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受众需求基础下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对策
□李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电视新闻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加大创新,以受众需求为基础,创新新闻编辑工作,吸引更多受众,提升电视新闻的收视率,满足现阶段新闻行业的发展需求。本文分析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探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对策。
受众需求;新闻编辑;创新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对信息接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作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在社会影响力及传播效果方面均受到较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提升收视率,对电视新闻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时,要以受众为基础,报道更多的社会热点话题,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大多数电视新闻编辑还在采用传统的编辑模式,注重文字修改,不注重文字总体效果的创新,导致新闻内容单调、主题不明确、内容老套,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加之受到媒体网络化的影响,编辑模式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创新,但“假大空”及“报喜不报忧”现象仍然存在,难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获取需求,导致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下降。还有一些电视新闻栏目,新闻节目编辑形式及排版顺序常年不变,还采用单纯的、罗列式的新闻报道方式,仅是对一些新闻画面进行解说,导致新闻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力,新闻画面缺乏美感,一些受众对新闻编辑模式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相对于网络新闻时效性较差,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闻获取需求。经常报道过去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内容的价值性不高,无法吸引受众关注,致使受众对新闻失去兴趣。一些省级及县市级电视台,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时,没有说清楚新闻事件的时间,用“近期”“前不久”“近来”等时间概念不明确的词语,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不够全面。
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是新闻内容整合和传播的关键,其自身的编辑水平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的传播价值。但是,通过对现阶段电视新闻的信息价值进行了解可知,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相对较少,大多数新闻信息呈现出同质化特点,重复的新闻事件较多,难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同时,新闻信息的表现能力较差,语言缺乏美感,局限于套话和官话模式中,脱离群众。例如,“省市领导在井陉县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时强调,全市各级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摆在抢险救灾工作首位,扎实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各项工作。”这样的新闻语言乏味枯燥,难以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编辑要创新新闻表现形式,将文字、声音、视频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种信息载体的融合。同时,编辑人员要加大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力度,不断丰富新闻内容及新闻形式,借助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不断促进新闻形式的创新和新闻内容的完善。在新闻冲击感上,要了解受众的审美需求,对新闻板式进行视觉调整,优化新闻画面和屏幕文字,合理设计排版方式及颜色效果,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促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提升。例如,2017年《吉林新闻联播》相继推出了《新春走基层》《行进中国精彩吉林》《抓环境抓项目抓落实》《吉林这一年》《砥砺奋进的五年》《吉林好人》等内容,主要围绕经济建设、改进作风、深化改革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展开,针对新闻表现形式和切入点进行大胆创新,摆脱了传统的高姿态说教方式,使新闻节目更加耐看,符合大众的新闻信息获取需求。
通常,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都相对较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新闻编辑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也表现为新闻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强调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和真实的报道,使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事件。新闻事件在报道过程中受时间及空间限制的影响较大。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新闻通讯手段日益多元化,新闻时效性逐渐提升。现阶段,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时,强调“全时新闻报道”,采取滚动重复新闻板块的形式,使受众在24小时内随时可以了解到各地发生的事件,使新闻的全时性得到良好展现。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需要将每一条新闻播出的时间进行控制,筛选出重点新闻信息,确保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同时,还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具备较强的应对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新闻内容进行精简提炼,以抢占新闻播出的先机。例如中央新闻联播,都是播报国内外24小时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同时还会以简讯的形式来呈现出相应的新闻事件,每条新闻的播出时间控制在20s以内,会对一些特殊的新闻事件做特殊的标注,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和资料来解释说明。例如,在2017年8月8日21点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朋友圈瞬间被刷屏,新闻工作者快速赶赴到地震现场播报地震的实时情况,进行及时和详尽的报道,使国外媒体叹为观止。及时性、有效性和公开性的新闻播报,满足了广大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在九寨沟地震当天,中央电视台以每分钟一条新讯息的速度发布了无数条关于地震的实时消息,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价值。
在信息化时代下,传统单一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闻信息获取需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网络媒体的发展,海量信息充斥在电脑屏幕上,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提升,除了传统的音频类媒体信息外,人们还接收到网络弹出窗口、手机短信及滚动字幕等信息。受众获取信息由传统的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获取转变。不同的受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个人的需求及经历有直接关系。例如,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位高龄女性的自然分娩过程信息,引起了广大女性受众的关注。原本该新闻的主要目的是宣传科普知识,但是一经播出,使广大未婚女性对分娩产生恐惧感。该新闻的社会效应说明在进行新闻信息获取时,受众更加注重自身的需求及感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要对稿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确保“软”“硬”新闻的数量能够趋于合理化,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在新媒体时代,要走出旧的思维框架,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全方位拓新,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做出好新闻,推出独家新闻,瞄准“条线采编”的盲点,挖掘有价值的边缘新闻。例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寻找身边的雷锋》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新闻,采用海采式的报道方式,并借助微信、微博及网站等多媒体平台,将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最大化。节目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拉近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更容易被受众群体所接受。
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要承担起新闻编辑的重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新闻表现形式,增强新闻发布的时效性,提升新闻信息的价值,促进电视新闻媒体效益最大化。
1.姚金华.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对策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191.
2.孙硕.受众需求视角下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6(08):134.
3.李晶晶.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5(24):137.
(作者单位:吉林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