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后毅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实现了从未知到已知的转换,所以说,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错误代表了学生的真实思维。教师应善于抓住并有效利用这些错误信息,在课堂上展开正确、巧妙的引导,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追溯错因,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需要在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不能只是简单地订正即可,需要追溯错误的原因,也就是要找到错误的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此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至关重要,因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规律的归纳,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以数学思想为指导,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广阔,对错误原因的分析才能更到位,进而使数学课堂因差错而变得更有意义。
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时,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但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有的学生出现小数点位数不对、进位错误等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先找出自己错误的地方,再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知识。但在后续做题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出现错误,究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把握住解题的根本。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将小数乘法的计算提炼为转化思想的应用,让学生先忽略小数点,把小数乘法当成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后,再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得出积的小数位数,点上小数点,这样学生在计算时就能按步就班地进行计算,出错率大大减少。
二、比较错题,找出本质区别
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这样就可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更加扎实、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时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订正错误,可以实现将不同知识融合在一起,既巩固了正确解法,又能使错误显现出来,在比较中分清异同,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时,学生在做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题目时总是出错。如计算(25×6)×4,有的学生写成(25×4)×(6×4),而在计算(25+6)×4时,有的学生又写成25x6+4,这些错误反映了学生对于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掌握不够透彻,在计算时错用、乱用运算率而导致出错。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明确乘法结合律的前提是几个数相乘,将其中的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使计算更加简便;分配律则是和与积的组合,需体现出和中的每一个数都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求和。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计算时先观察判断应该采用的运算律,确保在把握本质的同时提高计算的质量。
三、探寻方法。避免类似错误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将错误当成一种资源,既要寻根问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探寻最佳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错误的原因,从而确保学习的效果。如可以通过建立错题集的方法来将错题摘录下来,分析原因并订正,并举出类似的例子,这样学生在复习时翻一翻、看一看,就可以降低再出错的概率,并在有效的方法的指引下更好地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出现的错误写出反思:为什么这样做?错在哪里?如何改正错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错题的印象,使学习更有效。
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很多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分不清带不带单位名称的区别,因此也就比较容易出现错误。例如:一根长5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6段,则每一段是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是几分之几米?结果学生做得乱七八糟。由此教师进行了反思,并在讲评时采用多媒体展示:分成6段、10段、100段,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分成段数之一,与绳长无关;而每段的长度则与原来学习的除法有关,只需拿繩长除以段数即可得出。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将错题整理到错题集上,经常看一看,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错误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与失误的表现,是无法避免的,教师应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宽容对待学生,冷静分析原因,正确利用错误资源,引领学生灵活纠正错误,教会学生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方法,并进行反思,使学生不断从错误走向正确,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责编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