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学习进言技巧

2017-05-08 08:43李德军
文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晋武帝太宗郑国

李德军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就古人的进言技巧做一简要阐述,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让我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献计献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进言技巧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老师注重于所谓的翻译教学,往往忽视了结合生活所需的各种拓展,没有真正践行“古为今用”的思想。本文试图就古人的进言技巧做一简要阐述,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让我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献计献策。

一.选择合适的话题,迎合对方的观点,人们在交流时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这是进言的前提。如果刚一表达,便与对方的观点相左,自然话不投机,引不起他人的兴趣;反之,则可侃侃而谈,让对方潜移默化。

晋武帝征召蜀国遗臣李密为太子洗马,其中有诸多原因,此处不赘述。而李密呢,不管是从士大夫的名节考虑,一臣不事二主,还是出于对晋武帝的不屑、不信,他不愿意出山,后果却是相当严重。为避免皇帝的疑心,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的话题:孝治天下,这本来就是当朝国策,晋武帝能不接受吗?文章再三强调不能应诏只是为了能尽完孝道,别无他意,从而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二.考虑对方的心态,满足他人的需求,这是进言者考虑的核心问题。《说难》云:“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意就是说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自己的说法适应他。你读懂了他人,就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进言;你满足了他人,先予之后,欲求也会如愿以偿。

烛之武在自己的国家危难面前,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这其中至为关键的就是烛之武洞悉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秦晋貌合神离的历史关系,进而看透了秦伯的心理需求:想与晋国分一杯羹,一起瓜分郑国。之后的说服工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话题层层紧扣秦伯的内心需求:如果亡郑对你有好处,我不打扰你,你尽管去做;可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你而言,可谓无一利而有百害;反之,如保存郑国,对秦国有益无害,我们可以作为东道主,为你的使臣提供给养。更何况,晋国本来对您就有食言的历史,这是前车之鉴啊。如此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的事,秦伯能不考虑吗?最终,烛之武的话如醍醐灌顶,让秦伯清醒了,非常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撤了军,郑国保住了,烛之武圆满完成任务。

三.把握交流的场合,抓住时空的节点。

在特定的场所当说不当说是进言者考虑的后果问题。即便你的观点是真理,经得起历史检验,也应把握交流的场合。历史上由于进言者的时机把握不准,最终落得自取其辱甚或人头落地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人事比比皆是。《说难》云:“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肴之战的发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秦穆公在位时国势渐强,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穆公发兵前向大夫蹇叔征求意见,其实只是想听他说说好话而已,并非真心征询,主意早已拿定,。谁知他竟然说“勤而无所”(不会成功),穆公自然不听蹇叔意见,出兵之后,蹇叔哭丧,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当时的情形是,穆公豪情万丈,志在必得,蹇叔的意见,竟然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正是穆公最大的忌讳,直接导致蹇叔自取其辱。此场战役虽如蹇叔所料,以秦军三帅被俘结局,然而他的进言却招致了穆公的辱骂。

四.拿捏亲疏的尺度,采取恰当的方式。

《说难》中弥子瑕“矫驾君车”、“以其半啖君”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亲疏有了变化。因此,进言者应拿捏双方的亲疏关系,把握说话分寸,注意说话方式,或含蓄铺垫,或直言不讳,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邹忌采用聊家常的方式,言及生活琐事,妻、妾、客人对自己的违心褒奖,进而推及到君王的权威之下,定有大量的宫妇、朝臣、百姓有求于己而粉饰太平。文章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类比起来,说理委婉含蓄,效果却是“王曰:‘善”,让齐威王心悦诚服,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进言艺术。如果犯言直谏,后果则未可预料,毕竟他们的君臣关系还没有到达亲密无间的地步。

《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尽管也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方式,但通篇纳谏一气呵成,毫不含糊,没有遮遮掩掩。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魏征敢于直谏,无所避讳,这得益于圣君良臣间的亲密关系。

与人交流是一门学问,给人进言是一门艺术。发表见解的最高境界,是引起共鸣,让人首肯、接纳自己的观点,因此,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进言尤为必要,同时还应考虑进言的时机,自身的处境,让进言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晋武帝太宗郑国
满奋畏寒
肱骨良臣魏玄成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太宗纳谏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英武太宗亦多情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