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硕 Zhu Shuo 高子修 Gao Zixiu
空间一直是建筑设计中长期隐含着的却未得到显现的问题,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原本隐含的空间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空间”一词开始被引用到建筑设计中并逐渐成为一个核心内容[1]。关于空间的概念解释,阿德里安·福蒂在他的《现代建筑语汇》中对“空间”作了如下的分类:空间作为一个围合体,这主要来源于德国理论家森佩尔提出的围合概念,将空间的围合作为建筑的基本动机和属性,后来路斯将其发展为“容积设计”;空间作为一种连续体,强调内外空间的连续和无限延伸;空间作为身体的延伸,由于身体的想象性的延伸而感知空间的存在。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在他的著作《存在 建筑 空间》中,对空间问题进行了等级化的分类,他将这一体系划分为五类空间: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物理世界的认知空间;纯理论的抽象空间。这个分类为将哲学上的空间观念与建筑空间建立联系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五类空间,以实用空间为起点,理论空间为顶点,逐步抽象化。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其出版的《外部空间设计》中,也对空间作了简要的概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关系[2]。中国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之以为用”的说法,也可以看作是对空间的另外一种表述,空间具有不定形的特点,空间是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依赖我们的感知而存在的。
从以上关于空间的种种解释来看,空间包含了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除了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应当满足人们的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可以说是物质和精神、技术和艺术、具体与抽象的结合,空间的这些双重性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结合和转化的。人创造的空间比纯自然的空间更有意义,人们通过一些条件(包括天花、墙壁、地面等)对空间进行必要的限定,从而满足对于空间的某种要求。本文通过对空间限定的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加以分类讨论。
森佩尔在1852年出版的《建筑四要素》一文中,强调了建筑空间的围合要素——墙体。路斯也认为建筑师的基本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温暖的宜人居住的空间。围合要素的变化,也会带来人们对于空间感知方面的变化。围合基本有如下的几种形式,独立的垂直面、L型面、平行面、U型面、围合的面[3]。
若是一个独立的垂直面矗立在自然环境之中,其限定空间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个垂直的面只能限制其空间的一个边缘,但是其可以称为一个有力的视觉焦点,将人们的视线收束于此,因此往往将其放置在建筑的轴线或者某些场所的中心位置。例如古埃及的方尖碑和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处理,能够达到控制整片区域的目的,形成一种纪念性。
在建筑设计之中,我们常常把这种独立的垂直面与其他的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将独立的墙壁放在一个已有的空间之中再次进行空间限定,可以形成空间之中的空间效果。例如姚仁喜设计的苏州诚品书店的公共交通部分,在一个通高的大厅中通过一面墙壁的应用将其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空间,限定了自动扶梯与步行楼梯的使用区域,打破了空间过大带来的空荡感(图1)。
不同垂直面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一个开放流动的空间,典型的例子就是密斯设计的1912年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这个平面的空间彼此融合,没有一处几何图形上静止的区域。
图1 苏州诚品书店
L型的面从其面相交处向外划分出一个区域,在靠近交接的位置,限定感会越强烈,反之,向外运动时,这种区域限定的感觉则会迅速的衰减。L型的造型清楚地限定了某个区域的两个边缘位置,空间的完整性依靠我们对于这两个面的感知而存在。
L型的面也可以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变异,可以将其旋转,让某一个面向上,某一个面成为背景,以此形成空间。例如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校园的水边设计的一个空间,担当起了休憩的作用,使人驻足于此(图2)。
两片互相平行的墙面在其中间可以限制出一个区域,该区域的两端是开放的,因此具有某种强烈的方向性。通常来说,该区域可以起到指向性的作用,例如地铁换乘的区域,即可以通过平行墙面的互相组合引导乘客搭乘相应的列车。平行的墙面也可以进行一些丰富的变化,在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设计中,一些走道的墙面是曲线的,这仍然可以起到组织起人流交通的作用,同时也会带给参观者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垂直的U型面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向内空间会越来越集中,形成一个焦点,向外则会更加开放,使这个区域变的外向性。开放端通常是该区域与其它空间相连的焦点,使其保持视觉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若将其U型封闭的端部采用透明的材质,则会形成隔而不塞的特点,加强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图3)。
图2 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
图3 苏州科技大学
U型的空间由于其上述诸多的特点,使用颇多。例如一些展馆的展墙即是多个U型空间的重复组合,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将展览空间进行组织,引导观者的参观流线;U型的空间在使用尺度上可以进行很大的变化,例如在佛龛的使用上,可以根据佛像的大小设置内凹的空间。
4个垂直的面围合成一个空间,这是建筑空间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也是限定感最强的类型。由于该区域被完全围合起来,所以形成的空间是内向的,这个空间在人们的视觉上可以获得支配性的地位。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四合院的宅制,由堂、两侧厢房和垂花门等围合而成的空间是家庭聚会和活动的场所。这种围合的尺度也可以放大到城市,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和古代西方的一些城市都设有城墙环绕。通过以上的例子表明围合的空间具有秩序性、向心性,限定的空间区域非常明确,而且可以居于主体的地位。
围合的面并不仅仅局限于4个垂直的面,也可以进行一些变化。例如刘家琨设计的钟馆博物馆,其四周是一个连续封闭的圆形墙面,置身其中,人就变成了这个空间的中心。
在高速公路的设计中,为了避免过于平直的公路给驾驶者带来视觉疲劳和超速的危险,通常每隔数公里就会设置一个弯道,在无形中达到提醒的目的。同样,在建筑设计中,如果一个空间是过于平铺直叙的,也会显得无聊,失去建筑的乐趣,使行走在其中的人体验不佳。毫无疑问,适当的高差变化可以丰富建筑的层次,在适当的时候让人提神,营造良好的建筑体验。
一般来说,这种高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例如卫生间地面与其它房间形成的高差,一些厕位设置的高差可能会略高一些,这些高差限定而成的区域主要是实际功能产生的,构造等技术因素占据了主要因素,审美的考虑并没有太多掺杂其中。
这种高差在人们易于达到的,不会对人们的视线、语言及相关肢体动作表达产生影响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高差的设定,可以带来空间使用性质的变化。例如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的中庭,通过几步的高差设计,设置了休息座椅,将展览空间与休息空间分割开来,形成了一个视觉和空间上都连续的区域(图4)。
这种高差通常为一个层高左右,将两个空间划分的更加明确,需要垂直的交通工具才可以到达另外一个水平地面,这种高差的划分方式没有阻碍视线上的沟通,带来了空间层次的变化。例如在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的大厅处,进门一个通高空间,然而随后紧跟的是2楼的平台,1、2楼的人可以互相对望,尺度变的亲切,避免了通高空间层高过高带来的尺度过大的感受(图5)。
图4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中庭
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芦原义信提出质感会影响外部空间。在建筑的空间中,通过对于建筑的顶面和地面进行艺术处理来达到限定空间的目的。
天花位于空间的最上层,在人的视域内占有很大的面积,而且天花造型的处理对室内空间的效果影响更为直接,对使用者的心理和精神都会产生重要作用[4]。顶棚可以分为装饰作用为主的天花和平顶的天花。装饰性的天花具体有如下的方式:通过对天花进行“框”的限定达到强化其原有空间的目的,这种方式其中心区域的层高不会降低,家庭装修可以适当采用这种方式;若是对整个建筑的天花进行一些覆盖式的造型处理,则会降低层高,这种方式适用于某些大型层高较高的空间;同时,天花还可以进行不规则的变化,利用不对称的元素,达到一种动态感。在小型会议室的设计中,通常会强调会议桌所在的中心区域 ,因此在其上方的吊顶通常独立于其它区域,达到突出强调中心的目的;在一些大型的剧院中,由于混响等使用的需要,对吊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覆盖式的处理;在一些相对比较轻松休闲的场所,天花可以处理成各种活泼动态的造型,形成不稳定的感觉。暴露式的顶棚一般都在土建结构顶棚上直接进行设计,将结构构件甚至于设备管道直接外露,只是加以简单的涂装,利用原有的一些物件划分空间。
地面的处理主要体现在材质和纹理的变化之上,不同的材质和图案限定出了不同的使用区域。例如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某大厅的地面,通过不同材质图案的变化,在平坦的基面上形成了一个休息的空间(图6)。
图5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大厅
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也对材质的使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应采用耐磨的石材,给人厚重、稳定、安全的感觉,在休闲的区域则可以使用木材等暖色系的材质,让人易与其接触,产生亲切的感觉。
在一些建筑设计之初,由于功能的需要或者设计者的有意为之,通常需要后期的一些处理去限定建筑内部的使用空间,这样形成的空间一般具有流动性、通透感,隔而不断,保护了隐私,照顾了使用者的心理因素,适用于要求变化、生动以及具有亲和力的空间之中。这些物件主要包括隔断及一些室内家具等。
隔断是指垂直于地面或与地面成一定倾斜角度的面,以此面作为一个分隔中心,形成一定的区域范围[5]。例如,在一些饭店用餐区域的划分中,通过隔断的使用,达到了通而不透的目的,避免了空间划分过于明确而带来的局促,紧张之感;在高层办公建筑中,设计之初的办公空间是一个开阔发散的大空间,办公家具的置入为办公人员划分出足够自己使用的空间,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香山饭店的入口景墙的设置,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手法,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空间转折之后豁然开朗,对比明显。
其它一些设备例如灯具的使用也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目的,由于灯光具有不同的色彩倾向,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6]。在舞台上,表演者是视觉的焦点,因此可以将灯光的亮度提高,突出表演者的地位;餐厅餐桌上悬挂的灯具,由于隐私和视觉的要求,就需要使用温和、照度不高的灯光,使就餐者感到放松、舒适。
另外一些灯光的设置还可以具有明确的引导和指向性,例如一些地面排列的具有方向性的灯具,就可虚拟出一条走道,将人带向某一指定方向。
设立物件的方式可以作为空间限定的辅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设计的一种补充,既可以弥补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空间更加的丰富多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空间的功能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精神属性成为空间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如何营造一个经济、绿色、健康和美观的空间,对于建筑师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代建筑师空间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
[1]朱雷.空间操作[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曹德利,高榕.室内设计中天花设计的细节处理[J].现代装饰 :理论 ,2011(12):4-4.
[5]王珊珊,张品.隔断形式在现代餐饮空间中的适用性探析 [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2(8):54-55.
[6]江帆鸿.隔断在当今室内空间的应用[J].设计艺术研究 ,2013(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