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新
【摘 要】评估性翻译能力强调的是译者对译文进行评估、反思、总结的能力,是译后行为,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能力。本文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学生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的思路,并以当地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词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已有译文从词汇、句子、语篇和文体等多层次进行改进,达到提升学生们翻译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评估性翻译能力;解说词;语篇
【Abstract】Evaluativ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refers to a translators competence in evaluating, reflecting on, and generalizing translated works. This is shown after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reflects a translator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operative knowledge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studentsevaluativ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y using the commentary in the museum in mem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as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can be achieved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ake active role in the classroom to improve the vocabulary, sentence, text and style of the commentary.
【Key words】evaluative translation competence;the commentary;text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能力。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翻译能力的阐释经历了从简单层次到复杂层次的转变,即,从仅关注译者的语言/语篇转换能力到关注包括译者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转换能力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反映了翻译能力研究方面的成就和突破。在此基础上,张瑞娥(2012)运用范畴理论对翻译能力进行了解构和重构,认为翻译能力包括本体性翻译能力、条件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估性翻译能力。这四种能力层次分明,适应于翻译学习的不同阶段,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学习者的翻译习惯和能力。本文将探讨评估性翻译能力在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阶段的运用。
一、评估性翻译能力的内涵及当前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尽管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涉及多个维度,阐述也较为全面,但总体上缺乏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框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瑞娥 (2012)借用范畴化概念及其的层次性、等级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对翻译能力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她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系统化的构成体系,由若干个层次分明,但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本体性翻译能力、条件性翻译能力、实践性翻译能力、和评估性翻译能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很显然,此翻译能力框架细化了翻译能力与翻译整个过程之间的关联。其中,评估性翻译能力属于翻译的译后阶段,是在翻译过程和翻译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阶段,体现了译者对于翻译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而且,这是一种非共核型能力,即,这是一种有区别性作用的能力,能区分译者的翻译能力,因而,这种能力是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
实际上,张瑞娥(2012)并非是提出评估性翻译能力的第一人。刘宓庆(2003)曾提出将翻译能力分解为五个方面: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很显然,这里的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与评估性翻译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处。从目前翻译课的教学过程看,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解是课堂教学的重心。前者可以弥补学生们对于翻译理论知之甚少的不足,后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最主要的翻译方法。同时,为了体现翻译课程的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安排一定数量的翻译练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固然兼顾了理论讲解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但在处理练习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练习的讲解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由于翻译活动的特殊性,仅靠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很难帮助学生了解翻译活动的性质和翻译学习的本质。学生往往以为翻译中只要克服词汇障碍,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细细品味不同译文之间的细微差别,更不会去思考自己的翻译和他人的翻译究竟存在什么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在重视译前准备和译中操作过程的同时,译后阶段的反思和评估过程也显得尤为必要。
二、评估性翻译能力教学材料的选择
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译文或对他人的译文的评估实现。在使用他人的译文时,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很关键。首要的标准是可评估性。尽管教材上或课外书上不乏语篇翻译的范文,但在学生的立场,多年来对教材的信任使他们大多认为这些材料不具备修改或反思的余地。其次,对于语篇内容的了解程度也是教师选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对材料的了解程度越高,学生评估译文时的信心就会越足。经过慎重考虑,我们选择了当地革命战争纪念馆的解说词作为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材料。这些解说词的翻译往往依赖社会上的力量完成,因而其准确性还有待于提高。这种客观因素能有效地消除学生们对于译文的畏惧心理,也为我们进行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
另一方面,翻译活动强调的是文化的转换。尽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提醒文化因素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化间关联的真正含义还理解不透。就革命战争纪念馆的解说词而言,它们要实现的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其中,信息功能是解说词的主要功能,而感染功能对于中国读者尤其重要,因为它能使参观者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体会革命斗爭的残酷性,从而对革命者产生敬仰之情,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对于译文的读者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期待、价值观、世界观、信仰等均与中国读者不同,在此情况下,对解说词的翻译就应该顺应目标受众的文化规范,在他们的价值尺度可接受的范围内,采用得体自然的语言传递信息,阐明事实。
此外,实用文体的翻译始终是翻译教学的重点,因为它凸现了翻译教学的适用性。虽然教材上有多种文体翻译的练习,但由于现实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了影响。选择解说词作为教学材料能弥补这个不足。
三、提高评估性翻译能力的教学过程
由于教师已经收集到一部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中文和英文解说词,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们根据时间的安排,随机选取适量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如:
(1)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50万重兵,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1]。由于王民左倾错误领导者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在战争指导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错误[2]。12万红军和苏区人民,英勇奋战历时一年,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自己亦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终不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4。
In September of 1933, the Kuomingtang Party assembled 500-thousand troops, adopted new strategies of “carrying out prolonged battles” and “building forts nets” and launched the fifth campaign of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against the Central Soviet Area1. The leaders with Wang Mings “left-leaning” mistakes repelled Mao Zedongs leadership over the Red Army, denied the correct strategic guidelines and operational principles developed by Mao Zedong for the Red Army and made a series of major errors on war guidance2. As the result of above-mentioned reasons, although the Red Army persisted in fighting bravely for one year and gave the enemy massive killing they paid a very high price and still could not break the enemys fifth campaign of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3]. In October of 1934, the Central Red Army was forced to start the strategic shift—the Long March4.
(2)氣势磅礴,激烈悲壮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光辉篇章。苏区军民在战火硝烟中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红军光荣传统和伟大苏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开创未来。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The magnificent, intense and solemn counter-campaigns against“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in Central Soviet Area composed a brilliant chapter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 history of China. The Red Armys glorious tradition and great Soviet Area Spirit casted with lives and blood of soldiers and civilians in soviet areas during the war ar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Engraving the history on our minds is for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Let all of us under the firm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ally closely aroun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have our hearts filled with every confidence in our theories and in our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Soviet Area Spirit and strive for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China Dream to achiev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次课前将语料库中的解说词发给同学,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讨论。讨论应该涉及译文的方方面面,如语篇的组织安排、文化含义的转换、语法结构、用词、句型等。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派一名同学向全班进行汇报和汇总。
在针对以上两个语篇的讨论中,同学们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如,他们提出,例(1)的翻译质量不高,是典型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在例(1)的四个句子中,第一句和第二句都采用并列句转换,这显然没有分清原文中三个动词之间的主次关系与逻辑关联,且与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也不相符。而对于语篇层面上的不足,有同学提出,如果将第一句用被动语态翻译,也许能起到增强衔接的作用。还有同学提出,译文中的“As the result of above-mentioned reasons”的出现显然影响了译文的表达的简洁性。而对于例(2)的讨论则显得较为艰难。这主要是因为,例(2)虽然也是解说词,但由于是纪念馆整个展览的结语部分,所以,语言上更接近的“内宣文本”(周领顺 2003: 59),即语篇目的是借助言辞之美,達到唤情的目的。这种语言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极具挑战性。尽管中文解说词中的四字结构,如“气势磅礴”“悲壮激烈”或形容词“光辉”“宝贵”等在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但站在外宣翻译的视角,信息传递应该替代抒情表意。所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撇开这些华丽的词藻,使用通俗简练的语言,传达主要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但是阅读译文后很容易就发现,译文基本上照搬对应的原文词汇,完全忽略了不同语言读者在文化上的差异。
四、结论
翻译能力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只是这个过程的起步。翻译课堂的教学确实有助于学生丰富翻译理论知识,掌握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的基本规则,但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知识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善于汲取他人的长处并指出他人的不足,他们的翻译的自信心将大大提升。这也是培养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对于教师而言,要引导学生投入教学过程,使翻译教学具备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学生而言,从被动接收答案到积极寻找合适的译文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许在初始阶段会觉得艰难,但它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翻译过程和译文。
参考文献:
[1]张瑞娥.翻译能力构成体系的重新建构与教学启示[J].外语界,2012,3:51-58.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周领顺.试论企业宣传文字中壮辞的英译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2003,3:59-60.
项目基金:
江西省教改项目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XJG-1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