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廓街东孜苏藏式四合院建筑的历史变迁
——以八廓街东孜苏帕拉南院为例

2017-05-09 17:07尼玛仓觉
西藏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帕拉贵族变迁

尼玛仓觉

浅谈八廓街东孜苏藏式四合院建筑的历史变迁
——以八廓街东孜苏帕拉南院为例

尼玛仓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藏族传统四合院在其变迁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功能演变及建筑区域的变化,通过藏式四合院的变迁可以基本阐述拉萨古城区的社会功能演变。因此本文从建筑功能演变的视角出发,以八廓街东孜苏帕拉南院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功能及其发展演变,旨在通过本文对藏族传统四合院所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的梳理。

藏式四合院;帕拉南院;历史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藏族传统四合院在其变迁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功能演变及建筑区域的变化,通过藏式四合院的变迁可以基本阐述拉萨古城区社会功能的演变。特别是现存于拉萨老城区的藏式四合院,其无论从布局、结构,以及色彩和装饰风格等方面均能体现出政教合一政治制度中宗教至上的理念,以及藏式四合院在历史变迁中结构功能的演变。本文以文化人类学功能演变的视角,采用民族志的方法来对八廓街东孜苏帕拉南院的功能演变及所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贵族阶级的初步形成

贵族作为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纵观古今中外只要有阶级,就有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进程具有辅助作用的贵族,因此它具有普遍性。而任何事物都具有最初的形成、中间的发展再到最后灭亡的客观规律性,因此西藏贵族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亦莫能外,其历经沧桑巨变。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对贵族阶级初步形成时期的相关内容所知甚少。但根据西藏历史发展的脉络,其形成的渊源应可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之时。

(一)贵族形成的历史

1、西藏贵族的初步形成,贵族作为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自吐蕃王朝建立之始就存在于西藏社会。诸如达扎、没卢氏、噶尔氏等贵族家庭。在王国分崩离析,佛法遍弘蕃地之后消声遗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显贵家族。

2、萨迦及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时期,随着庄园的出现贵族在西藏历史上再次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各种政教事务中。而当时的贵族只有寥寥数家,比如拉加里、朵喀、吞巴等。

3、在西藏“贵族”一词大量运用于日常社会的的各个方面始于17世纪中叶,自1642年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后,“五世达赖喇嘛等上层统治者为了消除卫藏地区贵族世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社会基础,以承认他们的基本庄园由他们的子孙世袭,并让他们本人和子孙世世代代在拉萨居官为条件,让他们以贵族身份居住在拉萨,交出他们原由他们管辖的庄园,贵拉萨地方管辖。”再根据各贵族势力在格鲁派夺取政权过程中的表现及功勋之大小,封赐土地、农民等。根据相关资料,当时封赐庄园的贵族达175家。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贵族这一阶级社会的产物在甘丹颇章时期走向了较为完善的阶段。其贵族主要来源于吐蕃王室和大臣的后裔及各地酋长的后裔;元、明、清历代中央政府敕封的公爵、土司的后裔;历代达赖喇嘛封的贵族;班禅额尔德尼的家属和班禅“拉章”所辖的后藏贵族以及萨迦法王等呼图克图的家属及其所属官员等五个部分。

(二)代表性贵族宅院

随着贵族阶级的产生,贵族宅院不仅作为其日常起居的重要地点,同时也是贵族阶级经济力量,社会权威的重要载体及表现,特别是贵族府邸的名称是其名望的另一种表现。贵族府邸的命名主要是依据贵族在乡下庄园的名字来命名,该种命名方式占了大多数;另一类是按照贵族家乡的名字命名,如十三世达赖家族府邸—郎顿,十四世达赖家族府邸—达孜等。这些贵族府邸的名称后来则演变成了象征贵族等级的高级姓氏。下文对当时在西藏历史及其代表性的贵族家庭进行简单的叙述。按照藏族著名学者次仁央宗的《西藏贵族世家》一书中关于贵族划分以领地大小为中心的财富拥有状况和因官爵而得到的权势大小为标准,可将贵族府邸分为四类:

1、亚谿贵族府邸,“亚谿贵族府邸”系达赖喇嘛家族,等级最高。亚谿家族自1729年七世达赖喇嘛的府邸—桑珠颇章后除九世达赖喇嘛以外的历代达赖喇嘛都有亚谿。它是佛教传入西藏的最直接的产物,因为佛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西藏的社会结构,更改变了人的思维形态亚谿的出现不仅是藏族社会对宗教核心人物的一种推崇,同时也体现了达赖喇嘛及其家族在世俗贵族体系中获得优越尊崇的地位。

2、第本贵族府邸,“第本贵族”是吐蕃时期著名大臣的后裔形成的家族,对于西藏贵族来讲,承认第本家族始终具有的是高贵的血统,是其一贯的认识。因此第本家族的后继者们便在祖先已定的这种墨守成规的活法视为一种遗产,在继承这种遗产的同是第本贵族的后继者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报复和虚荣心。然而在现实利益为纽带的贵族社会里不仅要继承遗产,还得展示个人的优点和能力,才能立足于贵族社会实现已得利益巩固和发展。而它的地位仅次于亚谿贵族。这类府邸留传至今的有拉让宁巴和帕拉两家。

3、米扎贵族府邸,西藏贵族等级中米扎家族位于第三。成为米扎家族的唯一条件就是其家族中曾经或是当时有成员在噶厦任噶伦一职。然而当时在西藏称之为噶伦的有三十多家。至今府邸仍存在有夏扎、盘雪、邦达仓、贵桑孜等贵族府邸。

4、一般贵族府邸,即中小贵族,等级最低。这类贵族府邸实例有吉麦、布唐两例。

上述四类贵族府邸由于贵族们在当时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贵族府邸及其建筑规模、装饰、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本文拟从帕拉宅院作为切入点贵族四合院的历史变迁进行简要的梳理。

二、帕拉宅院介绍

帕拉家族作为当时五大第本家族(多仁、拉让宁巴、热喀夏、帕拉、拉嘉日)之一,在当时的贵族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虽然第本一词在字面意义上是一个不确定的较为模糊的概念,但是由于它高贵的血统在当时的西藏贵族社会中除了达赖喇嘛世家—亚谿外其享有无人能及的特殊荣誉。

(一)帕拉家族历史

帕拉家族是拥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家族。根据《口述西藏十大家族》中帕拉罗布次仁的口述记载:帕拉家族祖先身世尽管存在几种不同的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帕拉”一词是由于其祖先在不丹帕觉拉康当过僧人而得名的。后因不丹内乱变迁到西藏,并率扎日活佛等五百丁返藏有功,西藏地方政府将江孜重孜沙鲁地方作为薪俸封赐给帕拉家族。在此基础上帕拉家族逐步发展并步入近代西藏的十二大贵族行列。(详见表一)纵观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我们可以发现帕拉家族在旧西藏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其家族中在噶下政府内部担任孜本、代本、卓尼钦姆、直至噶伦的人员不少,先后有5人担任过噶伦一职,总管西藏行政事务。因此可以说帕拉家族在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教影响力。

表1:拉萨老城区贵族府邸概况

1、家族成员谱系

2、帕拉家族所属庄园

帕拉家族作为当时西藏五大底本家族之一,其主庄园为位于日喀则江孜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的帕拉庄园。并在1793年左右帕拉丹增南杰在西藏地方政府任职噶伦一职时,在拉萨建立贵族府邸。到十九世纪末帕拉家族发展到除了这两座代表性的庄园外,在江孜县、拉萨、白朗县、亚东县、山南等地区拥有37座庄园,1.5余亩土地,12个牧场。14000余头(只)牲畜,3000多名农奴。本次笔者调查的重点是位于拉萨老城区的帕拉南院,其余庄园及府邸在此不做详细阐述。

(二)帕拉南北西院简述

据调查得知帕拉家族在拉萨的府邸大致可分为南西北三院,其中帕拉南院主要是帕拉小姐的卧室、佣人居住区以及马厩、储藏室等四部分构成,其北院为家族佛堂及少爷卧室,帕拉西院以老爷和夫人的卧室为主的空间分布。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规划的影响,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帕拉南院,故笔者将以此做为重点进行阐述。

在对帕拉南院进行系统阐述之前,有必要对西藏传统的建筑尺寸的衡量标准进行介绍,在西藏地方以有屋顶的四壁以内的空间为“间”,并以柱子数量为衡量标准。超过三根柱子的房间称之为“厅”、“堂”、“殿”等。室内无柱的房间称之为“半间”。根据柱子的多少,可以判断房间的重要程度。无柱的房间只有厕所和部分储藏室。根据实地调查及结合相关文史资料得知,帕拉南院尺寸布局及其社会功能具体内容如下:

1、小姐卧室:帕拉家族的小姐卧室跟一般贵族府邸的布局一样,是以两柱间距的较小房子,这种房屋尺寸的选择不是因为其经济条件的局限,而是由于拉萨气候较寒冷的原因,是为了保持适宜的温度而设置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该卧室已改为居民佛堂。

2、佣人居住区:在一般贵族府邸中佣人居住区地处东西部或南部廊房处,以便更好地伺候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主人们。现佣人居住区已改为某居民的卧室。

3、马厩:为牲畜驮运方便,贵族府邸无论是柱子高度还是梁的跨度,均为2m左右。而原帕拉家族的马厩现已改为居民大院。

4、储藏室:据当地居民回忆,地处帕拉南院的南北交接处,是以“以墙代柱”的形式建立而成。由于箭窗式窗户,故通风及光彩效果不佳,适合存储物资,因此其说法较为可信。主要存储的物资有粮食、酥油、毛皮等。现已改为某客栈。

5、北面公共区域:改区域为整个帕拉家族的公共区域,现今改造为某客栈。

6、西面公共区域:该区域为帕拉南北院的接壤处,现今改造为餐饮处。

(二)帕拉南院住户变迁

据调查帕拉南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功能及建筑区域的变化,通过帕拉南院的变迁可以基本阐述拉萨古城区的社会功能演变。

1、解放前住户简介及宅院功能

在1793年左右帕拉丹增南杰在西藏地方政府任职噶伦一职时,在拉萨建立贵族府邸。其担负着帕拉家族在拉萨的人物居住、储藏物品,办公娱乐及进行其他活动的空间场所。而帕拉南院其主要用于小姐的卧室、佣人居住区以及马厩、储藏室等,帕拉家族的成员一直居住在此院落到1959年。

2、解放后住户简介及宅院功能

解放后帕拉宅院规划为古城建设,逐渐变成现今的南北西院的分布。西北院以政府分配的形式给予居民居住,其居民大致身份为贫下中农以及平反后帕拉贵族后裔。但唯独不同的是南院以公房的形式分租给居民作为群居院落,其居民大致为拉萨周边的贫下中农,当时居住在南院居民有18户,人口总数大致为90口。在1986年应当时社会需求分配,由拉萨规划局出面改为吉日派出所,新建了如今靠北的四层楼建筑,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左右。据采访当时的有关人士回忆:吉日派出所是在南院的旧址上进行建造的,其功能演变为集拘留、办公等为一体的政府办公场所。

3、现今住户简介及宅院功能

帕拉南院于1989年由昌都贡觉某商人购入变为私房。从1989至2014年作为私宅大院租赁给十户人家,居民分别来自山南、日喀则、昌都、安多、回族等商人。主要经营的有个体小作坊,倒卖古玩、日常服饰等。自2014年起帕拉南院整修后其改为居民客栈--白鹿客栈。在帕拉南院的整个历史变迁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地发生变化,顺应时代潮流作为八廓古居历史的缩影,向我们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藏式四合院的历史变迁。

三、传统文化文化对宅院建筑的影响及其文化内涵

(一)传统文化对宅院建筑的影响

1、宗教影响:

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吐蕃,西藏社会面临着一次思想大革命。在宗教扩散的基础上,思维方式的逐渐改变,使西藏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境域。而这种文化形态对西藏的建筑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贵族四合院,虽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为主要的是宗教文化的强势渗透。不管是原始信仰、苯教,还是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深入到西藏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在西藏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藏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宗教文化为组织建筑形式、建筑空间等建筑设计的主客观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传统建筑的构建思想,笔者将这种思想以宗教文化对建筑选址的导向性和宗教文化之自然生态观念等方面进行阐述。

拉萨古城区本是以大昭寺等寺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位于古城区的各贵族府邸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在建筑上的体现。坐落在八廓街的各贵族府邸都以大昭寺为中心修建的,其屋门朝向大昭寺,以表对佛的虔诚和向往。因此宗教文化对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选址具有导向性作用。

2、色彩审美影响

宗教在西藏社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西藏的民俗文化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宗教文化的冲击下藏族人的色彩审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这种具有宗教冲击下的色彩审美在建筑设计上充分的体现,据笔者田野调查得知拉萨传统的建筑以白色为底色再涂抹黑色和红色带的习俗来源虽说法不一,但它体现的仍是宗教文化的强势渗透。其所含寓意如下:

白色:一种说法为源于藏族信仰观世音,以表对神的虔诚与信仰才得以运用,另一种说法为源自于苯教对天上神--“百年神”的崇尚。从现实意义来讲,白色可以有效地抗拒紫外线辐射,因此是居住在世界屋脊的高原人最佳的颜色选择。

黑色:有些居民解释到它源自于对藏传佛教文殊菩萨的崇奉,有些人则认为藏传佛教中黑色是护法神的颜色,在门窗等与外室相通的地方涂上黑色,以此达到辟邪的效果。但也有些居民则认为对苯教地下神--“黑年神”的崇尚而才运用在建筑设计上。从现实意义来讲黑色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涂在门窗等与外室相通的地方,以此提高室内温度。

红色:据部分居民认为藏族人崇奉藏传佛教的金刚手,因此以表示对他的崇尚才得以运用,但也有些居民解释道:来自于苯教中对地上神--“红年神”的崇尚,为了避免鬼的侵犯,而在建筑设计上此颜色运用于宫殿、寺院以及贵族庄园外墙的装饰。其实际上贵族等有权人士以示威严。色彩选择上这种不同的说法恰恰证明了藏族传统的建筑色彩审美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步形成的,是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互融现象。

(二)贵族宅院的文化内涵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与表现形式,各种类型的西藏传统的建筑设计都遵循某一种共同的理念同是也藴含着共同的文化内涵。探寻人赋予建筑的内涵性,即“建筑意”或“意境”,就要从建筑设计的主体--人的意识形态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也可以说是人脑海中的的印象。两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其存在的本质以及人们知觉印象的关系,但两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其关系进化为相互影响。不再仅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载体,两者共同表达对事物的叙述。

1、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

西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藏传佛教,它与西藏民族文化像融合、紧密结合。而且最为典型的即为建筑的文化融合。帕拉南院作为世俗贵族的府邸,是世俗社会中衣食起居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担负着储藏物品,办公娱乐及进行其他活动的空间场所。而西藏的建筑由于宗教话语的渗透,其建筑格局及建筑功能,装饰风格、建筑意识都无处不展现出世俗功能与宗教观念的融合,宗教思想成了世俗建筑的灵魂。

首先帕拉南院的建筑格局中其表现为在建筑内绘制有宗教题材的壁画,层顶的经幡及室内的柱子都以世俗文化中宗教世界的再构建,展现出主人对宗教的崇敬之情。其次在南院的功能上,第二层最为圣洁僻静的区域建有佛堂,进一步阐述了世俗建筑中宗教功能的主要意义。在装饰风格上,建筑外部门廊装饰包括有白石或羊头、牛头等,门窗、外墙颜色处理上仍旧以佛教思想做为导向标。这恰恰也表现了人们的宗教意识及传统文化中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以此满足人们对宗教社会与个人理想社会状态的完美结合。

2、贵族宅院反映的封建等级思想。

形式上的精致和内容上的严谨是贵族家庭显示其高贵等级的标志。藏式四合院及各贵族府邸产生于西藏旧社会时期,所以很难逃脱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等级观念的影响。院落四壁都有墙壁,里外格局,重视私密空间。一家人的活动都集中在院墙之内,与外界相通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门,而平时大门是禁闭的。因而藏族传统的贵族府邸反映了西藏传统的封闭式文化。

藏式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也有严格规定,反映出传统大家庭的等级观念,“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布局上一般是主人的住房高于佣人的住房,面积和装饰灯方面也比佣人居住的房屋更优越。从上到下,以严格的等级观念,对日常起居进行管理。这种安排不仅是突出了家长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内部的主仆秩序,强化社会等级观念。

综上诉述,藏式四合院建筑不仅仅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也是藏族社会宗教意识的直观展现,而其变迁与发展,则是传统文化与宗教意识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点线反映,也正是因为宗教力量的渗透及传统文化的话语力量,使藏式四合院建筑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依然焕发生机,成为西藏建筑艺术中的独特遗产。

【参考书目】

1. 次仁央宗 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2.《西藏贵族世家1900—1951》。

2. 白玛朗杰、孙勇、仲布次仁多杰 总主编,2013.《口述西藏十大家族》。

【作者:尼玛仓觉,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在读研究生。】

(责编:褚丽)

;C953<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

;ISSN1004-6860(2017)01-0054-08

猜你喜欢
帕拉贵族变迁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印景点拍照要交“清洁税”
国际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