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明翠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还是能听到一些教师大吐苦水,抱怨课不好上,学生不好教、不听话等,在课堂上教师被调皮学生弄得下不了台的事也时有发生。往往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转,一堂课下来,如炼狱一般。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教学方法;靠的是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合理地安排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靠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著追求。下面,笔者就教师提高自身课堂调控能力的途径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俗话说“要给人一勺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之人,其言行在学生中影响甚大,其行正而学生尊重,其言有理而学生愿意倾听。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有疑问,有思考,有向往,有憧憬,有迷惘。如果这时他们遇到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结识结构,不仅课堂上讲得妙趣横生,还可以解决他们心中的种种疑问,那么他们就很容易信任与敬重该教师。比如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翻译和讲解其中的道理,学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但如果教师能够对《论语》这部著作作—个简要的阐述,讲解孔子、儒家的思想与文化,并将这些哲理性的论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讲课时兼具故事性、趣味性、现实性、哲理性,便会把枯燥的文言文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
二、教师要形成学生喜欢的授课风格
教师的上课风格与课堂的调控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的学生不喜欢满堂灌,教师要改变授课风格,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幽默风趣、声情并茂,且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上课形式,将教学的方法、技巧等融入其中。学生认可、喜欢了教师的讲课风格,上课时就不会在下面睡觉或者窃窃私语了。在写作教学中,笔者不是花大量时间去讲开头要注意什么,中间部分要怎样写,结尾又要怎么收尾,而是让学生回想去公园游玩时看到的景色,走过的路,让学生思考:公园的路为什么是曲径通幽的?有的学生说曲径通幽是一种美,也就是通常说的曲线美;有的学生说曲径通幽让人不知道下一个景点会是什么,让人充满了期待……学生的观点还有很多,但上面这两点足以告诉学生,写作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喜曲不喜直”,开头与结尾可以写得简练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头”“豹尾”,但中间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物,而且要写得曲折、丰富多彩,不能简单直白。这样,学生对于作文的写法就大致掌握了。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要面向全体学生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家庭背景、知识掌握程度等各不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兼顾全体学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不可否认,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或不足等,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注,就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我班有一名特别不听话的学生,上课不是讲话就是传字条,甚至与同学打闹。对于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一般会将他调到后排去,或者向家长投诉,但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笔者将他调到前排,并让他做小组长,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他的不良行为,在有兆头时就通过有效的方式制止或者引导他;另一方面,让他有荣誉感,感到自己要起到带头作用,慢慢就改掉了不良习惯,成为班上的好学生。教师只有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把不好教的学生也调教好,当教师把喜欢“闹事”的学生都“摆平”了,课堂调控权就牢牢握在了教师的手里。
四、教师要多给学生探讨与互动的机会
有的教師对课程改革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将课堂放开了,让学生在课堂里探讨、互动,会影响教师的威严,这样下去,学生也会变得散漫、不听话,更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我们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将知识传授给他们。有些教师哗啦啦地讲一通,结果往往是学生左耳听右耳出,对知识的吸收不理想。要知道,学不好反而会增加学生对课堂的逆反心理,而且沉闷的课堂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试想,如果一天六七堂课学生都埋头学习、抬头听教师讲课,天天如此,学生能不犯困吗?因此,教师必须增加课堂的探讨与互动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不同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让他们敞开胸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参与到其中了,学习并没有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研究、探讨的过程,这样他们对知识的了解也就能够逐步深化。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指导,便是对课堂教学最好的调控。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