barro和Sala-i-Martin(1995)假定中间部门的专利保护有期限限定,所以在专利保护期之内的中间产品是垄断的,而在专利保护期之外的中间产品是竞争性的。他们认为,从整个经济来看,技术创新的收益永远存在,而对于私人研发者来说,这种收益只是暂时的,私人收益的降低使得厂商研发动力降低,技术进步速度减缓。结论便是专利保护期限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增长。Sala-i-Martin 随后对R&D实行补贴方面提出了新的意见,认为尽管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以提高R&D的作用也非常有限,政府直接补贴购买新技术可能比直接补贴R&D更为有效。Aghion 和Howitt(1992)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破坏模型,阐述了创造性破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厂商垂直创新。该模型把同质产品扩大到异质性产品,并把技术的扩散效应放大到整个经济体系。此模型提供了重复性质量创新的一个动态的、一般均衡的初始分析框架,对持续技术进步的结构和制度决定因素的研究提供了许多见解。

三、 劳动分工内生化模型

在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很少被提及,很大原因是由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无法在技术上数量化以进行测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 Becker,Murphy,Rosen,Barro ,Sala-i-Martin以及楊小凯Borland等人分别从数量上测度专业化程度的方法,而且分析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决定机制。

1. 家庭内部分工模型。Becker(1981)探讨了家庭内部分工问题,他认为专业化可以节省学习费用以更多地投资于专业化人力资本,因此个人从主观上有选择专业化分工的倾向。Becker第一次将分工分析数学模型化。Rosen(1983)通过比较优势来解释经济主体如何进行专业化水平决策。他认为当技术互补性的专业化效益超过社会互补性产生的专业化效益时,此时应选择非专业化。

2. 杨小凯—博兰特模型。杨小凯继承了Young关于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思想,把劳动分工与交易成本相结合,从微观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假定市场上存在m个生产—消费者和m种商品,t期的商品i的自给自足数量为xit,销售数量xsit,购买数量为xdit,商品的运输损耗为1-Kt,t期的实际商品消费量为xdit+Ktxdit,Kt代表交易效率,是nt的递减函数,Kt=k/nt,其中k为常数,01,Lit=■litdt,■lit=1,0?燮lit?燮1,i=1,2,…,m;Lit代表截止到t期的生产商品i所积累的劳动总量,代表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a为参数,代表规模报酬递增,lit代表t期的生产商品i的劳动数量。由此杨小凯得出以下命题:第一,市场主体不会只购买并销售同一种商品,最多销售一种产品(如果有的话),除非用于消费品的生产需要,否则不会生产中间产品。第二,如果经济出于均衡状态,那么市场中将有m种商品,每种消费品只有唯一的销售者。他认为劳动分工的深化增大了交易成本,劳动分工虽然使得报酬递增,但也受交易成本的限制,他把劳动分工和制度相结合,认为必须对交易方式进行改革,降低交易成本以促进劳动分工的演进。杨小凯-博兰特模型以严密的数学进行阐述,生动地描述了劳动分工和市场范围互为因果的关系。

Becker和Murphy(1992)认为Yang-Borland模型忽略了一般知识及其外溢效应,他们认为随着分工演进和专业不断深化,对于拥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来说,分工更大程度上受生产流程中协调成本的限制。他们还指出知识积累和分工水平相互提升,市场与价格机制越完善,协调成本就会越低,人们就越多投资知识和专业化,并促进分工演进。

四、 其他因素内生化模型

1. 人口变动内生化模型。Becker、Murphy和Tamura (1990)把人力资本和生育率和经济增长相联系,把生育率内生化构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们认为人力资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产出,并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新知识的生产。生育率和人力资本收益都是内生变量,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函数。人力资本存量与生育率呈负相关,与人力资本的收益呈正相关。

2. 政府支出内生化模型。Barro(1990)Barro和Sala-i-Martin(1992)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只能纳入分析框架,把政府支出内生化,创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支出来刺激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Barro和Sala-i-Martin把政府支出作为私人的经济活动,消除了收益递减。针对公共服务的不同种类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国别差异。Caplupos(2000)构建了一个内生模型,他们认为是政府扩大对公共教育支出会导致人力资本积累的提高,阐述了通过支持教育的政策能够提高增长率,用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政府支出是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3. 制度因素内生化模型。Acemoglu(2004)将制度因素内生化于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对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从经验和理论上通过案例进行了扩展。此模型由六个命题组成分别是:(1)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增长;(2)政治力量占优势的利益集团能够选择最有利的政治经济制度;(3)政治力量占优势的利益集团只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经济制度选择政治制度,经济效率只是制度选择的附带产物;(4)t期的政治制度决定t期的政治力量,政治力量是内生的;(5)实际政治力量由社会群体的团结程度以及其对经济资源的支配状况所决定;(6)政治制度是由政治力量博弈决定的一个内生变量,政治制度决定一国的制度结构,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资源分配,最终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五、 新经济增长理论评议

1. 新增长理论的贡献。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将技术进步纳入模型分析使之内生化。它认为的经济增长根源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则源于由劳动分工引起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进一步地认为国际贸易同样是作为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存在“外溢效应”,这使得使贸易双方都受益。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没有外生技術进步时,人均产出趋于稳态,但各国实际情况和理论明显不一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此缺乏解释。新经济增长理论修订并且发展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表现在:人均产出可以持续增长,增长率、资本收益率等可能单调递增,国家间的人均产出不一定趋同,并把技术内生化,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等政策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它认为的经济增长根源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则源于由劳动分工引起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新增长理论分析了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认为技术是经济系统内部的一个变量。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同资本和劳动一样,知识也是一个内生于经济系统内部的生产要素,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生产率,会不断地增加知识积累。

2. 新增长理论的不足。新增长理论并没有一个使大部分经济学家共同接受的统一的标准分析框架和模型。这些模型都是或者各自从自己的分析角度和框架出发得出一个侧片或者片面的结论,或者是将所有要素融合在一起来解释经济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为实证分析和现实经验研究提供思想上的帮助。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数据进行检验,发现条件收敛确实存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却无法解释跨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异。Solow认为内生增长理论只是放弃了收益递减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视作多马模型的回归。内生增长理论采用了一些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损害了模型的普适性,削弱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

内生增长理论其实和新古典一样,并没有在生产理论上取得突破,仍然采用一次齐次生产函数,都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而经济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不可能足以分析现实世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这种分析方法提出批评和责难,演化经济理论逐步跃上经济学分析的舞台,它继承了马歇尔、Young、熊彼特、卡尔多等经济学家关于创新和收益递增的思想,同时吸收分子生物学、混沌理论等最新成果,给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虽然新增长理论存在不少局限,但它却为人们分析探讨长期增长提供了很多思路,对经济理论和现实世界也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rrow, Kenneth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by-Doing, RES,1962,(29):155-173.

[2] Sheshinski,E.Tests of the Learning-by-doing Hypothesis R.E.S,1967,(49):568-578.

[3] Romer, 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PE,1986,(94):1002-1037.

[4] Romer, 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 ng, JPE,1990,(98):71-102.

[5] Lucas, 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E,1988,(22):3-42.

[6] Stokey, Human Capital,Product Quality and G- rowth,QJE,199,(106):587-616.

[7] 巴罗,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陈润(1985-),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赵鑫(1988-),男,汉族,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与投资。

收稿日期:2017-03-12。

猜你喜欢
知识积累人力资本
重视初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视初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四点总结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