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像传播的特征分析

2017-05-07 19:02刘阳唐蓉
视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受众微信图像

□ 刘阳 唐蓉

微信图像传播的特征分析

□ 刘阳 唐蓉

微信作为热门的社交软件,几乎涵盖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所有内容。微信的图像传播呈现出图像创作的数字化与大众化、图像内容的琐碎化和泛娱乐化、呈现模式的图文结合化与动态化、图像传播的移动化与裂变化等特征。微信图像传播具有自身优势,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需要人们关注和解决。

微信;图像传播;图像创作;图像内容;呈现模式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手机软件,获得了大多数网民的青睐。微信几乎涵盖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所有内容。“微信图像是指微信平台中包含的一切非语言符号,仅包括用户发布的图片,包括微信评论中自带的表情符号。微信图像传播指在微信这一新媒介中,通过各式各样图像的传播来实现信息传播、评论、分享的过程。”①因此,微信图像传播是网络视觉文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微信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本文针对微信图像传播作出分析,探究微信图像传播的特征,找出微信图像传播的一般规律,为微信图像传播提出建议。

一、微信图像创作的数字化与大众化

数字图像在视觉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图像文化能成为当下文化的重要因素。“数字图像主要依托计算机生成的数字信号0和1的二进制编码为基础元素,用数字计算化或数字电路存储和处理的图像。”②数字技术通过将图像的形状和颜色从原有物质载体、环境中分离出来,对原有图像进行虚拟处理,消除了原有厚度、实际尺寸和触感,抹平了实际材质和物理空间。微信图像创作需要通过运用各种技术,使用数码器材和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制作最有新鲜感和最具吸引力的图像。这些图像往往考虑结合绘画中的各类表现流派,用图像编辑软件来对数字图像进行拍摄后期处理。在微信公众号创作中,还需要通过使用各类微信公众号页面制作软件,优化视觉效果,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吸引更多读者。制作的数字图像可经过保存或下载流通于任一视像媒体。微信数字图像世界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多元化。

大众化是微信图像创作的特点和趋势。与传统文化不同,网络文化更多的是由大众创造和大众消费的,不再是由少数人控制的。文化也回到大众之中。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因为媒介的影响,受众处于相对平等地位,甚至成为网络传播活动的核心,主导着传播内容,不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绝对意义上的“传播者”或“生产者”和“接受者”已经不存在了。

在微信中的关注度、知名度完全由微信用户们决定,点赞、转发或者打赏都由微信用户们自由选择。在微信图像传播中,用户能够自行选择喜欢的图片,并将自身喜好选择是否订阅、是否屏蔽接收,在评论中对其进行评价。“所有微信用户都有对图像进行发布、分享、评论图像的权利。”③他们在传播图像上地位都是完全平等的。微信中流行的图像大都是由微信普通用户创作的,反映的多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事情。各类微信网红事件从普通草根变成万人关注的明星,更凸显了微信图像传播大众化特点。微信用户进行创作的图像形成了零散的、特殊的图像文化。

二、微信图像内容的琐碎化和泛娱乐化

“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及Wechat用户数达到8.89亿元。微信APP人均月度使用时间达到1967分钟。”④多数人将朋友圈视为私人空间,主要展示个人生活记录、兴趣资讯分享、工作相关内容、个人观点表达、热点新闻、产品或个人品牌展示等,其中以个人生活记录为主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微信图像已经通过媒介载体全面渗透大众生活,在内容的传播上表现出生活化、琐碎化的特点。微信用户常常习惯使用图片或微视频,将生活中所遇所感的细节甚至极其琐碎的事情记录下来,放置在社交平台展示给其他用户观看。这就塑造了一种“秀”和“晒”的亚文化现象。从“晒”家长里短到“秀”旅途见闻,从“晒”吃穿住行到“秀”所思所感,微信用户热衷于将日常琐事置于镜头之下,以图像的视野关照生活的点点滴滴。图像让大众生活成为一场盛大的表演秀。大众对图像的传播目的早已超越了消息获取的基本需求,转向更高级的“体验需求”。这种体验需求让大众可以体验到那种焦点明星般的关注感和炫耀感。对这种体验需求的执著促使他们本能地想将自己所有的一切展现给观众。但图像的这种全天候的“关照”和对生活全方位的渗透已经完全超出了那种正常状态,表现出一种琐碎化。图像日益琐碎,意义却不断衰竭。

与文字相比,图像在情景展现和视觉愉悦上具有特殊的优势,更能满足受众的视觉快感。微信图像内容整体出现娱乐化趋势,给受众视听带来极大的满足。“媒介上娱乐元素的蔓延,使受众过度沉迷于虚无、刺激和快感的体验,大众文化显现出低俗、浅薄化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微信图像传播的内容当中,以娱乐、搞笑为主题的视频、图片数量庞大,而人文历史、科学宣传、法制教育等充满教育意义的内容严重不足。受众对图像文化的多样性需求被削减,而转变为单一的快感需求。其次,娱乐元素逐步向新闻报道、古代历史、天气播报及纪录片等非娱乐领域渗透。为追求博得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常常选择国内外有趣、新奇的事件,对于严肃性新闻或事件也会使用戏谑化处理,增加与之无关的娱乐或奇观因素。甚至添加暴力、色情元素以满足受众的低级趣味,只为赚取用户浏览量或点赞。“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文化的认知、教育、审美功能受到抑制,感观刺激功能和游戏功能得到强化和突出。”⑤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微信图像更加倾向于受众本我遵循的视觉快乐原则,带有强烈的娱乐、消费、戏谑色彩。

三、微信图像呈现模式的图文结合化与动态化

在媒介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图像的传播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以往的平面化、静态化,向立体化、动态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多维立体空间。”⑥在微信图像传播中,微信图文结合以及动态图像化成为主要呈现模式。在微信尚未出现之时,网络论坛中早已经出现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微信在初期图文结合的趋向还不明显。随着网络视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微信图像传播就形成了图文结合化模式。“而图像传播泛滥是导致图文结合特征的主要因素。图像受众往往因此对图像产生审美疲劳。”⑦由于微信图像的数字化、兼容性和可复制性,微信图像传播几乎是零成本、短时间的。尽管微信图片在微信客户端所占据的版面远大于纯文字版,但是在这样一个视觉信息膨胀的空间里,大部分图像容易被忽视,根据人体的视觉感官研究,单纯的图片信息与图文结合信息相比,在浏览速度与注意力的关注方面弱化很多。量产的图片在用户眼前刷过,大脑难以快速识别和深度认知,容易出现麻木难以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图片添加文字既可以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又可以使其充分接收相关视觉信息。因此,图片配上文字作为图片的环境渲染工具以及补充说明,比单纯的文字和单纯图片传播效果更好。图文结合化成为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的呈现方式。

微信具有动态图像传播的功能。动态图像往往以动态画面、动态表情、视频等形式出现。人们通过使用各种图像编辑软件来对图像进行处理。因为制作方式容易操作,使用人数众多,人们通过美图秀秀、黄油相机、微信自带等软件可以将若干个图片进行组合,添加文字解说进行保存。动态图像较于静态图像更为生动与真实。微信不仅有动态图像的形式,更开发出10秒内小视频可发送至朋友圈,以及微信公众号能通过视频网站的链接发布的视频,这满足了图像消费者的视觉文化需求。

四、微信图像传播的移动化与裂变化

根据微信用户使用统计数据,移动媒体客户端早已成为微信的主要载体,微信图像的传播更多呈现出移动化趋势。在微信APP中,运营方为了方便用户移动化使用体验,设计了能够即时发布图像、标注所在地理位置等功能,推动了微信图像传播的移动化趋势。使用者可以依托手机、平板等载体,随时随地发布各种图像和视频,传播各类图像信息。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入发展,微信图像传播的移动化更多地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更新提升。微信在未来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其图像传播的移动化功能,以便在日益激烈的社会化媒介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微信图像传播呈现出裂变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从图像扩散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微信图像传播过程存在不同的传播主体,包括图像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在这三者进行主体传播的过程中,微信图像传播不断发生裂变。与传统的图像传播方式不同,微信图像传播不再是单纯的从生产者向接受者循序渐进传递,不再是在一定范围内传递原本图像信息,而是如原子核一样不断裂变,在各个信息传播环节产生新的信息,通过类似链式反应不断裂变产生新的图像信息。

这种裂变化的特征不仅受到所处媒介传播特性的影响,而且受到媒介传播整合性的影响。微信依托巨大的互联网QQ、网络论坛、各类美图APP、视频分享网站、生活购物类APP、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媒介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传播网络。任何一个微信用户都可以将所见的微信图像进行编辑、修改和转发,不再受单一媒介载体限制,突破了原有的媒体界限。图像信息在这个整体性的传播网络中,受到不同的生产者、传播者的处理、修改,在传递到下一个接受者面前时,可能已经添加了多种新的信息或做了大量修改,早已不是最开始的图像信息。在裂变化过程中,微信图像可以经过极短的时间,传递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到达网络中各个用户的面前。微信图像快速裂变传播是其他传统媒介所不能达到的,微信图像传播的裂变性使得规制者必须在任何图像传播环节加以监控,严格控制不同的主体传播行为。而在亿万人形成的网络空间里,图像规制者对微信图像进行控制与规范将会产生很多困难。

五、结语

微信图像传播主要是通过订阅号、朋友圈、微信聊天、头像等方式进行传播。微信作为传递图片信息的社交软件,顺应了处于“读图时代”人们对图像的崇拜,以及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微信图像传播正逐渐向内容为王、时效为先的意义生产方式发展。我们在掌握微信图像传播特征和规律的同时,应当避免一些不良情况的发生。一是抵制娱乐低俗化图像信息,不做盲从传播者。在传播途径上加强规制和管理,及时阻拦和消除低俗化倾向的图像信息。二是合理运用图像呈现模式,不应一味追求花哨和新鲜感,保障用户的视觉观感和基本需要。三是提倡深度阅读。避免缺乏有深度和价值的意义内容,充分满足阅读需要,丰富精神世界。微信,作为新的媒介传播工具和文化载体,应当充分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类资源,创作有深度的意义内容,满足用户的视觉文化需要。

注释:

①③李梦蓉.微博图像的视觉传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②黄明.模糊图像复原方法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3.

④企鹅智酷: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D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6394894.html

⑤杜晓红.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

⑥廖鹏程.在商业展示空间中视觉的多维化设计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⑦岳小玲.中国网络图片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9.

2017年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重点课题)(2017ZD096);2016年度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6sk43)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受众微信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有趣的图像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微信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微信
微信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