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子杨
论“表情包”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 周子杨
表情包已成为网络聊天和舆论表达的一种新形式,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是狂欢化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是年轻人信赖的舆论武器。它对舆论的表达有积极影响:直接反映舆论声量大小,削弱意见领袖话语权,拓宽普通网民更多表达空间,同时可以以娱乐化方式缓解社会上的矛盾。但表情包的盛行对网络舆论表达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娱乐至死带来的表情包意义缺失、过度狂欢导致行为越轨、低俗内容带偏舆论、语境不同导致理解偏差等。
表情包;亚文化;网络舆论;狂欢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逐步普及,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流行的网络表情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网络社交语言,它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在公共空间中公众利用包含着调侃、娱乐等情绪的表情包传达个人意见,这些表情包汇聚在一起,通过引导,最终会促成公共话语空间的转向。
根据施拉姆的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可知,“(受众选择媒介或信息时)满足程度越高,而费力程度越低,则或然率就越大,受众就越容易选择这种媒介或信息。”①
表情包用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进行意见表达和评论,将人们难以言表的情绪、态度、意见抽象或者具象成一幅内涵丰富的图片进行话语表达,图文并茂易于理解,接收门槛更低,它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直观活泼的特点迎合了年轻网友的表达需求,满足了公众的多元文化诉求和审美取向。从私人领域到群体传播,利用表情包在公众舆论中发声,成为年轻网民身份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公众话语空间中夹杂的形形色色的表情包也成为网络舆论表达的一种新形式。
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与反抗。“表情包本质上是一种诞生于网络的青年亚文化,通过非制度化、非中心化的恶搞、拼贴等一系列形式实现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意义上的表现,以表现自我、消解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为目的。”②网络的发展使得相对在小众群体出现的利用表情包交流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③自诞生之日起,表情包就带有一种天然的娱乐属性,它的原图素材常选用大家熟知的影视素材、有很大辨识度的名人等,同时为了快速传播、渲染情绪,表情包常常在戏谑恶搞中被制作,会选用那些夸张搞怪的表情来强化所需要表达的情绪。表情包在互动、被追捧中得到大面积传播。
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网络上传播的表情包充满了情感宣泄、形象颠覆和娱乐大众的性质,网民在网络生活中放弃循规蹈矩的行为,带着各类“表情包”的面具肆意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视所谓的权力、地位、中心,尽情地消解一切文化,展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威、反规范的态势。
在表情包的制作逻辑中,所有的中心、地位、权力都被消解了,只要符合网民狂欢、娱乐的需求,不管是领导、明星还是成功人士都被当作表情包素材:在表情包的世界里,一切以网民的喜好为中心,人人都有被挑选出来作为表情包素材的概率。因此表情包文化是网络文化中狂欢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网友不放过任何一个参与调侃、集体狂欢的瞬间,例如表情包三巨头形象(日本声优花泽香菜、中国球星姚明、韩国演员崔成国),在网友大规模传播后,他们的表情包已经成为经典。
表情包的内容之所以越来越丰富,是因为网络民众迫切需要借助它进行自我表达,年轻网民便是表情包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因为表情包有着活泼的形式、多元多样的类型以及风趣幽默的叙事表达,所以深受年轻群体的喜欢,他们在评论事件、表达自己的态度时除了运用传统的文字工具,表情包也成为非常有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新形式,在众多的事件中,其直观的态度表达已然成为舆论表达的利器。
表情包是90后为数不多的代表性文化产物之一,据数据统计显示,百度贴吧是表情包最为活跃的场所,年轻群体十分喜欢用表情包进行回帖,其中90后网民的回帖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表情包元素,渗透率十分惊人。
作为情绪态度承载物的表情包,相比文字符号很大的优势就是清晰明了地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有了表情包的辅助,网民更加习惯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虽然这种情绪的展示有了网络表情包的包裹,但是正因如此才使网民能够展示曾经难以表达的内心欲求及私人化的情绪。可以说,网上流行的每一个表情的背后都照应着网民的内心需求,因此,表情包深得年轻群体的信赖,也成为他们网络舆论表达的重要武器。
表情包以图片方式传递发布者的意见,当中更蕴含着发布者的态度,含有明显的态度倾向。同时表情包作为公众舆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数量多寡也能从侧面反映舆情事件中舆论声量的高低。在以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上会有“盖楼”之说,即众多网民并未发表有逻辑性和深刻的见解,而是单纯以刷表情包的形式跟帖,以此表明自己的基本态度,而这些因为群体事件聚集起的表情包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可以根据群聚表情包的数量来判断舆情事件的热度以及重要性。以里约奥运会期间美国选手霍顿嘲讽中国选手孙杨为例,仅仅一天,在INS社交平台上霍顿的账号便被网友数量庞杂的表情包所“攻陷”,这反映了关于该事件网络舆论的量度。在网民关注的重要热点事件中,发布表情包吸引网民注意力,寓教于乐,通过表情包传递正确信息,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从而达到舆情引导的目的。
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并且对他人经常施加影响的人,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节点。④在公共话语空间中,意见领袖通过提供意见与分析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因为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及大众传播中有着强大的传播力,所以在公众话语空间里意见领袖有着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有着强大的话语权。
在倡导平权的互联网中,网民通过表情包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从而渐渐颠覆之前的话语体系,削弱了意见领袖的传统权力。
意见领袖在舆情事件中,通过为网民提供重要的信息及理性化和具有逻辑性的观点,快速地吸引网民的注意,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但是在新兴媒体环境下,表情包文化异军突起,年轻的网络群体更喜欢这种狂欢化的意见表达方式,意见领袖有见地的陈述容易被狂欢文化所淹没,舆论引导权下降。在公众意见表达中,网友已经不单单看主流媒体及意见领袖的观点了,在热点舆情事件的网络评论下,常常有“歪楼”的现象发生,即某种回复引发网友共鸣,其他网友纷纷在该回复下狂刷表情包进行互动。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共鸣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并不稳定。
2016年1月初,台湾艺人周子瑜在参与某节目录制时挥舞台湾“国旗”,涉嫌支持台独活动,引起粉丝不满。随后其所在经纪公司发布了一段周子瑜的道歉视频。大陆艺人林更新评论其“道歉来得太突然,还没来得及背稿”,评论过后,其Facebook主页马上遭遇台湾网友的谩骂和批评,为保护自己的偶像,大陆众多网友与台湾网友在Facebook平台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图”大战。
表情包大战前期充满了硝烟味,这个阶段表情包的主题集中于“台湾的归属问题”,双方用夸张的表情宣泄情感,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随着事件的升级,一些骂战中的子议题逐渐占据论战中心,如大陆网民创造出“共建社会主义表情包”,充满调侃和戏谑,火爆一时,创造性地传播了中国的政治宣传话语。
紧接着一些用于斗争的表情包逐渐失去了火药味,娱乐化倾向越来越重。如那些包含了美食、风景照、影视截图的表情包消解了政治抗争的意味,娱乐精神凸显。在这一阶段,中心议题已被两岸交流取代,双方利用表情包互相介绍大陆与台湾的风景、美食等,共同呈现出“有理、有礼、包容、愿意友好交流”的形象,甚至双方称对方为“陆陆”与“湾湾”,原本异常硝烟弥漫的“斗争”慢慢被淡化。经过Facebook表情包大战后,很多大陆网民和台湾网民互加好友,纷纷交换表情包,在双方发表情包的过程中,增进了两岸网民的友谊,改变了既有的刻板印象。
在网络舆论中,由于网络传播及表情包特有的娱乐狂欢气质,会对舆论的中心议题起到消解的作用,另外表情包恶搞、戏谑的手法会使矛盾的焦点偏离指向,最后导致表情包的“意义被放逐”。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表情回复中,找不到一点有用的回复。人们关注的是表情包的本身,突出夸张与引人耳目,几乎没人在意表情包传达出的信息,舍本逐末。当公众空间中出现大量表情包时,看似信息充足、言论自由,但人们却满足于表层的娱乐信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兴媒介繁荣之后的娱乐时代,渐渐印证了赫胥黎的观点,统治阶层不再管控言论,却一味用大量的娱乐化信息充斥社会。
在网络舆论中,纯文本符号主导下的意见交流更加正式,每个人在思考后进行问答,整个交流环境更加严肃、理性,同时在获取更多信息后,双方的观点能够进行互相修正,能逐步探讨出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与之相反的是在表情包主导下的网络意见交流,公众以聚众刷表情包的形式参与公共评论,原本的意见互换很容易演化成一种闹剧式的狂欢,网民会慢慢沉醉于表情包的娱乐化内容中,原本对公众事件的热情也慢慢转化为对表情包的讨论,最终在哈哈大笑中丧失了群众聚集起来的意义。
表情包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自建话语体系,与主流文化相对,带有狂欢特质。过度的狂欢带来的是非理性思考和主体失范行为的不断扩大,这跨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界线日益模糊,使网民更加沉浸在狂欢化的拟态环境中,对现实社会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在表情包的世界中,讲究人人平等鄙视一切社会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表情包文化中少了现实生活中相对拘谨稳重的特质,在表情包狂欢化的聚集下,每个人都自称“劳资”“爸爸”,这样在网络交流中难免会产生很多非理性行为,进而演化成一次次人身攻击。
表情包由于其自身搞笑诙谐、直白易懂等优点在网络空间上流行,但它包含的一些弊端也值得人们警醒。比如很大一部分表情包带有脏话、黄色图像、错别字等,这些不文明现象在表情包中成为习惯,这对网络意见表达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大量存在的低俗内容,影响了整个社会群体素养的提高。除此之外,一些不雅表情包宣扬带有阴暗、负能量色彩的社会情绪,会污染社会风气,降低审美品位,麻痹大众,加剧社会上的浮躁心理。
表情包的内容大多是情感宣泄,创作没有技术难度,只需要把不用思考的闲言碎语和滑稽奇怪的表情结合即可,并且很多表情包带有严重的戾气。倘若借表情包骂得对方无力还嘴,把粗鄙无礼当作率真个性,沉浸在精神胜利之中,那真是可笑又可悲。
假如表情包使用不当,还会对他人或者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如有些人把知名人士或者身边的人的照片做成表情包,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而且还会泄露他人的隐私,侵犯他人的肖像权。
网络上的表情包在丰富网络舆论的同时,由于本身的良莠不齐以及发布的随意性,其掺杂的与舆论焦点本身无关的娱乐狂欢因素很有可能被引爆,进而带偏舆论走向。
网络表情因为能够契合表达和多维解读,所以作为一种传播符号,本身内涵丰富,接受者可以根据所处语境进行理解。由于接受者的自身素质及所处文化环境的差异,他们通过表情包所解码到的信息也有所不同。这会造成表情包信息的传递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理解歧义,造成沟通困难。
年轻人作为网络表情包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在使用表情包时,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常常是调侃、嘲笑、戏谑等,比如他们常使用夸张扭曲的人物表情图,这些素材要么源于影视素材里的某一帧,要么是身边朋友或者自己的“丑照”,这些图片虽然不雅观,但正是因为这种不正经、颠覆的形象,才在他们眼中有逗乐的功能,他们更在乎所使用的表情包是否有趣味,是否能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即使他们发布的表情包里用语不礼貌或者带有某种攻击性,在这种狂欢热潮下这些负面因素也被无视掉。
表情包作为一种符号,在使用过程中,蕴含着很多基于传播语境而产生的情绪和暗示,由于年龄差异和知识结构不同,在公众意见的表达中,很有可能出现对舆论理解上的“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
在网络民意表达的新时期,强化表情包的内在约束和引导表情包在娱乐之余丰富其内涵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挑战。在网络公众意见中,利用表情包进行观点和态度的表达,需要结合网民的实际需求,获得群体认同,合理适度地引导网络舆论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孙雨婷.从网络表情包看视觉化语言及情绪表达[J].新闻知识,2016(10):78-81.
②孙页,薛可.网络群体传播中的亚文化研究——以表情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8-9.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④陈凯臻.从“Facebook表情包大战”看网络公民意见表达[J].中国报业,2016(09):73-7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机制研究”(编号:15BXW029)。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