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7-05-06 00:35郭媛园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6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郭媛园

摘要:本文立足新媒体环境背景,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进而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407-02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运用已深入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QQ群传达工作任务、关注微博信息、微信群聊、浏览网页新闻等,已逐渐模式化成为习惯行为,而这也反映出新媒体的普及程度,这一点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尤为突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在接收和传播信息上不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和限制,并综合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种显现方式,其及时性、大容量、个性化等特点是传统媒体遥不可及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极大丰富,人们查询和检索所需内容极为便捷,并可自主筛选浏览所喜好的信息,可以说,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伟大飞跃,其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理念和传播效果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将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新媒体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产生着巨大的冲击,需要有鉴别的眼光和正确的判断。大学生群体因正处于是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和巩固时期,特别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因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新媒體环境下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更为丰富

传统思政教育依托课堂教学、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不足;新媒体环境提供了包括微博、博客、飞信、QQ等多样化的交流媒介,更为灵活和便捷,适应大学生心理需求,并集合文字与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将教育内容及时、迅速地传递给接受者。同时,教育媒介的丰富,大学生也不再拘束于具体的教育场所,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教育和知识,使思政教育更直接、深入。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互动性提高

新媒体氛围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现有的知识层面,有目的地选择信息浏览,在自主认知的过程中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并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优势还在于其本身的互动功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能够匿名反馈问题和信息,这也促进了思政教育中施教者及时关注受教方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观点和真实想法,引导也更具针对性。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相比传统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人们通过新媒体沟通不再有紧张、压迫感,拘束更少,更容易袒露心声,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借助新媒体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分的思政教育,必然能增强实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众多竞争力量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发言权,即新媒体中的信息来自于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自身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中不乏有许多商业精英、教育专家和社会模范,甚至是国外敌对势力,这使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得不面对多方面的竞争力量。在检索便捷、价值取向多元、内容复杂的信息获取中,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素质,而带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非主流内容甚至是反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更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挑战,难度增加

传统思政教育基于教师主导和学生参与,有着明确的主客体关系,教师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承担着、发动者和实施者;同时,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注重理论灌输,通过理论教育即可达到预期目标。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不只是教育的接受者,更多的会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实施中,加之新媒体环境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模糊,教育制度和理念、政策和方式等的改革远远赶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无疑使思政教育难度增加。

3.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提出挑战

大学生因其思想发展的特点,具有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大学生往往是新媒体最早的使用者和推广者。然而教育主体则处在被动的位置,往往是新媒体运用意识不够敏锐、网络技术较差且观念更新力弱,学习新媒体技术的意识薄弱等。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然会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针对性原则表现为:一方面,思政教育创新要有立足点,即要根据学生需求、学生思想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具体选择合适其思想政治提升的媒介和内容,因材施教也因需施教;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创新是就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原有模式的全部否定。

(二)传承与发展结合原则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关注,形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和优良传统,只有科学传承,才能借新媒体之力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达到与新媒体环境同步发展。

(三)能动性原则

思政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互动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受教者的配合程度,同时,基于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接收信息的自主选择性,思政教育的创新就要审时度势,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认可度和参与思政教育过程的积极性,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搭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善借新媒体优势,打造高效思政教育新媒体阵地,主动拉近与大学生的沟通距离,逐步同步最终达到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导师。具体而言,就是在了解新媒体宣传的语言、设计等基本构架和新颖之处的基础上,把思想教育内容以更为通俗的语言,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传达输出;根据反馈信息来了解学生的接收情况、认同程度以及思想动态(可能反映出的思想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后续教育。

新媒体阵地的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专业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因而高校新媒体阵地的搭建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编程和操作技术,借助社会专业团队的力量,才能真正运用好新媒体手段,服务于大学生思政教育。

(二)线上线下齐推进,全面覆盖式思政教育

新媒体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化呈现,大学生在信息自主筛选上往往不能完全鉴别真伪,缺乏专业指导,这就需要通过线上平台把经过筛选后的符合其思想成长方向的内容传播给学生,也要通过新媒体手段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选择信息进行自我思政教育,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深入。

除了线上引导和教育,利用课堂教学把思政理论系统化、体系化地进行传输,加强思政课业教学内容,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将线上线下结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相互承载,全面覆盖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把思政教育做实。

(三)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新媒体本身承载的高技術含量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性操作知识,要熟识和熟练运用,配以创造力,才能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与时俱进,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熟识基本文字编辑、处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主动学习新媒体专业技术,包括网站后台处理、QQ群管理、微信和微博信息发布等,掌握浏览查询、信息发布、网络参与、交流互动、网络舆情应对、应急处理的能力,在新媒体与大学生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真正做到专业化。同时,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领也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武装大脑,有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方向,这是思政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的源泉。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