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玉
一、问题提出
(一)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存在着教条化、统一化、静态化、孤立化和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等弊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缺乏应有的自由和选择,灌输式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形式单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缺乏对课堂教学丰富内涵的深刻挖掘。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来统领课堂,认为科学世界是根本性的,颠倒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这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全面关照,使之成为被忽视的角落,难以体现课堂对现实社会的认识,缺乏对真实生活的体验。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考试的成绩),脱离现实生活。我们的课堂总是想方设法把一种预设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学生,牵引着他们走向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而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的,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实际上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成人生活,缺少了自由展现他们活泼可爱的天性以及丰富想象力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致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状态之中。
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应用的弊端,致使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现行的教育路线,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限制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
(二)改变现状的思考——实施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注重与生活实际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联系,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强调低起点、可接受、重应用的原则,使学生愿意学,学得懂,学得会。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以上分析,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课程标准严重不符,改变现状迫在眉睫。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生活情景能帮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数学知识也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改变中职数学课堂现状的重要表现,因此中职学校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笔者认为实施“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从“为学数学而学数学”转变为“为用数学而学数学”,最终达到“为生活用好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体验数学价值。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地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實施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一)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从生活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在数学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利率,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了函数的实际应用后再来解决此问题就非常简单,直接从图中就能看出答案。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讲授了“不等式”一章后,笔者给学生安排了这样一个情景:我们10级电子班(1)和(2)班共70名学生准备去野营,需要租用甲乙两种帐篷,每顶甲种帐篷内可睡7人,租金为每周500元;每顶乙种帐篷内可睡2人,租金为每周100元。所租的帐篷总共不许超过19顶,请你设计一种租用费用最少的方案。
这道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考虑租赁方案时,不仅要运用数学知识,而且要考虑经济问题,还要选择最佳方案。这一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还体验了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学生的收获是意义深远的。
三、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实践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数学同样也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唯有此,数学才会被孩子所接受,数学才会受孩子的欢迎。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笔者在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若数学课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中职教材《等差数列》第一节课的引入如下:
师:同学们,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我们在中山读书,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山,走进中山,老师特意从中山市统计局拿来几组有关中山市经济和环境的数据。(数据有多媒体展示,此省略)
师: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信息?让学生充分讨论。
师:从两方面考虑:从宏观上(移居大城市,计划生育、房价等),从微观上(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我们抛开具体的背景,从微观上分析),从表格中抽象出一般数列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数列①、②、③、④有什么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1),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1;对于数列(2),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0.4;对于数列(3),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200;对于数列(4),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0。
师:同学们能用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上述数列的共同特征吗?
生1: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常数(描述1)
师:反例:1,3,5,6,12,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么?
生1:不一样,要加上同一常数, 生2: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描述2)
师:反例:1,3,4,5,6,7,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么?
生2:不一样,必须从第二项起。
生3: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描述3)
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我们把有这一特点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板书课题)
案例分析:课题引入的数据来源于现实社会,使学生学在情景,思在情理,感悟在内心,学自己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讨论围绕思考,引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得出定义,就是这样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积极主动,且爱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将教学的内容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把数学问题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加强数学意识,就应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例如,每年放假一些商场都会搞一些活动来吸引顾客,在学习了概率后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商场共发行五万张福利票邀您来购买该商场的东西且只要买就送福利票,活动方案如下:
赢取下列大奖:
一等奖:20000元6名;二等奖:2000元20名;三等奖:200元200名;幸运奖:2元4000名。
请同学们计算获奖的概率有多大?由于学生刚学过概率,题目一出,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计算各奖项的获奖可能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即时应用到实际之中。(下面是小组活动计算奖项的可能性)
一等獎:6÷500000=0.0012%;二等奖:20÷50000=0.04%;三等奖:200÷50000=0.4%;幸运奖:4000÷50000=8%。
接着老师又问:正好有人在该商场买东西获得了100张票,请问他能中奖吗?会有怎样的获奖情况呢?
生1:这100张奖券中有8个幸运奖。
生2:不一定,刚才我们做的只是预测可能性大小,实际得奖率不一定会和预测的相同。
生3:我同意,我们可能会中大奖,也可能我们一个奖也中不着,不过我想中到幸运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老师说:实际上此人中了一个三等奖,一个幸运奖;反问这与之前的概率计算不符为什么?
学生1:不,刚才的预测只是对整个活动进行的预测,现在只有100张奖券,当然不准了。
学生2:预测中的幸运奖的得奖率8%,是指平均每100张中有可能8人中奖。我们这次少了一些,在下一个100张奖券中可能得奖率会更多一些,也可能得奖率还是很低。
学生3:虽然得奖率可以计算,有的奖券中任意拿出来的,当然100也只能对中奖可能性进行预测。这100张是从所张就有可能一个奖也没有,我认为摸奖的时候还是要靠运气的。
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观察、猜测、估计中,锻炼了直觉思维,在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中培养了抽象思维,增强了应用意识和初步处理随机现象的能力。
(三)创设数学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辨证唯物主义指出,我们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应该体会到它的使用价值,从而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
例如:周期函数的概念是由公式f(x+t)=f(x)给出的,中职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不好理解,我们就从一些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事例入手。比如今天是星期三,再过七天之后,是星期几?学生马上就可以领悟到,七天实际就是一个周期,七天之后是星期几,与今天是相同的,这里的t=7,就是周期。其他如现在是3月份,12个月以后是几月?这也是个周期问题,它的周期t=12。学生也可以从中领悟到有些比较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变为我们熟悉的问题,找出它的直观背景,问题马上就容易理解了。
中职学生由于在小学、初中可能都没感受过成功的乐趣,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大部分基础较差。但就智商及其他各项能力而言,不比普高学生差,因此,在实施中职数学教学中,要创设贴近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树立他们的信心,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逐步具备在口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生活化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具有实际意义。它使得封闭的书本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生活化教学的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应用得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朱守锂