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摘 要:物理注重探究式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观察和研究、分析和思考,但是物理课堂上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现状,需要教师重点关注,树立新的课程观、人才观、发展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探究;课堂;现状;思考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作为新课程五个基本理念之一,同时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作为内容标准的两个组成部分,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愉悦,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地实现《标准》提出的“探究”目标,要着力探讨的问题有很多,“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是其一,并且很重要。
笔者在一系列上课、听课中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归纳如下,与正在进行教学探索的老师们一同探讨。
一、探究式物理课堂现状
1.放任探究,不加引导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科学探究,旨在让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愉悦,在探究中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但中学生还不具备自主的探究能力,仍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组织。在课堂上,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讨论、交流,很可能会使探究活动走向无序、混乱,这也正是多数教师所担心的。对探究活动的不加引导、放任自流,导致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出现偏差,更何谈能力的培养!
2.不敢放手,教师代劳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未能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一怕耽误时间,二怕课堂失控,所以,将本应是学生的探究活動教师代劳了,学生失去了很好的培养探究能力的机会。乍一看,是在进行探究教学,再一想,原来是教师在“探究”,学生仍在围着教师转,疲于应付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探究教学”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仍然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探究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3.曲解探究,当做实验
一提到探究,一些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以为只有理科的实验课才能搞探究教学,其余学科,或理科的理论课则不好进行探究学习,这在理解上存在误区。其实,探究是一种理念,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使属于知识性的教学内容,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从知识的引入到知识的拓展,从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也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进行大幅度的变革,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对于知识的掌握,最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创设探究氛围,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4.滥用探究,避讳讲授
在公开课中,有些教师为了顺应形势,迫于压力不得不向探究式课堂教学靠拢,在形式上盲目追从探究学习,不论是何种物理知识的讲授,也不问适合不适合探究学习,统统照搬照用,完全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把探究学习作为“万能钥匙”,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结果,不但未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在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也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对探究式物理课堂的思考
探究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之所以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主观上是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未能得以更新;客观上是考评制度及试题结构未能得以更新。要更好地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
1.树立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抛弃学科本位的传统观念,不能将目光仅仅盯在本学科上或本阶段所学课程上,应立足长远,展望未来,用新的课程观审视自己的每一节课,用新的课程标准衡量自己的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能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2.树立新的人才观
知识渊博,是传统观念中人才的特征,一直以来,许多人的人才观仍局限于此。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关心问题的解决,教师的作用是变学生的“有问题”为“没问题”。最终,学生仍有问题——在探索、创新、独立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课堂上的高才生工作后发展平平,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必需的创新、实践、探索能力。所以教师的人才观念必须从传统的“高分”人才向“高能”人才转变,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探究、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3.树立长远的发展观
现在的课堂很少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心短时效应,注重功利性,把对学生的长远培养当作是大道理,一笑了之。只有把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才能使教师自觉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思维、探究、创新能力的阵地。
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潜移默化地进行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继承与创新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