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红 王美姝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孝并不陌生,因为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孝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孝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了解孝,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一、什么是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孝”字的结构来看,老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儿子把老人背在身上才是敬重老人,子者敬老即为“孝”。“子承老也”这个“承”是“承受”之意,是“子对老”的护持。这说明“孝”字的形体結构已经说明“孝”的含义。从“孝”字的定义来看“善事父母者也”,这个定义简明精当,不仅阐明要“事父母”,而且是“善事父母”,“善”,即是“美善”,有关心、爱护、体贴、敬爱之意,就是要好好的照顾父母,心中充满无限敬意和爱怜的情感赡养父母。
安徽西递村“敬爱堂”里,保存有宋代理学家朱熹“孝”字笔记(图1),这个“孝”字,右边上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祭奠祖宗的人,左边也就是这个人的身后酷似一个猴头,对上拳打脚踢,意思是尊老敬老即为人,反过来就是畜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国文化以“孝”为根本,宗法社会以“孝”为基础,梁溯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二、孝教育的内容
古人对孝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阐述,但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仍能看出孝教育思想包含的内容:
(一)孝养。孟子说过:“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爱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喜欢赌博、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喜爱钱财,爱护自己的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这些都不是孝养父母。孝养就是指从物质生活层面赡养父母、照顾双亲。这是孝教育思想的最低层次要求。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赡养老人并不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和能力,贫穷并不妨碍孝的实施。常听有人说:“等我将来有钱了,一定让我的父母住别墅、开豪车。”殊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论心世上无圣人。”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孝子,为后人留下了“为亲负米”的美好故事,但他曾经对孔子说:“我太伤心了,父母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好好供养他们,死后也没有钱厚葬他们,我惭愧啊!”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就算粗茶淡饭,只要尽所能的让父母高兴,这就做到孝养了。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草房,佳肴与淡饭,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在父母眼里,当总统的儿子和种地的儿子是一样的,就看你的所为是否让父母宽慰。哪怕只是一声问候、一次闲聊、一顿餐饭、一次出游,都能传递对父母的爱。
(二)敬养。孝不仅是满足父母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父母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要求。孔子的弟子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孔子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人认为孝就是养父母。对父母只养不敬,和养犬马有什么不一样呢?”古代社会养动物的目的是耕田、种地,只是喂养吃食就可以了,(和现代社会养的宠物完全是两回事,现代社会喂宠物的吃食比给母亲的还要精良。这个不是在此要讨论的话题)。孔子的意思就是对父母不仅要供养,还要诚心诚意地爱父母、敬父母。把八十岁的老母亲交给保姆侍候,不叫敬养。何为敬呢?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孔子的意思是敬养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礼记·祭义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的敬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为尽义务而尽义务,不是敬养。
(三)孝谏。“谏”古代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父母非圣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那么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这样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意思就是说:“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尽力委婉地规劝,如果父母不改正,做子女的依然要敬爱,不要触犯他们,为他们忧愁但不怨恨。”《诗经》中有一首诗《凯风》是讲春秋时代的卫国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有一个母亲生了七个儿子还在谈恋爱。孩子们知道母亲背着父亲和别的男人谈恋爱,对自己的母亲依然敬爱有加,希望母亲觉悟。《毛诗序》评:“《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盛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做子女的似乎都曾有过不理解父母的经历,父母或贫穷,或自私,或霸气、或蛮横、或无礼……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不孝的理由,我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当父母有违背生活常理的时候,我们有规劝的义务。
(四)孝悌。“悌”是敬爱兄长,“孝悌”是孝思想在家庭、社会层面的拓展延伸,反映的是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如果说“孝”指的是亲子之爱,反映的是纵的血缘之爱,那么“悌”指的是兄弟之爱,反映的是横的血缘之爱。孔子曾教导他的学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通“悌”)孔子的意思就是在家就要好好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谨慎自己的言行,并且要讲究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我们不应该把孝悌看得很教条,就单方面地看成弟对兄的敬,也包括兄对弟的爱护,是互敬互助。这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和尊敬。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也谈到:“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兄弟叔侄是父母子女之外最亲密的人,是同根所生。“分多润寡”就是扶危济困,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经济条件好的,应帮助经济状况差的,但一母同胞的兄弟可以同睡一张床,同吃一锅饭,长大后,却会生出种种间隙,产生种种矛盾,尤其是在争分父母的家产上,中国人的习惯分配方式是平均分配,殊不知,平均分配看似相对公平的,但却忽视了,兄弟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以朱柏庐提出的分多润寡,既体现了兄弟间的友爱,也保障了弱者的生活。一般来讲,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五)孝顺。什么叫孝顺?简单的说就是你“孝”了之后,做什么事都“顺”了,所以叫“孝顺”,不是说听父母的话,顺着父母的意思行事叫“孝顺”。比如:我们常说“他是一位孝顺的孩子”,这句话既有对这位孩子“孝”的肯定,也有对这个孩子日后“顺顺利利”的祝福,只有“孝”才能“顺”。其实孝敬父母对自己最有利,它会让你一切的事情都顺顺利利。有的人会说,我挺孝敬父母的,为什么最近总是生意不好,诸事不顺?那你最好还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真正孝敬父母了。孝后面还要有恒,持之以恒的对父母尽孝心,施孝敬,才会逢凶化吉,诸事顺遂。《二十四孝》里,第一个就是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他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多次想害他,但舜以德报怨,以孝报怨,对父母依然孝敬、对弟弟关爱有加,最后成就了帝王的霸业。
大舜是特例,再如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财富大亨李嘉诚也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说:“给父母的钱必花”。还有许多成功的大企业家,他们都是事亲至孝的人,所以他们才能成就功名、万事诸顺。
三、孝教育的目的
孝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仁”,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仁者爱人,“仁”,即是“仁爱”“仁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竭其一生的周游、办学、授徒,为的就是能够培养具有“仁”的品格的贤士。《论语·学而》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仁之本”,何宴《集解》解释说:“本,基也,基立而后大成也。”意思是說,孝悌是“仁”的基础或根本,根本确立了方可成就大业。也就是说,人只有首先进行“孝悌”教育,才能为达到“仁”的境界做好铺垫。
“孝悌,为仁之本”,是因为亲亲之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但“孝悌”并不等同于“仁”,“孝悌”是针对父母、兄长的一种情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仁”不局限于“孝悌”,但却必须以“孝悌”为根基,把孝悌推广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一方面,要成就“仁”必须以“孝悌”为前提,另一方面,“孝悌”一定要推广成“仁”,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论语·述而篇》:“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他就来了。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仁”,“仁”不远人,一个人可能没有能力控制或者做到诸如获取功名利禄、长命百岁等,但选择做一个好人,一个仁德之人却是可以不用借助于外力,自己想做就能做的事情。满清朝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他读《易经》,读到最后发出的感慨是:人一生的功名利禄都是天注定的,你所能控制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品德提升了,老天自然会眷顾你、顺应你。
孝是累世的修行。所谓累世是祖先几代积德,自然会有好的子孙。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院长曾仕强说:“孝可以使我们富过三代,孝可以让我们从穷变富,孝可以让我们活得充实。”
近些年来,读过《孝经》《弟子规》的人越来越多,孝敬父母的人越来越多,势头很好。当下,我们要将孝心、孝道的推行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王美珠(1995-),女,吉林梅河口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黄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