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

2017-05-07 19:02:46史崇胤
视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村官手法

□ 史崇胤

浅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

□ 史崇胤

在新闻写作中成功借鉴文学手法,促进新闻和文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使新闻报道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然而,新闻写作并不等同于文学写作,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时应注意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本文认为,新闻记者在创作新闻时,应坚持与时俱进思想,优化新闻结构;巧妙使用文学修辞手法,创作新颖的新闻内容;正视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区别,适度融入文学元素。

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技巧

新闻业是对新闻、特稿与相关评论加以收集、整理,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体进行传播的事业。随着新闻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创作也日益创新,新闻记者开始将文学元素巧妙融入新闻写作中,提高了新闻的文学价值,使新闻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本文分析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作用,介绍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并举例探讨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

一、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精神追求也日益提高,这对于新闻业来讲,要提升群众的关注度和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创新,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在新闻写作中融入文学元素,正确借鉴文学手法,能够赋予新闻内容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而真挚的感情色彩,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吸引力,使新闻媒体能够达到传递真善美的作用,提升新闻的情感交流性。

二、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文学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而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又分为20种,分别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简介、对偶、借代、顶针、对比、反语、引用、反问、设问设答、反复等;表现手法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前呼后应、象征、想象、衬托、渲染、联想、对比、铺垫、插叙和倒叙等。在新闻写作中可以正确使用这些文学手法以丰富新闻作品的内涵,却不能忽视文学手法和新闻写作的区别。从写作目标来分析,新闻写作是以传播信息为目标,而文学创作的目标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抒发作者的情感与追求,另一方面是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文学修养与思想境界。此外,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新闻语言以简洁易懂、准确、生动为基准,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非常丰富,或通俗易懂,或深奥唯美,或婉约,或豪放。因此,记者在创作新闻的过程中要正视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差别,根据新闻主题,合理借鉴文学手法。

三、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

(一)坚持与时俱进思想,优化新闻结构

在传统的新闻创作中,常见的新闻结构有五种,即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式结构、菱形结构、车辐式结构、并列式结构等。在现代新闻写作中,记者可以不过分拘泥于这五种结构,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优化新闻结构,结合“形散而文不散”的特征,赋予新闻以散文美。此外,记者可以结合现代新闻叙事模式与文学手法的情感因素来创作新闻。目前,最常见的新闻叙事模式包括蜂巢式、钻石式和菱形式,其中,蜂巢式是当前新媒体语境下最常用的叙事模式之一,该模式主要用于报道新闻时态,收集了各种分散的元素,这和散文作品有相似性;钻石式是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添加文字、图片(如照片、聊天截图和评论截图等)和采访视频,使新闻内容更真实、完整,提升新闻作品的信服力;菱形式是在播报新闻的同时利用网络、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增加互动,了解人民群众的看法,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记者在创作新闻时,可以借鉴文学手法和现代新闻叙事模式来充实新闻内容,增强新闻的互动性和交融性,从中体现人民群众的看法。荣获2010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作品《24岁女大学生村官患白血病》就成功借鉴了文学手法与现代新闻叙事模式,赋予了新闻作品真挚的感情色彩和生命力,达到了传递真善美的作用,体现了新闻和人民群众的互动性与交融性。记者用新媒体技术添加了三张女大学生张广秀的照片,分别是“张广秀工作照”“她能包一手好包子”“张广秀在工作中”,有效增强了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导语部分写道:“年仅24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对于刚刚从鲁东大学毕业一年的临沂女孩张广秀来说,想起在烟台当村官的岁月,她仍然记忆犹新,可是现在她最需要的就是和病魔做抗争。”这些文字赋予了新闻作品以人性美和感情美。新闻作品由“女村官毕业一年身患白血病”“少了广秀这名骨干,我们真还不适应”和“村官生活400天,拼搏能干”三部分组成,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易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二)巧妙使用文学修辞手法,创作新颖的新闻内容

新闻记者要根据新闻的标题和写作目标,巧妙使用文学修辞手法,运用衬托和渲染等表现手法来烘托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提高新闻内容的立体效果。《24岁女大学生村官患白血病》这篇新闻就通过村委书记王子龙和会计于学超之口来烘托张广秀的形象,记者在“少了广秀这名骨干,我们真还不适应”这一部分写道:“‘去年,给樱桃树授粉的时候,她主动要求到地里学习相关技术,正好我们于伟善副书记家里有果园,她就跟着天天下果园,学习樱桃树管理的相关技术。’王子龙告诉记者。在张广秀留下的日记中记者看到一本厚厚的烟台果树种植技术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果树管理的各种知识。”“‘如果广秀这名得力助手在,我这个电脑盲还能轻松点。’村里的会计于学超告诉记者,平时于学超和张广秀相处时间最长。”“‘去年年底,她还带着5000多元积蓄回家带给父母,真是个为父母省心的好孩子。上半年她还主动向我申请要入党,我正着手准备给她打申请,没想到,这孩子竟然患上这种病,希望广秀能早点好起来,我们村真的需要她。’王子龙说。”这样的写法不仅赋予了新闻作品以口头文学色彩,让广大观众进一步了解到张广秀的敬业、勤勉、善良、懂事和村民们对她的关爱,同时赋予新闻内容淳朴的人性美。

(三)正视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区别,适度融入文学元素

新闻写作注重传递信息,主张语言风格简练,文学创作则倾向于抒情,语言风格丰富多彩。因此,记者要注意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区别,在新闻创作中,要紧密结合新闻标题和目标,适度融入文学元素,不盲目追求感情效果和散文美的形式,切忌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要把握新闻结构的严谨性与完整性。《女村官毕业一年身患白血病》这篇新闻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村官生活400天,拼搏能干”,用“拼搏能干”这一简洁的词汇总结了张广秀的敬业与顽强,没有过多使用修饰语言。新闻结尾部分介绍了张广秀父亲的电话号码和福新街道办事处的捐款账号,使新闻结构更加完整,同时起到了宣传引导作用,有助于实现新闻的写作目标。

四、结语

在新闻写作中成功借鉴文学手法,能够促进新闻和文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新闻的文学价值与创新效果,使新闻报道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进而促进新闻业的发展。新闻记者在创作新闻时,应坚持与时俱进思想,优化新闻结构;巧妙使用文学修辞手法,创作新颖的新闻内容;正视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区别,适度融入文学元素。

1.金铁军.新时代下提高电视记者新闻敏感度的策略途径分析[J].新闻传播,2015(08):113.

2.傅超.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解析[J].新闻传播,2016(06):77-78.

3.弥建立,欧阳宏生,申文宣.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嬗变与发展[J].编辑之友,2015(03):56-61.

(作者单位:烟台日报社)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村官手法
唱村官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梅卓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30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层递手法
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2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12
七步洗手法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当代作家(2018年11期)2018-11-27 05:00:00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