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7-05-08 10:48梁振华
文艺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零散网络文学媒介

主持人语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人的存在方式如此剧烈而猝不及防地被“媒介”所重塑和改造。“新媒体”悄无声息而又无法阻挡地更改着人类文化的版图。“媒介”的历史性变革,革新了人感知世界的路径、体验情感的方式,自然也深刻影响着人对存在的表达和书写。媒介不仅是人的延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人自身,甚至僭越和操控着人。人与媒介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须臾不可分割。

显而易见,自身作为一种媒介手段的文学艺术,同样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情境之中。先锋艺术式微,大众艺术全面勃兴,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生活化,美学趣味的嬗变,个体的显扬与作者的隐匿,视觉艺术中心化,艺术本体及传播的新媒体化……直面林林总总的现象,艺术该不该有新的蕴含和定义?艺术保守主义的藩篱,是不是到了拆解的时候?我们该不该换一种眼光,从当下被新媒体、大众和市场话语塑造的生活新样态中打捞、估量和品鉴美和艺术?

当然,喧哗与裂变中,人类的艺术自有她恒久的经典性,不会逐流随波,也不可轻言异变。但新的视域毕竟已经打开,新的文艺生态已然生机勃勃。就像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学艺术革新的波动,起初都会伴随着误解、疑虑,甚至漠视和歧见;身处其中,我们更愿意做冷静的观察员、敏锐的感应者、公允的见证人,且把答案交给苍茫深邃的时间——如果有答案的话。

“新文艺群体研究”的专栏,就是源于这样的思考和初衷。我们将要关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等等,包含了“大神”级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编剧,甚至还有独立制片人、独立导演、影评人、剧评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我们选择的“研究”方式,也不再拘泥于研究型论文,有学术专论,也会有访谈、随笔、演讲辞、书信。研究对象是宽泛的,研究方法“随物赋形”,形成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零散的。然而,希冀在这宽泛、随性和零散之间,呈现一些当下中国文艺的新风景,留存一些文化转型的印痕,也捕捉一些文艺脉动的“新感觉”。

第一辑,便从最时兴的“IP”话题入手,就网络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境遇展开探讨。拙文分析互联网时代文学与影视的若干症候,其中涉及“IP”的语词蜕变史以及互联网文化浸染下叙事艺术的美学表征,文章只是就这些命题提出了粗略的思维框架,真正深入的研究有待业界和学界展开。猫腻和月关两位“大神”级网络作家,在访谈中敞开了各自对于历史、现实、写作传统、网络文学生态的深层思考,并且就当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对位关系、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的生存境遇和发展路向进行了深有启迪意义的探讨。陈帅、覃皓珺两位青年研究者则结合近年来的网络文学创作,就网络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多层面的关联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观照新的文艺生态和文艺群体,从喧哗中提炼静思、在零散中疏通逻辑,是设置这个栏目的初衷。囿于学科视野的局限,自然会有诸多不足和遗漏。恳望方家指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零散网络文学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星星看得见我们
课外阅读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