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艳惠
《小戏骨红楼梦》的制播逻辑及其传播策略分析
□ 段艳惠
通过类型化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小戏骨红楼梦》不只是微型翻拍剧,它的制作播出过程体现了从“传统电视剧”到“网络剧”主动延伸的制播逻辑。《小戏骨红楼梦》通过微言大义使命承担、择优选取儿童演员、精心确定戏剧主题等举措避免社会争议,并通过经典的传承、对偶像的致敬的有效规避而引发热议,这些是《小戏骨红楼梦》具有启示意义的传播策略。
《小戏骨红楼梦》;制作团队;制播逻辑;传播策略
《小戏骨红楼梦》是由潘礼平团队执导,释小松、周漾玥、钟宝儿、郭飞歌等小演员主演,于2017年10月1日下午16点在湖南卫视首播、晚20点在腾讯视频登陆的一部影视作品。《小戏骨红楼梦》一经播出便引发广泛热议,豆瓣9.3的评分也客观地反映了广大观众对该剧的喜好程度。本文将从文化产业化生产的角度,考察《小戏骨红楼梦》在制播宣传过程中的具体逻辑,以期总结出它的成功之道以及对当代电视剧和儿童剧生产的启示。
熊恺妮、刘诚等在《翻拍剧〈小戏骨白蛇传〉的“微”策略研究》中将《小戏骨白蛇传》的类型确定为“微型翻拍剧”①,《小戏骨红楼梦》应当与此相似,但不仅限于此。以下将展开讨论。
《小戏骨红楼梦》仍是传统电视剧制作框架下的产物。首先,其制作团队潘礼平团队是一个以湖南广播电视台为依托,以电视剧制作为主业的团队。其次,《小戏骨红楼梦》开篇便以“根据《红楼梦》小说改编,向87版电视剧《红楼梦》致敬”的提法标明自己的翻拍剧身份。的确,该剧是以学习经典、致敬偶像的姿态,通过若干小演员展开对1987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播的电视剧《红楼梦》的有意模仿;同时,它的成功也意味着传统电视剧依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同时,《小戏骨红楼梦》也体现出网络剧制作的一般特征。这主要是缘于他们与腾讯视频的合作。在腾讯视频的播出涉及签约、版权等,已说明该剧的网络剧身份。一般认为,网络剧具有尺度大、商业化、娱乐性泛滥等特点。尽管潘礼平团队多次表明他们对文化工业中诸如广告植入等行为的有意拒斥,但“小戏骨”团队在日常运作仍体现出文化产业化发展趋向的本质特性。比如说,签署会员制的条约、不可避免的演员包装、链条式的产业开发等。又比如资本的投入,“小戏骨”系列作品之间的差距比较,每分钟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而观众和市场的期待也会影响到剧作的制作成本。各种游戏改编、旅游景区植入也会登门拜访,“但是品牌和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不能市场一好就什么都做,也不是说一棒子打死什么广告都不要,以后可以择优选取”②。而潘礼平团队可能会从事的线下演员培训的思路,说明他们已经将该剧嵌入在文化产业化的链条中了。因此,从某种意义可以说,《小戏骨红楼梦》的制播模式其实就是变相的网剧制作。
如果对《小戏骨红楼梦》进行深入的类型化分析,就会发现《小戏骨红楼梦》体现了从“传统电视剧”向“网络剧”自然延伸的制播逻辑。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制作和播出一改以前的“先有传统电视剧,后有网络剧”的制播方式,也跳出“纯网剧”的制播方式,实现网台同步思维、同步制播的特殊逻辑。
《小戏骨红楼梦》之所以一热播便广受好评,与其制作团队有意选择的传播策略大有关系。
首先,“小戏骨”挑起了新媒体环境下大众的多重心理,并成功引发了相应的情感共鸣。《小戏骨红楼梦》以儿童演员“演经典、学经典”,顺应当代社会学“国学”、读诗词的潮流,成功唤起了“红楼”爱好者的阅读热情。不只如此,它还将原本沉重的话题、复杂的道理,用人性化、普世化的手段表现出来,深刻入骨、引人反思,而不是深奥呆板、遭人反感,这当然与大众“萌审美的心理诉求”③有关。另外,《小戏骨红楼梦》摒弃了宏观谋篇布局,而选择“以小见大”的方式,恰恰符合了现代人微言大义的心理选择倾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小戏骨系列剧正是通过“微型演员、微时长、微变动的多方位策略实现创新,满足观众的趋奇心理”等“微”策略打开了成功之门④。当然,这“微”策略背后的是大众“以微见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心态。
其次,《小戏骨红楼梦》有着致敬偶像的心理。“翻拍”的提法和“还原”的做法使之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议。儿童演员们极力地模仿87版的演员,外型、气质上都达到了99%相似度,可以说《小戏骨红楼梦》就是87版的缩小版。并且《小戏骨红楼梦》的拍摄初衷就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自我培养,为了“致敬偶像”。向大众展示出虚心学习的姿态,能为剧作的拍摄和表演本身卸下包袱,从而让小演员们轻装上阵。
再次,启用小演员,避免比较成人的挑剔眼光。在我们的文化系统中,尊老爱幼从来都是优良传统,那些恃强凌弱者从来都是遭人鄙视的。自然,大众就不会刻意地拿年龄尚小的“小戏骨”们跟在线的当红明星、流量小生们比演技;即使要比,也不会要求得太苛刻,只求不是太差。更何况“小戏骨”作为湖南广播电视台潘礼平团队的一个品牌栏目,拥有着《小戏骨焦裕禄》《小戏骨刘三姐》《小戏骨洪湖赤卫队》《小戏骨白毛女》《小戏骨放开那三国》和《小戏骨白蛇传》等10多部优秀的作品,实力本就不容小觑,这些前期作品本身也为他们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最后,精准的选题立意避免争议。潘礼平曾说:“拍名著,重点在于选择怎样的角度和素材,要取其精华来传承。”而《小戏骨红楼梦》以小演员能够消化和承受,普通观众能够接受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主线,剔除了大众热衷讨论的情情爱爱元素,从“学会尊重穷人”的小角度出发进行了有意的拔高和升华,不仅使作品老少皆宜,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传统的美德、价值观,对现当代人起着明心启智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戏骨红楼梦》如果拍好了,就是一部众人叫好的模范作品;即使没有拍好,也会得到大众的宽容与原谅。这些是《小戏骨红楼梦》能够大红大紫的原因,也是其宣传发布和传播的具体逻辑。它的成功当然与“小戏骨”诸多小演员的天赋和辛勤努力有关,也与置身于文化产业化浪潮中的潘礼平团队的周详考虑、自觉承担以及为孩子们做“减法”的工作有关。
“小戏骨”团队在经典文化传承方面的功劳是巨大的,“小戏骨”系列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小戏骨红楼梦》可以算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翻拍,它有着自己得以独立存在的优势,而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这块招牌。《小戏骨红楼梦》的制播逻辑及其传播策略在当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小戏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然而,如何遏制“网络媒体加速童年的消逝”⑤,如何在文化经济化的潮流中保护儿童,应当是相关人士必须正视的问题,也应当成为他们的职业操守和底线。
注释:
①熊恺妮,刘诚.翻拍剧《小戏骨白蛇传》的“微”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4):116.
②郭雅琼.版权费尚不抵千万成本 不做童星经纪的《小戏骨》计划如何构筑商业模式?[EB/OL].http://www.sohu.com/a/197972206_226897,2017-10-13.
③彭琪月.从 《小戏骨·白蛇传》浅析影视剧消费儿童——过度成人化的媒体伦理[J].西部广播电视,2017(06):94.
④熊恺妮,刘诚.翻拍剧《小戏骨白蛇传》的“微”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4).
⑤张庆贺.论网络媒体环境下 “童年的消逝”——以《小戏骨白蛇传》为例[J].现代视听,2016(11):44.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2015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