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心底诗情的火山

2017-05-08 07:37康彩虹
文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情全诗古诗

康彩虹

内容摘要:学古诗最重要的是悟,老师们使出全身解数,就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悟”的境界。只要我们用对方法,学生就会燃烧出激情,爆发出诗意的火焰。引导学生悟读古诗,不能用“力”,只能用“激”。

关键词:古诗 激情 悟

学古诗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背诵,不是翻译,是悟。这个悟字,好说,不好做。老师们使出全身解数,就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悟”的境界,可是效果似乎常常不好。我们觉得优美如画的古诗,在他们嘴巴里味同嚼蜡。

可是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其实,每个年轻人原本就是诗人,他们的心中,沉睡着一座座满怀诗情的火山。只要我们用对方法,这座火山就会燃烧出激情,爆发出诗意的火焰。引导学生悟读古诗,不能用“力”,只能用“激”。

一.用诵读中的倾情示范来激发诗情

诵读历来被认为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话颇有道理。现在的古诗鉴赏教学在课堂上通常采用是层层推进的诵读法:第一层读准字音,第二层读懂意思,第三层读出情感,第四层读出节奏、韵味和美感,其间穿插老师的精心安排的示范和点拨,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错。

层层推进的诵读教学法,符合人类的由感觉、知觉、记忆到思维和想象,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而且,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也能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从而达到理解和熟练地背诵的效果。可是诵读不能只是学生的机械重复,其中教师所起的示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德谟克里特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本能,人類自身对美充满向往,因此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模仿的欲望。因此,教师如果希望学生的朗诵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自己就应该先提供一个足够好的范本给他。教师正确、流畅、投入、忘我的诵读,可以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帮助学生通过诵读来初步理解课文,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模仿的欲望。

记得2010年10月在东莞,有幸听了陈忠墚老师的《卖油翁》一课,课堂上陈老就是运用层层推进的诵读法进行教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尤其是那一句“尔安敢轻吾射?”将陈康肃那怀疑、愤怒的语气演绎得惟妙惟肖,现场的学生纷起仿效,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把古诗示范到朗诵艺术家的水准,可是你如果不能先把自己变成诗人,你就无法去感染学生,更谈不上点燃他们心底沉睡的诗情。

要激发学生的诗情,自己就得先做诗人。教师的示范朗诵,必须放得开手脚,要充满激情,做一场投入忘我的演出。手舞足蹈也罢,眉飞色舞也罢,这样你才有足够的气场,才能去感染满座的学生,才能把他们都变成诗人,才能点燃他们心底沉睡的激情。

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全诗感情沉郁伤感,而其中略有变化,“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要读出诗人穷愁交加,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无奈忧愁;“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要读出自己年老体衰,被顽童所欺的委屈和些许愤怒;“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充满了对大雨将至的担忧和焦急;而结尾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要大声宣告诗人的慷慨大义和舍身的豪情。如果朗诵示范者能站在诗人的角度,投入忘我地去体悟并演绎诗人的感受,你的手势、表情会自然而生,无须刻意生成。

人都有从众心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甚。聪明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当教师提供了优秀的朗诵范本给他们,许多学生有了模仿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影响更多的学生,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事实证明,语文老师朗诵能力很强,而且经常给学生示范的班集体,学生学习朗诵的欲望最强烈、朗诵水平也最高。

二.引人入胜的精心点拨以引导感悟

如果说,倾情示范朗诵的教师,像一个投入忘我的演员,点燃了学生心底沉睡的诗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精彩点拨的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他不露声色,却胸有成竹,一步步将学生们带入顿悟的境界。

学生对诗的领悟有三个层面,悟情,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悟境,即感知诗歌传达出的美好意境;悟神,即领悟诗歌表达出来诗人高尚的心境和美好的情操。

1.悟情:创设朗诵情境,把握感情基调

学生大致读懂了古诗的意思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为学生创设朗诵的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他们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基调,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使他们沉醉在朗诵的乐趣中,享受朗诵。

我讲陶渊明的《饮酒》时,读到“问君何能尔?”我问学生:“这是谁在问?”答:“别人。”“问的人是什么语气?”答:“怀疑的语气。”“为什么是怀疑的语气呢?”学生笑答:“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很难办到啊!我就做不到。”“那么我们一起把怀疑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很投入地读完这句后,我接着问:“对于别人的疑问,作者怎么回答的?”答:“心远地自偏”。问:“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答:“虽然身居闹市,但是却对喧嚣声充耳不闻的宁静心境“。问:“诗人回答的语气怎样?”答:“怡然自得。”接下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学生认为应该面带微笑,摇头晃脑地去读,因为他们觉得诗人这样做非常享受。读完几遍,我再询问学生:作者写此文时,是什么心情。因为他们能投入地朗诵,所以也便能很轻松地把握作者写此文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2.悟境:品读名言警句,感知诗情画意。

很多古诗中都有诗眼或者关键字。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它们,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点拨,可以使学生宏观把握全诗的内容,高瞻远瞩,以达到对全诗意境的整体感知。例如杜甫的《望岳》,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俯望。抓住“望”字,就能把全诗联成一副大气磅礴的画卷。

古诗中很多名句,流露出意韵深长的画意,教师需引导学生去细细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画面中点、线、面的和谐搭配而组成的壮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去揣摩画面中的诗人的行踪。

警句含义深刻,超越时代给我们以教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示和引导学生去挖掘警句的深刻含义,从而取得对诗意境的更深的领悟。比如《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斗志,都是需要让学生去认真领会的。

3.悟神:追寻诗人足迹,体悟诗人灵魂

要真正达到顿悟的境界,单纯地挖掘文本是不够的。鉴赏诗歌的最高境界需要忘我、沉醉。只有让学生体味到诗人即我,我即诗人,融会于诗人写作时的原始状态,与诗人灵魂交汇,才能真正领悟诗歌的内涵。

我觉得教学生读古诗,最好在讲评单独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和探究,使他们获得更大的信息量,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是對诗人的写作背景的解读,这一点很多教师都很重视。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根本无法理解诗人“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的。

初中语文课本上,很多诗人的作品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这给我们引导学生寻踪感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比如陶渊明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学习这些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以帮助他们站在诗人自身的角度,与诗人进行灵魂的对话,从而对诗人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也可以比较诗人不同作品的创作技巧,领会他们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心境。

比如杜甫诗的纵向比较:八年级上册的《望岳》《春望》,前者写于杜甫二十多岁时,当时诗人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这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后者写于安史之乱的离散之时,所以才有“家书抵万金”的满怀愁绪;而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老年居于四川之时,作者已经历经患难,于伤病累累中历练出了大慈大悲的悯世情怀,所以才能置个人得失于事外,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三首诗的纵向比较,使学生对诗人高尚情操的形成过程有比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对诗人“诗圣”的称号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之,教师从投入忘我的示范,到循循善诱,精心点拨,不论是做演员,还是做向导,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使学生达到古诗鉴赏的“悟”,只有达到这一点,古诗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南园初中部)

猜你喜欢
诗情全诗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劝学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